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庆:生活在别处(组图)



王立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台美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导,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视觉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理事,江苏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2000年获国家文化部第九届文华舞台美术奖。
2015年3月到6月,王立庆教授在佛罗伦萨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学。访学期间,王教授深入接触了文艺复兴的大本营佛罗伦萨,与之精神互通,画下了二十米国画长卷《凝望》,其以建筑为主轴,以人物为穿插,表现了佛罗伦萨的生活百态,表达了中国艺术家对西方文化的东方认知:古老建筑象征着辉煌的过去,穿梭其间的红男绿女则是现代生活的暗示。
若深入解读此画,会发觉在异国他乡的建筑、人物背后,是艺术家对历史和人生深切的反思。意大利注重保护文物,生活节奏缓慢、悠闲,与国内酷爱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反差。欢乐、忧伤、悠闲与艰辛的各色人群,漫步在千年的古建筑建中,也似乎暗示转瞬即逝的百年人生,是何其渺小与可怜。王立庆画作中,建筑的千年历史与人生的转瞬即逝形成了强烈反差,构成了对人生终极价值和意义的追索。
王立庆此画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而形式技巧却并未因循守旧,其中大量采用了写实的手段,并灵活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和构图技巧,展现了中西文化碰撞百年之后的今天,新一代中国艺术家对中国画艺术的理解与探索。晚清之后,面临千年变局的古老中国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全方位冲击。国画界的先辈们纷纷寻找着中国艺术发展之路。徐悲鸿的中西融合论,潘天寿的中西拉开距离说,都是这种思想下的代表性产物。这些先辈们都充分意识到,中国绘画的老路是走不通了,变革在所难免。徐悲鸿完全引进西方的素描体系,引导的写实派自成体系,而潘天寿则意识到了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巨大负面作用,在借鉴以博巴为代表的欧洲传统艺术下形成了新浙派。二者各领风骚,后辈名家辈出,是为当今中国画坛主要的绘画力量。
王立庆对于这两种强大的体系都有所认识,且与这几个重要的力量交集甚少,从两大阵营之间,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答卷。
作为后来者,王立庆意识到时代的巨变,先辈时代遭遇的危机感荡然无存。中国画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再是要不要学习以及如何学习西方先进技巧了。现代美术院校出品的人才,不仅思路清晰,帮派明确,且大多具有良好的写实功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写实功底反而是现代西方艺术家所不具备的。换言之,写实不再是一个“科学”精神的问题,而是一个现代中国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由于中国几代艺术家对西方写实艺术的追索,使得写实成为了具有本土意义的事情,即写实在中国语境下已经成长,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尤其是中国的速写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的写实,已经不再是西方的味道,而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绘画。
相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绘画界鱼龙混杂。保守势力在“传统”口号下,毅然崛起,使得绘画无论是技法还是观念都有退步之嫌。现代的中国是现代化之后的中国,青山绿水、悠然望南山的前工业时代已经结束,传统的小桥、流水、人家题材,明显与现代工业化社会格格不入。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对于新事物的描绘。一味的写实也会削弱中国画本身的魅力,而传统的方式显然无法套入新时代的事物。
故而,在重新理解传统的前提下,输入新的绘画题材,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必然。
王立庆在论述传统之时,曾言及传统并不是“死”东西,而是“活”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传统并不是固有的程式与套路,而是思想观念在不知不觉之间的体现。如人穿衣、吃饭,行走、处事,都在不知不觉之间体现出一个人的气度、思想与感情。故而他认为传统应该是在脚踏实地的绘画过程中的自然流露。在绘画过程中,包袱过多反而会失去传统,失去绘画的乐趣与艺术价值。故而在绘画之时,要放下一切故有的观念与思路,画画就是画画。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活泼泼”的传统。
王立庆不太谈及佛学,但是其思想与佛教所谓“放心”异曲同工。王立庆恰恰得益于这种毫无中西差异的“放心”,使得王立庆的绘画展现出了近百年中国对西方艺术的吸收以及内化的自然结果。
同时王立庆也认为所谓的放心去画,并不等于“傻画”,缺乏艺术思考的画作,依然是没有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功夫在诗外”。艺术有品位的高低,而其高低,则体现在艺术家个人的修养之上。
绘画是心性的体现,但是人往往忽视了,心性的来源。中国人论画所谓画品即人品。现代许多艺术家往往忽视了人天性以及后天的人性培养。其实天性是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方面,其与艺术密切相关,而后天的补助则为助益之,增补之,修正之。
王立庆最大特点是性格开朗。开朗的性格造就了王立庆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与开放的胸怀。只有胸怀若谷,才可以容纳百川。王立庆对于西方的文化与价值持有积极的态度,注意吸收借鉴西方的文化艺术营养,尤其是在对待批判之时,王立庆体现出来一个大家的气度,用于接受,并努力改之。
开朗的性格同样给王立庆带来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易》经开篇就提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立庆的绘画来自艰苦的实践探索,与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王立庆的绘画体现是恰似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使得王立庆时刻具备一颗积极面对生活的心。现代许多绘画,由于种种原因,凸显了人的负面,但是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永远不是负面,而是正面,即积极的人生,艺术体现的是人与世界际遇之下的反应,艺术品是体现一个艺术家,在直面世界之时的当下。
反观王立庆绘画,会发现这一观点在其画作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首先是题材的新颖活泼。王立庆并不拒绝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新的形式,尤其是大场景的处理,似乎更显得得心应手。其次,他在构图方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把众多事物通过独具的匠心编排在一起。最后,他的绘画,看似写实,其实往往以“意”为之。何处安排建筑、何处安排人物,以及安排何人,一如己意。甚至是描绘的过程也体现了这种自由的精神。他的这种方式,无疑是对“写意”这个中国独特的术语进行了重新的诠释。
综上所述,王教授在佛罗伦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之中,完成了《凝望》长卷,体现了他以东方特有的眼光对这座世界名城的审视目光与审慎思考,是一个身负着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艺术家对西方千年历史的一次激情碰撞,体现了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百年后的“学子”对其起源的一次挑战与回应。
(作者杨勇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
意大利导演保罗·利帕里中国巡回讲学项目暨王立庆、韩博教授《生活在别处》赴意访学欧洲写生师生作品中国高校巡展
巡讲主题:影像记忆——行进中的作品
巡讲时间:2015年12月2日—2015年12月21日
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详细展览地点、时间请持续关注现代快报)
本版均为王立庆作品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