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原论谱持续升温

2015-07-29 10:53:28来源:记者张晓东文李康摄影

打印 字号: T|T

    各姓氏宗亲在发言讨论

    □记者张晓东文李康摄影

    核心提示丨7月的郑州,骄阳似火,但参加“中原论谱”的各个姓氏宗亲更是热情如火,第六场“中原论谱”活动现场,来自省内各地的姓氏宗亲纷纷展示编其纂族谱家谱的心得与经验,甚至有的从重庆赶来参与盛会。中原大地,厚重文化,一批批珍贵的族谱家谱被人熟知,一批批谱牒爱好者热心于修谱、续谱大业,这不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谱牒文化热潮,更为集纳中华姓氏的大百科全书——《中华姓氏文化大典》的编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读丨正确利用文献辨析编纂谱牒

    7月28日上午10时许,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会议室内,来自省内外20多名各个姓氏宗亲,济济一堂,来参加“中原论谱”第六场(郑州)活动。

    “‘中原论谱’开展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看了非常受感染,这说明谱牒这种民间文化具有强大的生长力和成长力。”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员赵长海先生说,“编纂谱牒需要对古文献进行严肃的考证,只有经过正确的文献辨析,才有正确的成果。”

    赵长海先生认为,目前,利用古文献编纂族谱家谱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是太过于迷信古人和古文献。“没有一定的古文献功底,想编纂好族谱家谱是不严谨的,一些族谱家谱把传说写入族谱,这是不严肃的事情。目前的新成果,及一些权威问题的新解答,都应该融入到谱牒研究中去。

    第二个误区就是很多人对古文献的学习和研究程度还不够。“我看到一些人编纂族谱家谱,最常用的是依托旧谱和碑刻资料。如果是碑刻资料是影印的话,错误还少点,如果是用简化字排版,就经常看到很多错误。”赵长海说,一些编纂者对于繁体字都难以辨别,更别说一些异体字了,因此在涉及到古文献时,一定要请专家进行把关或者指导。

    探讨丨现代谱牒一定要有创新

    谱牒记录的是民间的历史,修谱,记录的就是现在历史,与其攀附名人祖先,不如把精力花在编纂好现代谱牒上,这也成了与会人员的共识。“我们现在修谱,一定要记录好现在的事情,为子孙后代留下当下鲜活的家族历史,再过一百年、两百年,现在我们编纂的谱牒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在现场讨论环节,各个姓氏宗亲纷纷发言,就编纂谱牒时的心得和经验畅所欲言。

    来自修武的薛安勋是“中原论谱”的常客,几乎每次论谱,他都赶来,看看有没新谱牒、新想法,和大家一块交流、探讨。“我们修武薛氏,因为始祖母贵为皇族,因此在族谱家谱中,始祖母一直放在上位。”薛安勋介绍说,家族里有句俗话“薛家祖宗下位坐,公主高于驸马爷”,由于历史原因,薛氏族谱对于旧社会男尊女卑的束缚突破比较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薛氏族谱就允许直书配偶姓名。薛氏族谱较早提倡男女平等,且对女子入族谱家谱的一些独特做法引起了很多姓氏宗亲的浓厚兴趣。

    来自光山县的饶德文老人带来了满满一箱子饶氏谱牒。“我们的族谱家谱前后修了15年,这是对祖先的一个交代,一个孝敬。”饶德文老人说,现在族谱家谱要创新,要让后人看得清晰明白。“大家看我们的家谱,很简单,上面世系头,下面一个世系表,简洁明了,一目了然。”饶德文的经验使不少姓氏宗亲受启发。

    专家的剖析建议,大家的交流探讨,会议达到了高潮。《中华姓氏文化大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侯相恩先生高兴地说:“编纂族谱家谱就是把当下的历史写清楚,为后人留下财富,这么多的谱牒爱好者和编纂者有这么大的热情,可以说都是大德之人、大孝之人和大贤之人。每一个谱牒,都是将来编纂《中华姓氏文化大典》的基础柱石,可谓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