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养生秘籍"微信朋友圈泛滥 专业声音不该缺位

2015-03-14 16:33:54来源:人民网

打印 字号: T|T
       “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很多使用微信圈的朋友,应该都收到过来自“朋友圈”里的类似于网络版电线杆小广告似的谣言。这些谣言的话题集中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两大领域。
  对于网络上盛传的“微信谣言”,很多人都乐于亲身实验,并乐于和朋友们分享。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都无奈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经常在朋友圈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养生秘籍”,不小心就被刷屏了。其实,这背后暗藏利益推手,根本目的是炒红企业微信号,让粉丝变成客户。而造成“养生秘籍”满天飞的原因之一,则是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够。现代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安莹 鹿伟/文 李雨泽/摄
  调查
  跟着“养生帖”生活,最后凌乱了
  “生病要吃对水果”“人体排毒周期”“一天要喝几杯水”……刚有微信账号的时候,李女士成为“养生帖”的“追帖族”,订阅了好几个养生公众号,基本上是有帖必看。看到适合自己的,还会亲身实验。比如豆浆绝不能和鸡蛋一起吃、空腹绝不能喝牛奶、隔夜菜致癌必须倒掉……每天跟着准则生活,李女士一直觉得自己过得很健康。
  “我每天早晨起来都习惯刷新一下朋友圈,我发现朋友圈里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关于健康、生活常识等的养生帖。”李女士说。
  但时间一久,李女士渐渐发现,这些“养生帖”让她有些“凌乱”了。很多“养生帖”都互相冲突,“有个帖子说要多喝豆浆,换了一个帖子又说喝豆浆不好,一下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喝了,感觉很纠结。”李女士说。
  两三个月之后,李女士对这些养生帖丧失了新鲜感,一些内容也不怎么相信了。“很多微信帖子既没有给出相关证据,又没说明危害原理,如何相信这些说法呢?”
  养生是微信三大谣言之一
  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与微信等合作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11月3日至20日,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5%都围绕着食品安全、疾病养生和人身安全三大主题,其中食品安全类占38%,疾病养生类占16%。许多生活健康类传言中包含“毁容”“有毒”“致癌”等词,诱使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保护亲友的心理进行扩散。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很多传言看似客观,实则并无权威出处。比如《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这些普通的东东,却能让你增加30年寿命!》等。在这些谣言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配发的图片数量很多,以期达到“有图有真相”的目的。
  现代快报记者在微信上以“养生”“食品安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很快就跳出了数百个微信公众账号,点击这些公众账号,其内容也大多是一些“养生秘诀”,最后配上联系电话和网址。记者了解到,“养生帖”背后暗藏利益推手,很多营销公司成为段子“发源地”,而根本目的是炒红企业微信号,让粉丝变成客户。
  原因
  公众科学素养不够,谣言满天飞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说,他也注意到不少谣言披着科学养生、心灵鸡汤的外衣,使许多网友深信不疑,而且大多数谣言都是反复出现的老谣言。
  在一些养生文章之后,植入了许多保健广告信息,而在“养生秘籍”的频繁轰炸之下,一些中老年网友对文中所推荐的“神药”深信不疑,不自觉便掏钱为“长寿”买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建方认为,大家热衷于传播微信中的所谓“养生帖”,主要是因为科学素养不够,对这些健康知识了解不够。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就很少,比如在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根据。“苹果任何时候吃,效果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也认为,各种微信里的“软谣言”流行,让一些真实的养生医学知识淹没在里面,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些微信的真实性要靠自己来判断,如今很多医院都有免费健康大讲堂普及健康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书籍来了解和学习。
  建议
  打通健康传播“最后一公里”
  专业机构不该缺位
  “微信圈里的‘养生帖’流行,也是如今很多人在意自己健康的表现,这是好事儿。”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疾控中心主任沈进进说。“如今在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我国疾病谱中的前几位。这些疾病和我们的饮食、生活习惯、运动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健康生活、健康饮食,这方面传播需要加强。”
  但一些专业医疗机构的宣传方式目前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例如发放传单等,这些宣传的效果并不理想。相对于微信这类传播渠道,往往慢半拍。随着健康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专业机构如何打通健康传播“最后一公里”,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很快就将开通公众号‘盐城疾控微健康’。”沈进进表示,政府部门也应善于利用微信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他也发现,目前很多卫生机构都已经开通了微信,虽然不多,但值得鼓励。
  支招
  教你快速辨别
  微信谣言
  一看是否是老帖。这类谣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比如更换地点后又在不同的地方传播。
  二看信息源是否可靠。信息源的可靠性往往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这些被举报的谣言,大多来自一些段子手账号,如近期举报较多的有“每日精彩”“高质量生活知识”和“成功智能”。此外,还要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灵鸡汤的账号在医学问题上就不如专门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当然专门的医疗账号还要看其是否有权威机构认证。
  两会好声音
  “防止冤假错案,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是旁观者。只有通过每个人理念的更新,才能使整个社会建立包括‘无罪推定’在内的法治理念,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邸瑛琪
  “切断医护人员收入与病人医疗费之间的利益联系,就是抓住了公立医院改革的‘牛鼻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到期的收费公路应严格依规停止收费,包括养护费在内的费用应由公共财政承接,这是公共财政必须承担的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
  “从省到市甚至到县到镇各级政府都热衷于建体育中心,投资动辄几个亿的规模。往往是一场大赛完了,场馆就闲置,政府还要再花钱养着。这都是纳税人的钱啊。”
  ——全国人大代表、冬奥冠军杨扬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还有一些空间需要良知来填补。我们内心必须有良知,在夜深人静时能自省。”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
  “党和政府的工作做到哪里,政协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只要是中央关注的重大事情,都能听到政协的声音,看到政协的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马德秀
  “都几十年了,在北京还是扎一针4块钱。这些怪象,导致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号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杨金生
  “锦州有个民生工程,手续跑了8个月,公章盖了133个,审批手续到现在还没有办完。这说明我们的简政放权还远远没有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李希
  据新华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