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文人的另一面:我所知道的“王怪货”

2015-10-04 14:09:00来源:中国网-传媒经济

打印 字号: T|T
     中国网刊登了“怪货王俊闳”一文后,“王怪货”的绰号不胫而走。“怪货”之“怪”令人捧腹之余,也让人们更深的了解了王俊闳先生的学识、人品和文品。
我与俊闳先生相识有12个年头了。初见面时,略一交谈,便发现俊闳先生对《周易》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言义理、象数乃至河洛术数、民俗、风水等无不精通,且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后又发现,他在中国传统文化诸如《道德经》、《庄子》、《弟子规》等经典书籍的研究上均有很深的造诣。这之后,先生又经过长期跋涉、四处搜集资料,以废寝忘食之精神,考证出了《弟子规》作者李毓秀先生的生平经历,据我所知,俊闳先生的考证结果,如李毓秀的生卒时间、生平经历及《弟子规》的成书依据等观点,至今仍为我国国学界所公认,其研究成果成为了学习和探讨《弟子规》作者及书籍内容的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俊闳先生的确有很“怪”的一面。但是他的“怪”远非“怪货”一文所写的那样幽默,这种“怪”,似乎是不带任何幽默感的“真怪”,事实上是一种“倔强的怪”。这种“怪”是一种表面上看上去“唯唯诺诺”,其实内心却坚如磐石的“怪”,是一种表现人的意志力的“怪”。这样的“怪”,当时可能让你感觉不到一丝“幽默”,但是事后仔细回味,却一定会让你捧腹大笑,笑得能流出眼泪。
    杨老师写了王先生以学者身份讲授传统文化时的“怪”,我今天想讲讲他多年前当记者时的“怪言怪行”。这些内容,请诸位千万不要在吃饭时观看,看了也不要多想,想了也不要大笑,否则只怕把满口的饭,笑喷在饭碗中,浪费了白花花的米饭。
    一、粗衣扮相迷了权势者的眼
    俊闳先生在青年社任记者时,一度长期负责山西运城的新闻采访与其他事务。2000年之后,人们的衣着打扮已经非常新潮,与现在的穿着打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一直到2005年之前,俊闳先生的打扮总是显得很不入时,甚至有些另类。冬季,他总是穿一件手工织就的又厚又苯的粗线毛衣,夏天则是一身价值三、五十元的廉价衣裤,有时还穿着从部队转业时的宽大军裤,脚上的鞋子一般则是几十元一双的普通皮鞋。这样的一副打扮,再加上他瘦弱的体格,与当时一些把自己当作“无冕之王”的记者相比,颇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就是这样一副农人扮相,迷住了不少势利者的眼,令许多官员尝尽了苦头。王先生采访时总表现出一副非常谦卑的样子。进别人办公室总是先敲门后进入。被采访对象若不答应让讲,他就站在门口静等,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这要是换了别的记者,早就破门而入了,但是他就这样一直站在门外静侯着对方。可是对方要想越过他离开,也不大可能,因为他的‘怪’劲上来时,会连续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守在门口,你很难越过他走出房门。见了采访对象他也露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规规矩矩地递上记者证,然而说一句:“麻烦您了,我是××报的记者,××事情需要向您了解一下”,许多与他共过事的记者对他的这句经典台词,都会记忆犹新。
    一些官员看着他这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有时甚至表现的无所顾忌。但是王先生的采访很有条理性,虽然看上去是心平气和的在作采访,但他问的问题却是一环扣着一环,在慢条斯理的追问中,有官员的头上就会不由自主地渗出汗水。聪明的官员自然明白,对面坐着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记者;但是如果碰上水平不高、以貌取人的‘二百五’,便会暴露出其本来面目。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采访完后,动手写起文章时,王先生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且笔锋异常的犀利,有些文章的尖锐程度让我们这些同行都感到‘心惊胆寒’,甚至常常会怀疑那一堆撼人心魄的词汇,是怎么从一个如此羸弱不堪的人心中喷发出来,又怎样在他手中加工完成的。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了解他的人,逢了有冤屈的事,也会请他代笔以鸣不平,其中也不乏公检法司这些要害部门的友人。如今想想,这全是他的“倔”劲使然,是‘倔’、是“径渭分明”的爱与恨让他激情迸发,自然也算得是一种另类的“怪”。
    王先生的‘怪’劲上来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某地一位官员把一位农民颅骨打折,经法医鉴定定为重伤,但这位官员却长期逍遥法外。王先生得知情况后,“怪”劲突然发作,他只身赶赴该县,住进了30元一天的小旅馆。每餐仅食一碗汤面,持续进行了半个月的走访调查后,连续发表了五篇通讯报道,使得这位权倾一时的官员最终被依法逮捕。
    曾因王先生的一篇文章而致六名领导干部全部被免的某单位一位同志多年后回忆说:“王俊闳的衣着打扮像一个农民,当时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可是万万没有料到,他写的文章就像一颗炸弹,一下子把6顶官帽炸了个粉碎!”
