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抗联女兵王铁环曾劫下日军粮食车

2015-05-09 09:16:44来源:辽一网

打印 字号: T|T
        她8岁加入抗联,12岁跟随母亲和弟弟前往苏联

  收获了6枚功勋奖章

  “我挎着一把手枪,在林子里跑,遇见日军就拼了命地跑,跑不了就开枪打,一点都不害怕。”这是王铁环对抗联岁月最初的记忆。

  皇姑区松花江街一栋老式居民楼是抗联老战士王铁环的家,二室一厅的屋内物品摆放整齐,老人的卧室门上还挂着老照片。

  王铁环育有两个儿子,如今她与大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

  8岁加入抗联

  与日军正面交锋:劫粮食车

  见到记者到来,正在床上休息的王铁环在儿子的搀扶下起身。在客厅里,老人坐在沙发上,短发花白,面容慈祥。一束阳光透过窗帘映射在老人沧桑的面颊上,眼角的皱纹显得越发清晰深刻.。

  大儿子彭利说,早在1980年母亲曾被确诊为肺癌,手术及时并且很成功,如今已经过去几十个年头,母亲身子骨依然硬朗,只是随着年岁增长,记忆力和听力不太好,沟通起来会很困难,对于抗联的记忆不能清晰连贯地表达了。

  根据王铁环的断续表述,加上儿子的补充并结合相关资料,王铁环的战斗生涯清晰起来。

  王铁环192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密山县马鞍山村。她的父亲王贵祥、母亲池明生在当年都是东北抗日联军,家中除了她以外,王铁环还有哥哥和弟弟。1935年,王铁环随着家人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那年,王铁环年仅8岁。当时部队里像她这么大的孩子也有一些,王铁环在第七军三师八团担任宣传员,负责发动群众抗日的工作。1938年,她的父亲在一次作战当中不幸牺牲。

  “五号头,比现在头发还短,根本看不出来是女孩。”王铁环这样来形容年幼的自己。

  在那样的环境下,王铁环吃的东西不固定,一般都跟战士们上山里挖野菜,要么就到湖里捕鱼,但这根本不能填饱肚子。

  王铁环回忆,一次在边境地区,他们发现了日军的粮食车,战士们拿着枪,趁日本人不防备,劫下了他们的粮食车。当时开枪还是大人帮着扣好扳机,之后才开的枪。说到这,她有些兴奋。

  在那时,王铁环还养过一头鹿,但让她觉得遗憾的是,小鹿被日军打死了,当时还伤心了好一阵。

  转移苏联时 护送战友牺牲

  跟大人一起训练 爬冰卧是第一课

  在王铁环看来,那时黑龙江一代到处都是日军,随着日军加大围剿,东北抗日联军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1939年的冬天,王铁环的母亲将哥哥寄托给当地村子的一户人家,便随着部队带上她和弟弟前往苏联。

  她记得,当时东北抗日联军将失散各地的抗联战士召集在一起,分批进入苏联境内。由于日军在中苏边境线设有多个据点,护送工作只能在夜晚进行,而且护送时需要越过一条江,残酷恶劣的地势,让一同准备渡江的战友在雪窝中苦苦等待了半小时。

  同行的战友有7人,负责护送的人中包括倪德胜排长和另一名交通员,将他们全部安全护送上岸后,两人返回,但没过多久,他们便在对岸听见了“砰砰”的枪声。他们推测,两位战友可能是遇害了。后来,王铁环得知,两位战友在返回到边境时遇到了正在巡逻的日军,两人当场牺牲。

  面对战友的牺牲,年幼的王铁环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她跟随着母亲的脚步前往苏联的部队,到达苏联后,王铁环被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

  12岁的王铁环在部队担任侦察员,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却要同部队里的大人一样接受部队严格的训练,“手枪、步枪都必须熟练掌握。”王铁环说,她还记得爬冰卧是训练的第一课,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只穿了一条棉裤趴在冰面上。除了训练,剩下的日子王铁环还要进行政治文化学习。

  王铁环介绍:“部队里少说也有上千人,跟我年龄相仿的也有一些,平时大家很少集中在一起,都是分散活动,大人们在一起,孩子们在一起。那时候,我就是两条腿能跑,我们大多隐蔽在树林里,要是碰见敌人就使劲跑。”

  6枚奖章 一生珍贵

  在苏联生活了6年的王铁环,每天多半的时间都在训练。1945年末,王铁环回国。

  那6枚证明抗日功勋的奖章足以证明她毕生的荣耀。王铁环老人今年88岁,容颜虽老,但当老人用颤颤巍巍的双手捧着奖章时依旧神采奕奕。这6枚奖章中有一枚刻有“英雄的八十八旅万岁”的奖章。

  老人将一本纪念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步兵旅的书籍翻到了末尾几页,指着其中一个人说,这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照片上的王铁环,短黑发、一字眉、单眼皮,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子。

  屋子里的人都夸老人年轻时长得美,老人听不清大家说什么,有些着急地拽着儿子,儿子趴在王铁环耳边告诉,“大家都夸你年轻时长得好看。”

  老人大儿子彭利介绍,前几年母亲会看看电视遛遛弯,但这两年就只在家小范围活动活动,偶尔会听母亲念叨着抗联的事,每当说起时,母亲意气勃发,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母亲也将迎来自己又一枚纪念奖章。

  采访最后,老人将书的扉页合起,放在一边,仔细地将6枚奖章装进盒子里。虽然老人只能用零零散散的记忆来形容抗联的那段岁月,但看得出这段记忆是老人最怀念也是最宝贵的记忆。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丁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