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用镜头推动温州非遗走向世界

2015-12-08 16:08:50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打印 字号: T|T

  《南游灵经大传》的演唱有很强的仪式感,是温州民间的一项大活动。吴小淮摄
    吴小淮大胆在业界创新提出“田野摄影”概念,并身体力行倡导。(图片由本人提供)
    温州日报记者李艺
    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每个人可以很轻易地拍摄和表达。但是这也意味着出类拔萃的机会极少。
    毫无疑问,摄影不再以艺术为唯一标准,在这种氛围中,摄影爱好者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摄影的另一些可能。瑞安摄影师吴小淮是寻找者中的一位。
    有着20多年摄影经历的吴小淮,近日,以摄影作品《温州鼓词南游灵经大传》组照,获第九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HPA)节庆活动类记录奖。这个年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举办,18年来,该赛事已号召全世界158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参与,记录、保存涉及168个国家和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为世界留存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多元文化图片库。
    在此次年赛中获奖,让吴小淮的摄影探索引人关注。
    《灵经大传》前后拍摄九年,把温州鼓词推进联合国视野
    “对我来说,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更看重的是,通过这种国际年赛,把温州鼓词推进联合国视野,向世界展示我们独特的非遗文化,这才有意义。”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吴小淮和记者分享着他的摄影创作思想。
    温州鼓词是温州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发源于瑞安也称瑞安鼓词。2006年,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吴小淮从2007年开始动念拍摄温州鼓词。虽然自幼生长在瑞安,但是为了全面了解温州鼓词,拍摄前,他还是买了许多相关书籍学习。在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后,吴小淮选定了自己的拍摄角度——从温州鼓词中的《南游灵经大传》入手,根据唱本的起承转合拍摄不同的现场场景、人物特写。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逢红白喜事、款待客人时上演。另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以《南游灵经大传》为代表。它叙述神祇陈十四娘娘为民‘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的故事,依靠鼓词艺人师徒代代传授,共有百万多字,常常在春节以后、由两三位鼓词女艺人连续七天七夜演唱,仪式感非常强,是民间的一项大活动。”经过这些年在温州各地的寻访,吴小淮拍摄了一万多张《南游灵经大传》在温州民众中上演时的精彩情景,也对《南游灵经大传》独特而讲究的仪式如数家珍。
    “《南游灵经大传》演唱过程有一套庄严的仪式,地方上要张灯结彩,舞台上搭建‘闾山景’,数十个纸扎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地布置在‘闾山景’的各个位置。现在做一个‘闾山景’大约要两万元左右。每场演唱开始前,鼓词艺人要合掌站立请神。每当故事起伏跌宕转折之时,都要焚烧纸马,热闹非凡。”拍摄《南游灵经大传》的9年间,吴小淮跑了温州十几个不同的乡镇,以抓拍各地不同的演唱场景,这样做一方面是避免了照片画面单调,同时也是为了达到“用更多场面说明温州鼓词社会广泛性”的目的。
    今年凭《温州鼓词南游灵经大传》参加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前,吴小淮从一万多张资料照片中,精挑细选了14张,其中既有红烛摇曳、人头攒动的大场面,也有声情并茂的鼓词艺人和听得入神的观众特写,它们以组图的形式掀开了温州鼓词充满活力的面纱。
    因为《南游灵经大传》演唱过程神圣,吴小淮不能随便靠近舞台。他在拍摄前需要和鼓词组织者、观众、艺人解释清楚,经各方同意,才能上前拍摄。即便这样做前期工作,在他寻访的十几场鼓词演出中,仍然有一半演出组织者拒绝了他。
    对于这种拒绝,吴小淮表示理解和尊重,至少还是有人愿意让他拍摄,这也增强了他的信心。接下来,吴小淮说自己将继续追踪温州鼓词的传承故事,探索以镜头语言展示非遗等人文题材的创作道路。
    拍摄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推动其走向世界遗产的巅峰
    其实,吴小淮在这条创作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
    早在2009年,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为拍摄对象的吴小淮摄影作品《木活字印宗谱》,就曾在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拿到文体游艺类文献奖。