今天我想了想,他的“怪”,怪在不重外表不讲穿戴上,“怪”在“面软心硬(坚持原则)”上,“怪”在“善恶分明”上,“怪”在一追到底的“倔强”性格上。
    二、如此“公私分明”
    一次,王先生到某地采访。路过某市区一个红绿灯口时,旁边一辆轿车越线闯了红灯,王先生所驾车辆也被误拍到了电子监控里。王先生便找到了当地交警队一名分管领导。因工作关系,王先生与这位领导十分熟悉,俩人很是热络地聊了一阵子。提起车辆被误拍的事,这位领导马上安排人进行核查,经过核查发现确实是‘误拍’了,交警同志当即便对‘误拍“的行为作了纠正。
    两日后,交警队却收到了一份起诉书。原来是王先生又起诉了交警队。不过起诉的理由与‘误拍’一事无关,而是王先生之前有超速行为,但他对超速处罚有异议,所以起诉了交警队。这位分管领导感到很纳闷,日前刚与王先生见过面,没有听他说起过超速的事情,怎么才两天就起诉了交警队呢?这位领导当下给王先生打去电话说:“老王,前天我们才见过面,你对超速有异议,为啥当时不一并提出来呢?如果提出来,我们把误拍和超速的事一起核查一下,如果真有问题,当时不就纠正了吗,用得着到法院起诉吗?”
    王先生郑重其事地回答对方:我们之间的私人关系很好,但是这是两码事。“我的车辆被‘误拍’,是你们技术原因造成的,应该算是‘公事’,你们按规定理应予以纠正;我的车辆超速了,但我对超速处罚有异议,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应该算做‘私事’,是对是错应由法院来处理。公是公,私是私,这怎么能混到一块呢?那天找你是处理公事的,后面这个私事我绝对不能讲!”
    这位领导听着王先生对“公和私”的解释,既点头又摇头,的确感到很是不可思议。
    三、吃不了,兜着走
    王先生爱吃荔枝,他常说:“我与杨贵妃同命,可惜生了个男儿身”。一次,几名媒体人到河津采访。中午时分,一报社记者在街上买回荔枝二斤、瓜子一兜,几人便围坐一起边吃边聊。眼看荔枝快被吃完了,王先生心里有些着急。他从包里取出三盒芙蓉王扔在桌子上说:“你们每人一盒芙蓉王,我不抽烟,荔枝全归我了!”说完不等众人吱声,王先生把荔枝一咕脑拨到了袋子里,独自坐在床上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
除了荔枝,牛肉也是王先生的至爱。一次,几名媒体人到一刘姓友人家中闲坐。老刘的妻子下班回来时带回二斤切好的熟牛肉。王先生替老刘接过牛肉便大嚼起来,便吃便喊:“天下珍馐美馔,唯牛肉耳!”不多时,二斤牛肉被吃去了一半。眼看时间不早了,众人起身告辞。临出门时,王先生突然又折身说:“老刘,你们两口子也不爱吃牛肉,剩下的就让我带回去吃吧!”说完也不等对方同意,提了牛肉就走。到了门外又冲着老刘说:“我家有一瓶陈年五粮液,我不爱喝酒,明天送给你!”第二天,一瓶五粮液果真摆在了老刘面前。
    在外人眼中,王先生是“外软内硬”的“怪”,是表面“低三下四”背后极其倔强的“怪”;在朋友面前,他流露出的是一种本性使然的“怪”,不同之‘怪’,各有千秋。
    四、风水惩恶人
    某大型企业总经理与王先生私交甚笃,这名总经理手下有一名负责生产的于姓经理,为人猥琐而卑鄙,经常干一些监守自盗和欺男霸女的坏事。
    一日,王先生正与这家企业总经理坐在一起闲聊,一名女工走来向总经理讲了一通自己和同事经常无故被于姓经理刁难和欺负的事情。王先生听了十分气愤,有意惩罚一下这个恶人。
