《安徽与周边地区王氏支派的分布及世系》前言
编者:华中王氏研究中心理事长、华中王氏网主编 王宣国
王姓,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据2007年公安部户籍管理局统计,王姓人口达928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4%。如果加上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王氏,总数一亿以上。王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开展王氏文化研究活动,主要任务就是追源溯流,开展寻根联祖活动,深化王氏血脉情缘,开展世系传承和渊源关系的研究;挖掘和保护王氏文化遗产,对王氏古谱牒,古祠堂、家庙、古墓地、古民居、名人字画和其它历史文物的考证、复修与保护;研究和收集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的光辉事迹,提升王氏文化精神寄托,增强王氏家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广泛开展与各地王氏家族的横向联系,加强王氏族人之间的团结、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各项联谊活动,促进本地区王氏文化、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复兴,更是我们长期的、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在我们开展王氏文化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王氏宗亲,为上源不清而悲伤,为修谱断代而苦恼,为寻找自己的渊源关系而奔走呼号!他们的处境,牵动着我们千千万万个王氏宗亲的心绪和情结。根据广大宗亲在追源溯流、寻根联祖、续修宗谱和开展联谊活动的呼声和要求,我们通过收集整理,特编辑了这本《安徽与周边地区王氏支派分布及世系》一书,希望它的出版与发行,能对为寻根、修谱、联谊活动的王氏宗亲提供一些线索和帮助。
王氏的渊源深远,单从周灵王太子晋开宗立姓到现在,就已有2500多年。两千多年,经过多少个改朝换代,经过多少次硝烟战火,经过多少回瘟疫灾荒,王氏家族艰难地,也坚强地生存和发展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大族。但是,世系传承的记载,总是莫衷一是。唐代以前,民间没有修谱,仅靠国史记载为依据,唐代以后宰相王方庆第一个为王氏家族修谱,而民间修谱也只是从宋代开始。试想,宋代以上的王氏家族的各个世系传承,仅靠国史能否完全、正确的记载下来,还应该值得思考。
从普及修谱的宋代到现在,中间又经历1000年余的时间,其中经过几次战乱洗礼不讲,还经过元末明初大移民,六十年代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王氏家族的世系传承,遭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八十年代以后,民族文化逐渐复苏,家族文化渐渐兴起,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王氏文化的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新趋势。王氏家族世系传承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很多世系研究的结果,由于以上历史的原因,也是多说并存,分歧不断。鉴此,我们现在面对寻找上源世系、联宗收族,建议大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对于上源的主要世系,应本着一说为主,诸说并存的态度去对待,要有包容的心态;二、对于寻找各支系的上源世系,要从历史上某一时间节点、某一历史人物上去分析,然后再旁及上下;三、由于上述历史和社会的局限性,不能过度的相信自己老谱上的记载都是正确的,应充分发挥和应用现代信息、交流、研究的作用;四、世系继承也有其多样性,如血缘关系继承、宗法继承(过继、立嗣、入赘)、宗族认同继承(即使找不着自己上源,认同接到某一支系)等,不要因血缘关系继承困难而终止联宗收族活动,或把联宗收族任务交给下一代;五、可以尝试分两步走的方法,即先认同联宗继承,后继续寻根,待有根据时再归宗。
时代给予我们一个从来未有的机遇,我们希望广大王氏宗亲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王氏文化研究的伟大事业中来,完成数百年来我们祖宗们没有完成的遗愿。
本书的收集整理由于资料不足,必然存在挂一漏万和错讹的现象。我们期望广大宗亲积极向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料补充进去,以趋进一步完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