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跋涉100多个村组 湘籍绵阳王氏后人寻宗修谱

2015-04-25 15:38:58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去年,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湘籍绵阳王氏族谱》,全书110万字,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被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教授誉为“当代族谱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家住北川新县城永昌镇的青年作家、学者王培芳是这部族谱的总编,他在北川、江油两地的60多个长辈、同辈以及晚辈是编委成员。据了解,王培芳等人为了编写《湘籍绵阳王氏族谱》,足迹遍布绵阳六个区县市39个乡镇100多个村组,寻找王氏后人和相关资料,还组成考察组到王氏祖籍湖南衡阳寻找血脉根源。

 ■记者 黄志富 文/图

寻同宗溯根脉,

自发开展民间修谱活动

据王培芳介绍,祖籍湖南衡阳的王氏,最先修谱始于东晋。北宋嘉祐六年(1061),衡州府(衡阳)永贤公创修衡阳王氏族谱;此后分渔溪、沙塘、荷溪三派,世代续修,从没中断。入川以后,又编有多种手抄族谱、石印族谱。此次他们续修的《湘籍绵阳王氏族谱》,是王氏入川290多年来,第一部集手抄族谱、石印族谱的绵阳王氏后人的新谱。

《湘籍绵阳王氏族谱》从萌生修谱到族谱出版,前后经历了近20年时间。

率先倡议修谱的是王培芳的三爸、家住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沟村的王继富。1995年农历九月的一天,王继富在一本手抄族谱中见到绵阳王氏的部分“祖先排名”后,便动了在绵阳寻同宗溯根脉的念头,并着手收集资料。但因资金、文化基础等原因,进展十分缓慢。

2007年3月12日,王继富和哥哥王继发以及同族兄弟王继良、王继尧等人再度商议修谱,随后成立了编撰小组,印发了倡议书。

2010年8月11日,王继尧等人到江油市王继乔家搜集资料,了解到王继贵、王芳才、王芳俊等族人也在收集资料修谱,也成立了一个编撰小组。于是经商议,北川、江油两个编撰小组合并组成了湘籍(衡州)绵阳王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王继良被推选为编委会主任,王培芳为总编,主要成员还有王继新、王芳林、王金芳、王豪、王秀江、王秀成等族人。

一次自发开展,纯属民间文化行为的修谱活动就此展开。

经受温情冷遇,

跋涉100多个村组

“修家谱,寻同宗,溯根脉是一种劳心耗资的行为,如果不热心家族公益,根本吃不了那个苦,受不了那种冷遇。这也是许多家谱修得十分简单的重要原因。”王培芳说。

《湘籍绵阳王氏族谱》载有健在族人4315名,对于已故族人的生卒年月、主要事迹也作了翔实记载,书中上下几千年,纵横大半个中国,如此浩繁的资料,除了已故族人等史料主要源于历代旧谱,健在族人和尚未载入旧谱的已故族人,主要资料还是依靠编委会成员不辞辛劳,走村串户搜集、征集而来。

5年多时间以来,《湘籍绵阳王氏族谱》编委会成员的足迹遍及有王氏后人居住的游仙、涪城、江油、北川、安县和梓潼共6县市39个乡镇100多个村组,在逐一登记、核实户籍资料的同时,还对绵阳市境内现存的祖宗坟墓作了拉网式的考察,抄录了碑文,拍摄了照片。

“每到一个村组,我们就找同姓的热心人,请他们帮忙带路,一起访问。找不到同姓的热心人,我们就一户一户上门询问记录。有的热情支持,也有一些人不理解,怀疑我们是走村串户卖保险、搞传销的,甚至还有人指责我们这是复辟资本主义。还有人说,你们是不是以修谱名义来敛钱哦。王培芳说,他们的原则是入谱自愿,捐款修谱随意,决不强求。

衡阳寻根探祖,

带回千余年的世系新谱

据王培芳介绍,湖南衡阳的王氏族人到绵阳290多年来,第二代有个叫王扬绶的祖公,于清乾隆乙酉年(1765)独自回到湖南衡阳,带回了一部老族谱,可惜这部族谱后来失传。清道光年间,又有族人回到衡阳,带回道光版的《清化沙塘王氏族谱》,其外,就再也没有族人回湖南寻根问祖了。

