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让古寺庙活起来

2015-02-26 10:05:57来源:文汇报

打印 字号: T|T
       什么是寺庙?一言以蔽之:祭祀房屋也。根据祭祀对象,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历史悠久、数量可观、信徒众多、影响较大的寺庙建筑大致可分为九个大类: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伊斯兰清真寺、基督教教堂。一座座古剎星罗棋布,遍及神州大地,不但把祖国山河装扮得绚丽壮观,而且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考古发现,中国各地文物遗址中多处有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神灵、祖先的房屋建筑遗址,表明中国寺庙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以上。
 
  据统计,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7批,计4294处。主要作为古建筑的中国寺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达1088处(个别重复统计),占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分之一,充分说明中国寺庙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含金量很高,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中最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参加寺庙祭祀活动的几乎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到帝王宫廷和官府,下到士族和百姓,无不参与其中。对民间来说,广大寺庙是慰藉普通民众心灵的场所,是百姓寄托精神信仰的所在。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一句流传颇久的民谚,其实并不准确,应该是:“天下名山寺占多”。寺庙名胜古迹多在山水灵秀之地,因此往往是人们的游赏之所。寺庙这种独特的建筑集中显示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厚,包括敬天法祖、崇儒圣贤、崇拜教宗等思想观念,以及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庙会、民俗等文化艺术和民间习俗,反映着古代人们的崇尚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他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清楚地透露出民族的心理和品格特征,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积淀,渗透和映照着几乎全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寺庙不仅是典雅辉煌的建筑,还有神采奕奕的造像、壁画等精湛的宗教艺术品,保存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和碑刻。
 
  寺庙不仅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载体。毋庸置疑,诞生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寺庙,必然打上时代烙印,或多或少留有封建思想、封建伦理和封建迷信等色彩。为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寺庙这份重要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传承寺庙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寺庙就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古代神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宗族祠堂保留了人们尊祖敬宗、追思祖先的精神价值﹔皇家宗庙作为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宇,体现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文庙反映了儒学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博爱思想和中庸之道﹔以“慈悲为怀”的佛教由西土印度传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早已渗透到我国民族文化中﹔道教宫观宣扬天人合一的道教宗旨、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伊斯兰教主张“和平”、“和谐”的理念﹔基督教宣传“爱人如己”的博爱宽恕精神等等,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于名人祠庙,祠主身上都表现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数千年间,历经了诸多磨难,许多贤臣名士显示了为官清廉、为政勤恪、为人正直的作风和品格﹔许多忠勇将士赤胆忠心,精忠报国,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方面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很多文人学子用作品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无数实业人物传授先进技术,治水改良农业,在各方面有所发明,为子孙后代带来了幸福与欢乐。名人祠庙中许多祠主的名言,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概括自己一生追求的崇高献身精神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岳飞壮怀激烈的事业心和忠贞不屈的精气神的名言“精忠报国”,文天祥囚禁在土室内写成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成为一种能够激励民族奋进、奋起的精神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今天,我们对祖先留下的寺庙这份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遗产进行科学总结,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呼唤中国寺庙活起来,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