    与此次获奖的《温州鼓词南游灵经大传》相同的是,《木活字印宗谱》的拍摄同样历时九年;不太一样的是,《木活字印宗谱》的获奖,对于温州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吴小淮对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有着系统的摄影图像和详尽的考证资料,2009年,文化部选择让瑞安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活字印刷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的传承地,同时,吴小淮受邀到文化部,成为这项代表国家申报非遗的文字材料主笔和全部摄影图片的提供人。2010年11月15日,喜讯传来,以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载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摄影人,我为自己能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而感到荣幸和自豪。”如今回忆起对于木活字印刷术长达9年的摄影、关注,吴小淮有这样一番自白:“我拍摄木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未动用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资金,也不求取任何回报,只是希望借用摄影的手段,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文化事业,这既是拓展摄影功能,也是在实践摄影人的社会责任。”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主要在东源村的王氏家族中传承,从元代初年王祯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宗谱,一直沿用至今。有史以来,瑞安从事木活字印刷的谱师主要为浙江东南部、福建一带的民间宗族修编、印刷传统宗谱,谱师们大多以家庭作坊形式工作,常年流散在各地。
    从2002年起,吴小淮自己驾车在浙南闽北一带寻找、拍摄谱师,数年下来,行程达万余公里,其旅程艰辛与发现的喜悦相伴。一次严冬时节,到永嘉山区四海山徐村拍摄,二十几公里的山区狭窄公路路面结冰,车子老是打滑,险象环生。不过,到了这个小山村后,吴小淮收获颇丰:不仅拍摄到他要找的谱师,还发现两位二十多岁搭班的年轻人,“都文弱书生的模样,我暗暗地叫喜,当时觉得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传承大有希望。”
    2007年,吴小淮参加丽水青田的一项摄影活动时,又在偏远山区拍摄中邂逅一对从事木活字修谱的夫妻,“一问,得知他们也是瑞安东源村的,且是我所拍摄的谱师中工作环境最差的一对。夫妻俩长年住在村民废弃的老屋里,生活、干活,之后,他们三易其地,我都驱车数百里跟踪拍摄,充实了《木活字印宗谱》全系列拍摄中典型的夫妻搭班营生的影像资料。”
    通过吴小淮不懈的走访和联系,越来越多的谱师不断被他发现,从开始所知十几个人竟拍摄到了近百人。经过多年努力,吴小淮基本摸清了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群的基本情况。2009年,吴小淮发动谱师们成立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时,第一批入会会员就有100人。他本人也被聘为协会顾问。
    在国内首次提出“田野摄影”新概念,开辟摄影的“第三战场”
    对木活字印刷的多年追踪拍摄,也使吴小淮成为一位系统研究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民间学者。在拿出摄影作品《木活字印宗谱》之后,吴小淮还写出了一部近六万字的文字专著《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专著将文字和影像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木活字遗产的全貌。
    懂摄影,也懂文字、会写作,这是吴小淮的优势。对此,他毫不讳言,并认为是文字、书籍启发了自己的摄影灵感。
    回望来路,所有的成长都有迹可循。1953年出生的吴小淮,虽然从小就生活在瑞安这片土地上,他的祖籍却是江苏省淮阴县,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吴小淮的祖父吴其铭是晚清“庚子赔款”留日学生,毕生从事国学教育,曾任国民政府南京江宁县教育局长。父亲吴引一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1955年调瑞安中学任语文教研组长30年。受家学影响,吴小淮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幼时每年暑假都会在祖父家中学习国文,那时,他看的《红楼梦》,都是祖父收藏的光绪年间线装书。“我的祖父和父亲虽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的传统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不拒绝西方文化。尤其是我父亲,不仅给我选读四书五经,也给我选读西方经典。他常常对我说,要开阔眼界,不能只钻故纸堆。”
    在父辈悉心培养下,吴小淮获得一种比较全面的知识纬度。他慢慢成长为一个既能用古文写作、又能修好家中所有电器的人,这为他之后拿起摄影器材,投身摄影创作埋下了伏笔。
    20多年的摄影经历,吴小淮对于自己的摄影定位有过迷茫。直到有一天他读到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一段话:“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试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
    这段话启发了吴小淮:“‘田野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由于直接接触所研究的对象,正与摄影的行为本质相契合。使我领悟到,我徘徊了二十多年的摄影定位,不正是‘田野摄影’吗?!”
    于是,吴小淮大胆在业界创新提出“田野摄影”概念,并身体力行倡导。他这样理解心目中的“田野摄影”创作思想:“拍摄中,引入学术界研究方法,融贯西方现代美学思想来改造我们华人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式,拓宽我们的审美取向,多视角叙述和展示‘人的社会’的丰富现象和人本理想。”
    上面的表达也许过于拗口和难懂了。吴小淮又换了一种表达:“记录现实、感悟历史、关注人文,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田野摄影’。”对于这一理念的提出,他抱有很大期望:“但愿能开辟摄影的‘第三战场’,给长期热心于本乡本土、身边人和事创作的摄影者,提供一个可借参考的脚踏实地的摄影创作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