《清化沙塘王氏族谱》现存江油市王芳虎家中。“文革”时期,王芳虎的父亲随时转换藏谱地点,以防被人查抄。1982年以后,才成为族人中的公开读物。

由于王氏族人对迁徙到绵阳之前的族史知之甚少,于是组成考察组前往湖南衡阳寻根。衡阳王氏族人认真对照了绵阳族人带去的手抄族谱和民国版石印《王氏族谱》后,给予了热情接待和帮助。考察组参观了渔溪王氏宗祠、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崇本堂”,恢复重建的沙塘王氏宗祠“仁让堂”和荷溪王氏宗祠遗址“植本堂”。

王培芳说,他们在参观“崇本堂”时,还听族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日军进攻衡阳,为首的日本军官被“崇本堂”雄浑的气势震慑,出于敬畏,走进祠堂致意后,在祠堂大门上写了一段日文。后面的日本兵经过祠堂,看到这段日文后,都没有进祠堂烧杀,藏在祠堂里避难的100多个村民因此躲过了一劫。

考察组回绵阳时,带回了衡阳王氏后人编撰、具有一千余年的族人世系新谱。这部新谱,对编撰《湘籍绵阳王氏族谱》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家谱聚集亲情,

倡导家风家训和谐社会

由多部王氏族谱合并整理、增补续写后的《湘籍绵阳王氏族谱》中记载:清朝初期,迁徙到绵阳的王氏族人一共20余人,其中,认定辈份最高的始祖为同一户,一共12人。

王氏始祖入川前,“四川十室九空;昔之桑麻禾黍,皆成荒烟蔓草;残民无主,强者为盗,杀男屠女,腌成腊肉,风干充饥;继以大疫,是后虎出为害……”清政府稳定全国局势后,为了恢复四川经济,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入川。

最先到绵阳的王氏始祖,有房屋有田地,后来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度日艰难。如王孟耻携妻带子入川后,先居岳池县,后到绵州,一无所有,不得不到安县落桥坝(塔水镇双堰村)为一夏姓人家帮长工……王孟耻去世后,其妻李氏太婆随长子王朝翰移居青莲乡滥泥沟(江油方水乡古树村)。现古树村有两块田,一块叫鸡田,一块叫羊边田,名称有些奇怪。当年,滥泥沟可耕田地早被人占完了,李氏太婆只好用带去的一只鸡换来一块田;这块田太小了,又用一只羊换来一块田……这两块田由此称为鸡田和羊边田,沿用至今。

王氏始祖到绵阳后,到第二、三代,家境才开始好转,这期间还出过一些小有名气的人物。如王扬庭,授登仕郎;王扬训,赠修职郎;王扬旦,龙安府彰明县记大功一次……

王培芳等人花费几年时间,投入数目不小的人力财力续修族谱,到底是为了什么?

“古训说得好,‘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王培芳说,续修家谱,是对老祖宗尽孝道。家谱文化也是中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一般族人而言,续修族谱就是为了“整顿家风”。家风好则世风正,因此,编修族谱的正面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某个家庭、某个家族。近年一些“老虎”、“苍蝇”陆续落马,有识之士就认为是家风不好。所以修谱倡导家风家训,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此外,也是为了传承、普及伦理常识。

王培芳深有感触地说,续修族谱,他是深怀感恩之心的。远的不说,单是迁徙到绵阳的族人生息繁衍的史实,就让他忍不住在导言中写道:“我由衷敬重那些入川拓荒、兴家立业的勇士,他们不光包括我的先祖,也包括湖南、湖北等省总数逾百万的移民。他们的呼吸和汗水,与南来的季风和牛毛般的春雨,滋润万物,使四川这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再度勃发生机。他们世代耕耘,不辞辛劳,为开发四川、发展绵阳,为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作出了应有贡献。”

据王培芳了解,目前绵阳的王姓族人,大部分应该都是他的同宗。“只要引导得好,家谱能把整个家族的亲情聚合起来,对社会也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王培芳说,因此,他也希望绵阳的王氏族人能与他们联系,特别是家中还有家谱资料的族人能够给他提供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