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夏季养生冬病夏治

2014-06-14 11:37:48来源:邯郸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夏季三个月,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冬病夏治”,意谓冬天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冬病是指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邪强盛和阳气受损。夏治,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培本固元,以驱散至夏未退之寒邪,恢复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减少其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一,人与自然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深刻阐述了人的生命起源、生命规律、人与自然的联系及养生理论等。它开宗明义地说道:“生于本,本于阴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人体是阴阳的统一体,其生命无时不处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之中。《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更胜,阴阳迭作,无不影响着人的生、长、壮、老、已。只有人们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规律,适四时变化而生存,才能保持相对的阴阳平衡,气血和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安何来?颐养天年。故《黄帝内经》曰:“上古圣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节,食饮有常,不妄做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二,夏季的气候特点与人的生理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四季的特点。从立夏之日起,人们就迎来一个炎热的夏季,经历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之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阳热上蒸,天地交泰,万物蓬发,花开叶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黄帝内经》称夏三月为蕃秀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生理上人们的机能旺盛,代谢增强,正气充盛,抗邪能力强。病理上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天气炎热,毛孔开放,汗液排泄,易致津伤气耗,出现“壮火食气”、暑热伤气的现象,见体倦乏力,口渴心烦,头晕脑涨,小便短赤等。体内所缺,必外有所求,人们常以饮水自救,补充营养,益气养阴。二是夏季人的阳气浮盛于外,中阳相对不足,再之外界暑热炽盛,贪凉饮冷,伤及脾阳,运化不及,易出现寒湿伤胃或脾虚失运之证,见脘闷纳呆,呕吐腹泻等。三是长夏多霉雨季节,天气炎热,雷雨频繁,湿热蕴蒸,见闷热烦心,饮食不佳等,或暑湿困脾,阻遏中阳,出现神疲乏力,头重体困,胸闷脘痞,呕恶纳呆,痢疾泄泻等。四是夏季阳热上蒸,心火易盛,对某些阴虚体质,或心肝火旺之人,易见心悸心烦,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失眠,便秘尿赤等,常诱发血压增高、脑中风、冠心病发作及植物神经紊乱等。故夏季人们的养生与防病至关重要,切莫小视。

三,夏季如何养生与防病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说明夏季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

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具体上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养生与防病:

1.注重养阳

为什么夏季要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指人们要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春夏养生养长之气以从其阳,秋冬养收养藏之气以从其阴,以供养人体所需要的阳气或阴精,其义有三:一是春夏阳光高照,气候炎热,天地之间阳气偏盛,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吸纳自然界的阳气或药物温补阳气,同气相求则易补。二是春夏阳热亢盛,汗泄阳耗,加之人们贪凉饮冷,避热就寒,伤及中阳,脾阳内虚,腹泻常见,则需温补中阳;秋冬天气严寒,人们避寒就温,过食烟酒辛辣,热盛伤阴,阴虚生内热,需清润养阴。三是从阴阳互根而言,认为春夏养阳,使体内阳气充足,是为了秋冬之阴,不至于秋冬气候寒冷,体不抵寒;春夏养阳,阳气旺盛则使秋冬之阴有根基,从而阴气更充足;秋冬养阴,阴精充足则使春夏阳气化源不断,从而阳气更旺盛;再之,是春夏阳盛之时,食清淡凉润阴性之品,意在阴中求阳。秋冬阴盛之时,食性温平补之品,旨在阳中求阴。即“以从其根”。达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调和情志

夏属火,与心相应,夏季阳热亢盛,心火易于独盛,故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保持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心理平衡,少私寡欲,排除杂念,驱除烦恼,使心中清凉,适应夏天长养之气。嵇康在《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与民间常说“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寓意相通。还要保持精神充沛,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和阳气的旺盛,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以免阻碍气机,百病生于气,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怒则气上,夏季天气燥热,人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易使阳亢,气血上冲,见烦躁易怒,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失眠多梦等,易引起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过喜伤心,喜悦无度,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还可导致一些精神神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严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因此应该保持心情平静,胸怀宽阔,神清气和,平稳度夏。

3.适宜运动

夏季运动对于健身十分有利,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而且运动时适当出汗还有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当然,夏季运动不能太过激烈,也不要在强烈的阳光下进

行,“暑易伤气”,剧烈运动,或天气炎热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过,气耗津伤,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若汗出津伤,口渴欲饮,体倦身困,治宜益气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避开烈日,加强防护。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清新处,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等运动量适中的方式为佳,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出汗过多时,应注意补水、补钠,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以弥补汗液流失,防止血液粘稠度升高。切不可饮用大量冰凉水,也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感冒、寒湿痹证等多种疾病。平时要多喝水(凉白开水中可加入少量食盐更佳),即使不渴也要喝水,以每天不少于1000毫升为宜。其次还要学会劳逸结合,避免疲劳过度,尤其是在大热天进行劳作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和不要劳作时间过长或过累。

4.合理饮食

天人相应,四季饮食的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更变。《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中医认为,夏季阳盛,由心所主,天气炎热,易耗心阴,心火易于亢盛,应少食辛辣煎炸、油腻之品,以免伤阴、碍胃。而苦味入心,所以夏季应多食苦味的食物以养心,如苦瓜、苦