    他借口上厕所,便在厂区开始了转悠。总经理见王先生迟迟未回来,便出去察看。在厂区门口,与王先生碰了面。只见王先生左走几步,右走几步,一会又转过身,用手摸着大门口的墙壁自言自语。这位总经理见王先生的行为有些怪异,便追问究竟有什么事情。王先生说:“你这个企业半个月内要出大事,弄不好你会把总经理的位子给丢了!”总经理知道王先生精通易学,但他嘴很硬:“你还挺迷信,我不信这个!”王先生说:“信不信由你,说不说在我。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于姓经理给免掉,方能化解危机!”总经理说:“我不信这套,咱们等等看!”王先生说:“我可是正儿八经在劝你,半个月内要是不出事,你啐我一脸!”
    事后,这个总经理究竟信没信王先生的话不得而知,但是那位于姓经理在一周内被免了职务却是事实,后来他就再也不到单位上班了。
    过了很久,王先生告诉我们:“戏言一句,天下懂周易和风水的没几个,我是其中一个。但是于姓经理被开除与风水无关,我是借了风水的力,为职工除了一害。”
    五、当众纠错
    一日,某单位邀请了一位颇有些名气的教授为工作人员讲授传统文化,王先生应邀旁听。
    这位教授自恃有些名气,开讲前先对会场环境挑了一通刺儿。一会嫌空调不够凉决;一会嫌单位组织不得力,来的听众太少;一会又说当地的水不好喝,还大谈善水出善民、恶水出刁民的歪理。这家单位负责人在台下一直躬身陪笑,小声地应付着。王先生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挨于这家单位领导的面子,隐忍未发。
    开讲了,这位教授先是把自己与国内某领导的关系海阔天空地吹嘘了一番,接着又称某某领导也是他的学生,并拿出两人的照片让台下的听众观看,很长时间后才切入了正题。不料,刚一开讲,这位教授却出了纰漏,提到传统文化的作用时,他把“闲邪存诚”的“闲”读成了“闭”,并反复提到“闭邪存诚”一词。坐在下面的王先生实在忍不住了,便冲上台去,抓起话筒说:“我纠正老师一个字,‘闲邪存诚’不是‘闭邪存诚’。‘闲’是防止的意思,‘闭’是关住的意思,‘闲’是防止邪气入侵,如果说成‘闭’,难道是要把邪气关到里面吗?一番话,让这位教授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王先生也不理会,又引经据典把“闲邪存诚”出自《周易正义》一书的典故讲了一通,然后拱手弯腰,转身而去。
    出乎意料的是,王先生讲过之后,台上的教授竟变得十分规矩。后来,这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逢人便说:“王老师就是‘怪’,但怪得有胆量,有骨气!”
    相识多年,我自知王先生是是一个学识渊博、在国学研究上非常优秀的学者,但是在做学问上他从不循规蹈矩。也没有那种从表面上看上去就有很高修养的‘静’,但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却的确能够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不同于常人的气质。有人说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傲’劲,也有人说是一种‘倔’劲,当然这些说法或许都能归到一个字上——“怪”。
    他常说:“人家肚子里装得啥东西,不说你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能耐不能只看外表那层皮,人可以在皮上涂抹装饰,却不能没事就拉开肚子修整里面的东西。所以皮的质量好坏只是一种表象,有没有货,货的质量如何,还得到肚子里去看看。”
“王怪货”,真的是一个媒体圈和国学界里的怪人。(张耀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