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退休干部王贤林为族献真情
我名王贤林,1932年古历5月13日生于阳新县太子镇王官山村人。供职于阳新县委老干局,在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7月满负荷地退休。
退休后过着“无事一身轻,离职百不问,舒适过日子,唸好长寿经”的悠闲生活。2003年在县城工作的王氏族胞,根据各家族们的请求,合修《中华王氏家谱》。我欣然从命,分管财务,由于大家没经验,每位红丁费5元,比他姓之一半,既要修大成谱又要修祠谱,谈何容易,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因“圣旨”公佈与家族同胞,不能再加码了,有人说无法向族人交满意的答卷,还惹得众姓取笑。这虽是赌气的话,但给我们敲了警钟。不动摇,不加码,不辱使命,坚持往前走,有困难也有办法,横下一条心,在节俭上下功夫,在开源上做文章,为首者无私奉献,参与服务者吃素饭,直管财务者管好收支和审核,接待来客者低标准,而且只相关人陪吃。该开支的先算后开支,可开支可不开支的一律不开支,由于大家一条心,采取多种措施,终于圆满地胜利地完成族胞交给的任务。
古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祭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的文明体现,趁修宗谱之机遇,我提议君津公之裔孙五个祠堂的族胞,在清明节一同前往瑞昌洪一乡上王畈为太公枫树山吴氏太婆扫墓。力即得到五祠族的之赞同,声势之大,大大超过历史。五祠商议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在2015年1月24我请五祠同仁前来阳新商议,总结君津公十年祭的盛况与意见,并决定从2016年起改为十年一大祭,年年有小祭,并欢迎个人家庭参祭,成为常态化。如此同时,向我村民提议,在祭拜太公太婆的同时,参拜入楚始祖在洪一的先祖,两百多年来到洪一祭拜先祖只能是望祭,解放后由于年久未祭加之田地,屋宇,路都发生了变化,引路人无法辨认,车子在公路上来回迂跑,直到下午四点仍无眉目,参拜者埋怨带队人,其实引路者和牵头者心急如焚,在无计可施时,有人去寻问当地群众,这时祖藉族胞王智贤来我车,也是我们要找之人,带我们在官山顶上望祭,真是先祖有灵。
我边望祭边思考为什么不远百里而来望祭,为什么不能直接为先祖培土扫墓?其实我先辈人才济济,思考了200多年来的问题,未能解决,现在可能解决吗?同来扫墓的族人也在思考要解决的难题,不谋而合。他们说,这个任务要靠你来实现。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开展寻根问祖之旅,经几个回合无功而返,因解放后三治五改土地平整,开山种地而又“破四旧”更难实现。虽有困难,而且这也是最考验人的,只有迎难而上才对得起先祖长眠于異地各族胞,几经曲折,认定“先祖之墓”随后电话否定了。在犹豫中,我于2006年古历7月15夜做了一个梦,我梦传出,村支书贤伩也做了一个梦,玉崇村定亨也做了一个梦,三人異床同梦。更加鼓舞了我的勇气,不达目的心不甘。真是先祖有灵,我到洪一时,要找之谈府谈相国(85岁)(他老人移住瑞昌市城)他在实地一一告诉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来往30余次,寻找先祖十余塚之墓并重新立碑十多位。同时明知入楚始祖之因。
2007年我提议入楚一世祖落藉520周年,要隆重举行公祭,并为太公雕刻神像。在公祭之余,几位长者找我说,宗堂成了危房,准备重建,每个子民集资款都在衣袋上,就是要你掌握收管用财权,我说建设宗堂人人有责,大家相信,我愿无私奉献微薄之力,但也有个别人,说:人无利益,谁愿早起。实踐回答了偏见之言,我来往于40次,路费都是“自报”,而且我兄弟俩集捐资款3.5万元,占总投资8%,参加服务之族胞也是无私奉献。建成600余平方米高大宗堂,虽不为豪华,在当时可谓一流。镇委一负责人说,这像皇宫一样。而且有余款。又提议为大清太公雕刻神像,供奉宗堂,宗堂落成后,每年出生红丁很多,可谓人财两旺。至今族人念念不忘。
我参加修宗谱,寻找先祖之墓,重建宗堂在有生之年愿奉献重建王氏宗祠。全频道发展。于是前往祠基实地考查,在2008年同族胞利群等多次找县粮食局负责人交涉,要求还祠于王姓,遭到拒绝,于是一方面自费到台湾高雄找宗祠族人王文卿(他系湖北王氏宗亲会成员之一)请他投书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王批转阳新县政府责成粮食局处理,为了做到有证有据,我找了时任局长刘银增和时任大王公社书记程良政以及时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王渭之(均有证明)是租借王姓宗祠做粮库。又自费到县公证处公证。如此同时,责成次子阳武在网上查找有关政策,均有力收回王氏宗祠的依据。由于有力的证据,现达到和平收回祠基。
2010年为纪念鼻祖 子乔公诞辰2575周年,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关于建议倡修全国王氏总谱的初浅看法》发给网上,二是编写《王氏的辉煌》在此,我拜请家族王老先生,他直言劝我说:我活八十多岁了,读了很多书,但从未看到系统的王氏辉煌一书。他说的话鼓舞了我的士气,我注意从报纸上,电视上,报告上,关于王氏的名人,为了广搜集资料,令次子阳武查找电脑上的王氏名人和有贡献的农民,妇女等。虽是献丑,但家丑可原,自费编写《王氏辉煌》之一、二。紧接着我又搜集资料编写《血染的红土地王官山》和《王官山革命史》并举办了王官山革命展览室,受到了《今日阳新》报的好评。为鄂东特委革命根据地王官山建立85周年而唤醒人们不要遗忘“烈士村”人民对大革命时的巨大贡献。
由于经常动腿动脑,延缓抑制我脑萎缩的发展,有利于我身心健康。
为什么我十分热衷无私奉献族中之事,最主要原因我父亲王义桁,他8岁丧父,从十岁就外打工10年又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但对家祖之墓地,都一清二楚,并立石碑,还教育我们说“生儿孙,保坟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要忘根忘祖,成为我的楷模,再者我15岁读小学时,患眼疾43天,不知日夜,睁不开眼睛,有失明之险,百方用尽无效,才去求神卜卦,说是祖坟不安,于是借债打三堂安山,在进行第二堂时的上午,我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可谓神奇。
我为族中做了一点应做之事,如他人比差之千里,但我只要是族中之事,现在只要能行走,我仍坚持做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