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她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鼓舞——怀念王音旋老师

2015-10-15 10:32:48来源:人民网-山东频 贾堂霞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10月12日,我的恩师王音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在她去世前的50天,她还在家里给我上了最后一课。我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经典山东民歌专辑》今天完成出版,在老师去世两周年的忌日,我深深地怀念自己的老师。
    28年前,我从草绿花开的山村走进歌坛,得益于王音旋老师的厚爱,她那一句“小妮子想唱歌吗”把我引入了声乐艺术的殿堂。在老师的培养下,1986年5月,老师带着俺到上海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民歌汇演比赛,从歌曲的演唱、表演到化妆打扮,老师都非常认真地关心我,亲力亲为。老师临终前仍然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往事:“由我教的学生王世慧、罗玉英、贾堂霞去参加了比赛,得到了评委会主任、著名歌唱家周晓燕先生和副主任、著名声乐教授王品素先生及二十多位评委很高的评价。评委们认为她们的声音、表演、风格特别出色,都给山东代表队打了高分。王世慧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罗玉英第三名,贾堂霞获业余组第三名,她们为山东争了光,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后来,王老师又把我这个“小妮子”推荐到韦有琴老师门下学习,她和韦老师如母亲一般培养我,教我唱歌,教我做人。一路走来,我在艺术实践中的每一分成绩和进步,都倾注了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
    2007年暑假回济南,我专程带着自己的新专辑《大地的爱》去看望王老师。在山艺校园里,遇上一位阿姨,告诉我老师身体欠佳,前些日子彭丽媛老师接她上北京看病,刚回济南没几天,平时很少出门了。我的内心不禁有些忐忑。到了王老师家门口,敲门,家里一位阿姨问是谁,我忙回答:“俺是王老师的学生,来看王老师的。”这时,屋里传来了王老师的声音:“贾堂霞吗?请等一会儿!”时隔多年,想不到王老师还能听得出是我的声音!我赶忙回答,“老师,是俺,俺看您来了!”王老师在屋里说着“好好,你等一会”,可是,阿姨一直没有将房门打开。我紧张地站在门口,足足等了五分钟。当阿姨将门打开的时候,只见王老师衣装齐整的端坐在窗前的书桌旁,窗明几净,明媚的阳光透过窗纱映照在老师略施淡妆的脸上,让人肃然起敬。老师向我热情地招手说:“贾堂霞,我现在行动有些不方便了。咱们有几年不见了,快过来,让我看看!”原来老师刚才得知学生来看她,特意让阿姨为自己收拾了一下,以一种庄重、清新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学生!作为全国著名的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王老师这一不经意间的习惯,却充分体现了一丝不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和艺德。望着面前熟悉的老师,让我禁不住心头一热,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短短的五分钟,足够我学习一辈子!
    那天下午,老师留我在家里坐了很长时间,她一边听着我新录的歌曲,一边给我指点和鼓励,然后又将她新编著出版的《金西创作歌曲集》里的作品放给我听,反复比较,耳提面命。当我和她谈起自己有意做一个家乡山东的传统民歌专辑时,王老师更是热情嘉许,鼓励说:“你有这个实力,应该做,抓紧做,我给你做艺术指导!”
    从2007年开始,老师在她人生的最后六年时间里,一直指导我进行山东民歌的传承和传播,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为我选定了一批山东民歌的经典曲目,逐一分析讲解,使我对家乡民歌的传统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对传承和发展家乡的民族声乐艺术增强了信心;她要求我走向民间,向民间艺术家学习,根据老师的指导,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我们深入山东各地调查采风,使我对老师圈定的经典民歌的背景、语言和风格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每一次采风回来,老师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千佛山医院的病房里,都要认真听汇报,做比较,提要求。
    作为老师的学生,我会牢记老师的恩情、教诲和嘱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老师的生前夙愿,传承优秀文化,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我想,这也是我们做学生的本分和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