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清:一个抗战老兵在战火燃烧的岁月里
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仿佛还在耳边徘徊,冲锋陷阵的片断一幕幕在他的脑海浮现……回忆起抗击外虏血洒战场的那段峥嵘岁月,93岁的抗战老兵王发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王发清老人与老伴张桂芹居住在白城市海明街道办事处,小院门口,数块“光荣之家”的牌子非常醒目。老人家的房间干净而有序,窗台上的蝴蝶梅开得正艳。王发清老人的耳朵听不清,老伴张桂芹成了他的半个翻译。
1942年,18岁的王发清参加了苏中郭村的地方政府部队,成为了一名通讯员。同年,父亲的同事去世,其儿子从上海回来奔丧,看到王发清后非常喜欢,临走时在征得王发清父亲的同意后,将王发清带到了上海。从此,王发清开始了地下工作。当时上海时局混乱,为了掩饰身份,王发清和另一个同志一边挑着担子做补锅锔碗的买卖,一边收集情报。在上海工作半年后,王发清身染重病,迫于当时条件限制,王发清只好回家治疗。
1945年1月,王发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子商量一起到新四军军部去。同年12月,王发清随新四军3师7旅21团,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在江苏淮阴一带,一边继续与残留的日本鬼子战斗,一边保护为安徽运送战备物资的供给线。
记得有一次,新四军3师接到命令向安徽进发,王发清所在的7旅奉命准备接收淮城,当时淮城里有一万多日军驻扎。由于日军拒不投降,新四军被迫使用武力解决。战斗中,王发清的左腿中弹,鲜血染红了裤腿,他把伤口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攻占了淮城。
王发清老人的身上有五六处战争留下的伤痕,清晰可见,左胳膊至今还不能完全伸直。
战争带给王发清老人抹不去的记忆,也让他在生活中时时想起那艰苦的岁月。每当逢年过节时,他总是不允许家人铺张浪费,过着最简单最朴实的生活。如今,老人已是子孙满堂。
老人喜欢看报纸、散散步,有时会翻一翻记录历史的那些老照片和破损的勋章。虽然他已是满头白发,记忆也大不如前,但那双经历过战争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那些战场上的记忆永远刻骨铭心。
王发清老人与老伴张桂芹居住在白城市海明街道办事处,小院门口,数块“光荣之家”的牌子非常醒目。老人家的房间干净而有序,窗台上的蝴蝶梅开得正艳。王发清老人的耳朵听不清,老伴张桂芹成了他的半个翻译。
1942年,18岁的王发清参加了苏中郭村的地方政府部队,成为了一名通讯员。同年,父亲的同事去世,其儿子从上海回来奔丧,看到王发清后非常喜欢,临走时在征得王发清父亲的同意后,将王发清带到了上海。从此,王发清开始了地下工作。当时上海时局混乱,为了掩饰身份,王发清和另一个同志一边挑着担子做补锅锔碗的买卖,一边收集情报。在上海工作半年后,王发清身染重病,迫于当时条件限制,王发清只好回家治疗。
1945年1月,王发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子商量一起到新四军军部去。同年12月,王发清随新四军3师7旅21团,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在江苏淮阴一带,一边继续与残留的日本鬼子战斗,一边保护为安徽运送战备物资的供给线。
记得有一次,新四军3师接到命令向安徽进发,王发清所在的7旅奉命准备接收淮城,当时淮城里有一万多日军驻扎。由于日军拒不投降,新四军被迫使用武力解决。战斗中,王发清的左腿中弹,鲜血染红了裤腿,他把伤口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攻占了淮城。
王发清老人的身上有五六处战争留下的伤痕,清晰可见,左胳膊至今还不能完全伸直。
战争带给王发清老人抹不去的记忆,也让他在生活中时时想起那艰苦的岁月。每当逢年过节时,他总是不允许家人铺张浪费,过着最简单最朴实的生活。如今,老人已是子孙满堂。
老人喜欢看报纸、散散步,有时会翻一翻记录历史的那些老照片和破损的勋章。虽然他已是满头白发,记忆也大不如前,但那双经历过战争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那些战场上的记忆永远刻骨铭心。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