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祭祖
中原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黄帝统一天下,定都有熊,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8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也称新郑为“有熊”。由此可见,在商朝末,新郑还称为“有熊”。日前,我去河南省考察文物遗址,并祭拜了轩辕黄帝。
新郑市与郑州近在咫尺,驱车才半个小时路程,交通便捷。新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被中华古都协会认定为“中华第一古都”。这里不仅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裴里岗文化,5000多年前的炎黄文化,还有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走进新郑,一条长长的黄土古城墙跃入眼帘,它周长20公里,最高处达10米,气势颇为震撼。对这个地方我们并不陌生,《古文观止》首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古城墙已葱茏成绿色的林带。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来到黄帝故里祠前,当地朋友热情地为我们披上金黄色的彩带,让游子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古老的门—仿汉阙高高耸立,威严的黄帝宝鼎气势恢宏,道路两侧立有代表56个民族的图腾玉柱,那高高悬挂着的百家姓氏彩旗,迎风招展,给肃穆的广场带来了生气和活力。轩辕广场为正方形,长宽各130米,宽阔而庄严。广场四周种植着960棵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华民族在这块古老繁华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在中华姓氏广场中央,有一棵铜铸的姓氏树,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寓意深刻。姓氏树树枝纵横交错,纷繁冗杂,但仔细察看,脉络清晰,在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钱姓。
漫步黄帝故里,满眼风光。在跨过新建的典雅的“轩辕桥”时,我们看到了已被沉埋地下多年的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所建的原桥。黄帝祠始建于汉代,后遭战火毁坏,明清时修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可见黄帝故里流传有序,源远流长。
在黄帝祠观看大型壁画,缅怀始祖功德,对中华文明平添敬意。黄帝贤明大度,统一华夏后,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为安抚百姓,黄帝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格局。黄帝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量田凿井,吸纳并推广各部落的先进生产技术,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冶陶作器,养蚕制丝,供作衣料,驯养畜禽,使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人口快速增长,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9:58分,隆重的祭典仪式开始了。我们肃立在广场中央,仰视着黄帝高大的坐像。激昂嘹亮的《黄帝颂》乐曲响起,穿着红衣旗袍的女孩引领我走上祭台,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刹那间,我热泪盈眶,内心涌起无与伦比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们追念先祖的伟大,为的是激励自己努力工作,无愧于先祖黄帝。
站在轩辕广场,我想起了先哲庄子的话:“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我们感恩先祖黄帝留给后世子孙极其丰厚的精神财富,更要不辱使命,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奋斗。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