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良坊王氏大祠成员上井冈山参观学习

2014-08-12 09:43:59来源:王庚玉

打印 字号: T|T

     良坊王氏大祠“赣西民俗陈列馆”全体成员,应“井冈山民俗陈列馆”林馆长的邀请,6月18日清早,他们从良坊岀发,6时正来到了莲花县城,接上县文物办呉栋山主任和我后,一行14人,乘坐两辆面包车上井冈山参观学习。
     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雷雨阵阵,窗外一片白茫茫。我们从县城向永新县方向行驶,经永新县城转向东南方向,走岩石坳沿山公路直达井冈山市市区厦坪。沿途只在永新县里田镇加油外,车子一直未停歇,全程行驶2.个多小时。林馆长早已驱车在市郊公路上迎接我们的到来。见到林馆长后,我们跟随他进入井冈山市区。新建的井冈山市街道整齐宽敞,楼房林立,街面干干净净。走了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正在兴建的“井冈山市文体中心”大楼前。这一建筑高大雄伟,前面为高层大楼,后面为体育馆,整个建筑很有气派,看了之后无不为之赞叹。林馆长介绍说,“井冈山市文体中心”耗资三亿多元,建成后将是井冈山市集文化、体育、艺术、会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林馆长边走边聊,和在大门前迎接我们的几位馆员一起走进大厅,向楼上走去。“井冈山民俗陈列馆”设在三楼,展厅面积很大,馆内文物品种繁多,展示内容丰富,有村容村貌模型,有山区农耕天地,有手工作坊场景,有华丽雕龙刻凤的古老粱床和梳装器具,有长袍马挂等衣着实物,有店铺生意场景,有水冲转动的榨油演造,有教书先生和学生的私塾课堂,有用蜡像或塑像表现的现场,有光电声响配合,形象逼真。整个展示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是一个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古老文化相结合的民俗陈列馆。参观后,深受启发,为我们“赣西民俗陈列馆”的展示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离开民俗陈列馆后,林馆长等陪同我们前往井冈山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路经井冈山火车站时,大家要求下车观赏一下该火车站。我们看到了宽敞的站前广场和现代化的井冈山火车站,毛主席书写的“井冈山”三个金色大字悬挂在火车站大门上方正中央,显得闪闪发光,大家说在这里合影留念吧!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加上山峻奇特,风景优美,现已成为红色旅游景区,每天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茨坪是井冈山的中心,是个山间盆地,其周围有险要的五大哨口,是一个“一夫当关无夫莫开”的地方,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于全中国。

     回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搞建设,开发建设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但是,当时的茨坪,其周围的桐木岭、黄洋界、珠沙冲、八面山、双马石五大哨口,只有桐木岭、黄洋界两个哨口通了公路,上下山全靠这两条路通行,交通非常不便,特别是冬季冰封时期,只能靠桐木岭哨口一条路步行上下山。现在好了,有直达火车,有高速公路,有飞机场,有319国道,可称交通四通八达。

     我们来到井冈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拿山,那里平坦的水泥路四方联通,小桥流水,弥猴桃、桃梨杨梅果园种植在公路两旁。我们走进一农家,农家房屋保持了原貌,内外墙壁稍加粉刷,有的房屋外墙挂有蓑衣、笠戴等农家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几位复旦大学的学生住在里面,有的学生在那里写写画画,告诉我们说他们是下基层考察体验生活的。

     中午时时分,在井冈山林业酒楼吃了中饭。

     飯后没有休息,前往井冈山中心一一茨坪,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重温了井冈山当年红军的四支部队:第一支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后编为三十一团。第二支是井冈山原来的两支农民地方武装,后改编成三十二团。袁文才当团长,王佐当副团长,何长工被派去当党代表。第三支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剩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农军,后编成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第四支是1928年12月,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上山的红五军。这四支部队对外称红四军、红五军。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部队开始离开井冈山,先后到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留下彭德怀的红五军和王佐的三十二团守备井冈山,坚持斗争……重温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精神。

     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的第一个县是莲花县。我们县里经受过大革命的洗礼,遭受过一场惨败。莲花工农武装仅保留了一支枪。莲花党组织保存下来的这一支枪,成立了“赤卫队”,频繁袭击敌人,夺取武器壮大自己。到1928年3月,从敌人手中夺得30多支枪,建立了“莲花红色独立团”。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夸奖了后来发展成独立团的“莲花一支枪”。

     雨仍然下个不停,我们打着雨伞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莲花县人民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俗血奋战,牺牲的先烈英名有三千五百多名。我们还瞻仰了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牺牲的各县市的烈士英名。展现了他们当年与敌人艰苦卓绝斗争的英雄事迹,缅怀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可歌可泣精神。

     最后,我们瞻仰了在茨坪的毛主席故居,还有朱德、陈毅同志故居、红军军械处等旧址。当年红军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百家衣,自己有什么就穿什么,没有统一的服装,有的人甚至连草鞋都没有,打个赤脚战斗,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在艰苦岁月中,毛主席在茨坪故居的油灯下写下了著名的《井冈山斗争》篇章,回答了当时革命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

     重温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瞻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的崢嵘岁月,使我们更加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百倍珍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