笋、绿茶,还可多食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如冬瓜、西瓜、黄瓜、西红柿、白萝卜、桃、乌梅、草莓、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及绿豆粥、红小豆粥、薏米粥、乌梅小豆汤等。《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故饮食要有规律,注意营养搭配。夏季人体的阳气浮盛于外,中阳相对不足,消化功能减弱,应以清淡、开胃、易于消化为主。“冬吃萝卜夏吃姜”即是此理。不要贪凉饮冷,过食寒凉之品,如冰镇饮料、雪糕、冷面、生冷瓜果等,否则伤及中阳,呕吐腹泻。宜服霍香正气丸;不要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没有加热的食物,不要吃保存很久或腐烂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如果生吃瓜果时要清洗干净,尽量杜绝生吃或半生吃贝类等海产品。炒菜时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进入长夏季节,长夏由脾所主,湿热壅盛,易湿困脾胃,运化不及,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易出现纳食不佳、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大便稀溏等症状,治宜健脾利湿,芳香开胃。所以要忌食油腻,选择易消化、有清补作用的食物,如鸭肉、虾、蘑菇、银耳、薏米、扁豆等。

5.调摄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夏

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日长夜短,就应当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特点而起居,作息上易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充分吸纳自然界的阳气,保持阳气的旺盛。但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7小时,“暑热伤气”,午饭后,需安排午睡0.5小时至1小时,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养精蓄锐,恢复疲劳,保持充足的精力。还应注意预防中暑,劳动或健身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人们应随着夏季阳热的升散而排泄汗液,但不宜受空调的过度使用,居于室温过低的环境中,否则易患空调病,表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一些皮肤过敏症状。更不能夜露室外,遭风邪外袭,或受电扇、空调风寒袭表,致头痛、鼻塞、四肢酸楚,甚至纳呆吐泻等感冒症状,治宜疏风解表,化湿和中,方用藿香正气散。也有的人因天热贪凉,长时间吹电扇或空调而致面瘫的。这都是由于人们过度贪凉,起居失常,引起了人体阴阳失衡。因此,应注意控制室内外温度的差别,不要将空调调的过低,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27℃左右。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定时开窗换气,清扫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度为宜,夜间睡眠最好不用空调,从空调环境中外出,应先在阴凉地方活动片刻,让身体逐渐适应,从户外进入空调环境后,勿使冷风直吹。

6.冬病夏治

从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前后分为三伏,又称“伏夏”,在这段时间内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对于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老年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痛、腹痛、腰痛、肢体痛等,此时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高热,通过使用热性药物或温热疗法,扶阳散

寒、调节免疫,有助于促使病情好转,有效预防冬季的复发,甚至还可以彻底治愈,这称为“冬病夏治”。具体方法可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敷贴穴位、埋针、灸治、中药内服及熏吸等各种方法。邯郸市中医院在夏季三伏天,开展穴位贴敷十几年来,临床疗效显著。其原理是依赖三伏时节,阳气旺盛,人体腠理开泄,此时采取穴位敷贴,温补阳气,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则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即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意谓冬天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冬病是指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邪强盛和阳气受损。夏治,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培本固元,以驱散至夏未退之寒邪,恢复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减少其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这就是冬病夏治。这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乘“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经脉气血充盛之时,通过饮食、中药、针灸、药物敷贴等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经脉气血,增强防治疾病的能力。但冬病夏治等需辩证论治,不能人云亦云,只有辨为热毒型才可。而三伏天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艺文类聚》记载:“伏者金气所藏之日也。”庚,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与肺相配,为温煦肺经阳气及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节气日期。因此冬病夏治系列疗法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魏勇军,邯郸市中医院副院长、魏县中医院副院长。本科学历,博士学位,主任中医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学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擅长治疗外感病、哮喘、肺心病、心脑血管病、脾胃病、肝胆病、肿瘤、儿科及妇产科等疑难杂症。出版医学专著六部,发表国家级论文35篇,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八项。研制出降脂灵、痛经胶囊、止痛酊等自制药品。

王玲玲,主任中医师,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治未病科主任,河北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市老年大学兼职教授,市老年体育协会委员兼高级顾问,全国养生保健指导中心专家讲师,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理事,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高级公共营养师。主治高脂血症、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脾胃病等老年性疾病,以及易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在“治未病”及健康养生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特色科室老年病一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养生”项目基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肾、脾胃均有病变及免疫能力低下的综合调理 

夏季是酸奶的季节 
 
酸奶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饮品早已被人所知,而在这烈日炎炎的天气里,与酸奶为伴更是一大益事。

酸奶能带来好胃口。夏天,很多人因为天热往往没有胃口,特别是儿童,容易厌食,这时可以多喝酸奶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酸奶含有人体所需多种营养物质,如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极丰富,还有维生素A、B等。另外,资料显示,夏天人们大量排汗,导致了体内钙的流失,而饮用酸奶是人体补钙的良好方式。特别是对乳糖消化不良的人群,喝酸奶后不易发生腹胀、气多或腹泻症状。鲜奶中钙含量丰富,经发酵后,钙等矿物质都不发生变化,但发酵后产生的乳酸可有效地提高钙、

磷在人体中的利用率,所以酸奶中的钙、磷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而人们所熟知酸奶含有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等乳酸菌,在人体的肠道内繁殖时会分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因此酸奶对人体有较多的好处。夏天没有好胃口多少与肠胃间菌群失衡有关,多喝酸奶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晓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