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哈市双城区王国振寻根问祖20年联通8万龙江辽宁王姓人

2015-03-01 10:38:25来源:大庆网生活

打印 字号: T|T

《王氏家谱》里对先祖王忠的介绍   


《王氏家谱》

   

家谱中关于刘统勋题写的“永言孝思”匾介绍

   

《王氏家谱》内页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份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记忆的文本载体,它不仅关乎着血脉亲情,同时也关乎着文化、记忆以及传统的传承。对于中国人来说,通过一本承载家族荣耀的家谱,可以追忆祖先奋斗的历程,也感悟自己肩负的职责。

    2日22时许,夜阑人静之时,记者接到一个电话,电话的那端是哈市双城区57岁的王国振,他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20年来寻根问祖、联通8万黑龙江和辽宁王姓族人的经历,以及家谱中所记载的家族故事。六百余年,王姓族人繁衍24代,修订16册家谱。

    由于种种原因,龙江的王氏族人已有近八十年没有修订家谱了,如今春节将至,王国振道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大年初十,将在双城举办家族大会,邀请省内更多的同族人欢聚一堂共修家谱。

    寻根:

    六百余年繁衍24代8万人

    百年前王国振祖先扎根龙江

    57岁的王国振家住哈市双城区,从事农村经济调查工作。近二十年间,他一直在研究和整理本族家谱。

    2012年,有位在大连工作的朋友告诉王国振,有王姓人通过当地媒体寻找本族人。时隔不久,王国振将电话打过去。没想到,这一个电话,竟联通了近八万黑龙江和辽宁的王姓人,再续家族情缘。

    他告诉记者,双城王家人和大连金州石河王家人本是同宗同源,都是山东烟台福山县王忠的后代。“烟台古现镇河北村的一块碑文上,记载了王忠为始祖的王家人的来历。”王国振介绍,明代洪武年间,王忠从云南大理来到山东为官,后辞官定居烟台福山县(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六百余年的时间,王氏家族现在已经繁衍到24代。

    到了明朝末年兵荒马乱之际,王忠的第五世(代)王孝吾的六个儿子即芳、元、臣、仲、举、俊,为了维持生计背井离乡,几经辗转后,从烟台福山县,来到辽宁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辽南地区地少人多,后来我的祖先就开始‘走出去’。”据王国振考证,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辽南的王家人陆续有人北上黑龙江。

    “后来,有来到黑龙江的族人回到辽南探亲时说,黑土地富饶、好养活人,那里流传着‘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的民谣,让人听了流口水。”王国振说,到十九世纪末期,有大批王姓人陆续从辽南来到双城附近扎根。

    王国振向记者透露,有人统计,目前大连及其周边的王姓族人有将近六万人,在双城区的王姓人有两万人左右,在哈尔滨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各市,也分布着不少同族人。”

    问祖:

    祖先重视家谱文化

    近四百年先后六次修订家谱

    从宋代开始,按照辈分取名的方法开始流行。明末年间,王孝吾的六个儿子最初来到辽南时,为了百年以后,后人仍能长幼有序,相互帮扶,于是他们商量以“有、永、君”三个字作为字辈排序。

    随着家族“开枝散叶”,很快就有第四代人出现,于是芳祖、元祖后人又共同商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延续:连士安廷治;明世立国政;克守承天昭;其中复元兴。后来修谱时,又补加了二十个字辈,共四十个字辈来满足800年一轮回之需。让后人感动的是,当时王氏其他支人已经分散到辽南各地,由于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六兄弟后人出现了不同的字辈,但是一百多年后,各支人得知家族字辈后再一次向长支人的字辈看齐。“现在六兄弟的后人都按照这四十个字取名,终究圆了四百年前六位祖先要求后人求合不分离的心愿。”王国振欣慰地说。

    王国振告诉记者,王氏家族非常重视家谱文化,从1644年开始写家谱,并多次整理和修缮,即使是到了东北地区,祖先们也没有忽视家谱的修订工作。到目前王氏家族已先后六次修订家谱,现存家谱达16册。

    据王国振考究,从清朝初年到末年,从民国时期到当代,身在东北三省的王氏家族中总有人投入到修谱的工作当中来,最早的资料是乾隆年间祖先王士多撰写在金州祖茔的碑文上,上面的内容包括祖籍山东何处,以及前几代人的世序关系,这为后人编写家谱以及到山东老家寻根问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此后多年间,又有人不断加入到修谱队伍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双城的王明廉通过到金州各地走访各位祖先后人,在借鉴前人编纂的家谱内容之上编写出较为完整的族谱,并将“走北”的族人录入家谱中来。

    传奇故事:

    宰相“刘罗锅”之父刘统勋曾为王氏宗祠写牌匾

    20年寻根问祖,王国振研究整理了修订后的家谱,还持续与同族人互通消息,探索祖先留下的足迹……2014年“清明”期间,王国振和大连的族人,一起回到了山东烟台老家。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他第一次领略到宗族文化的传奇,也由衷地为自己是王氏家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王国振告诉记者,在烟台河北村的王氏宗祠里,至今仍保存着清朝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所书的牌匾。这个大匾长2.5米,宽0.9米,木制坚硬,微微发红。而宰相“刘罗锅”之父——刘统勋能为王氏宗祠书写牌匾,这与当年乾隆皇帝对王家的器重有着很大关系。

    《王氏家谱》记载:吾十一世祖检,进士、翰林。时任湖广总督,从一品。检之仲子燕绪、进士、翰林,他是福山有史以来进士中成绩最高的人。检之长子启绪、进士、翰林,乾隆皇帝召见王检时曾经赞叹道:“汝父子三人,俱为翰林,一门多显官,皆能办事,可谓世臣也。”

    “先祖王检三父子和刘统勋都在清朝乾隆年间为官。据推测此牌匾是王检请刘统勋手书。“永言孝思”语出《诗经》,希望后人能永守孝道,效法先王,遵守古训。”王国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