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王绵之:把中医领进太空的国医大师[图]
在宏伟壮丽的中医名人画卷中,有一位南通名医跻身其间,将救死扶伤、造福世人的中医薪火传承,通过毕生不懈努力和孜孜苦求,创造出三项震惊世人的壮举:开中医历史先河,创建和发展中医方剂学科;研制防治太空病中药“太空养心丸”,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航天科学完美结合;义捐王氏保赤丸秘方,造福千家万户。
昨日,鲜花环绕、绿树环抱的南通市钟秀公墓功德园墓区,一块庄严肃穆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慈父王绵之、慈母李慧中”的姓名;墓碑背后,是有关王绵之老人生平事迹介绍。自2009年辞世后,一生成就斐然的“国医大师”王绵之从北京魂归故里,静静长眠并永伴故乡故土……
清明时节,名扬天下的王氏中医世家第19代传人王绵之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子女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南通,带着束束鲜花和缕缕哀思,来到南通钟秀公墓,祭拜从京城归葬故土的慈父。记者从王绵之后人们的回忆中,了解到老人生前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子承父业——
家乡到京城,走出一条辉煌路
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春天。
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推荐,一位身材高大、身体瘦削的青年,随身携带着一些简单的行李,挥手作别家人,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之路。
这一走,就是风雨数十年。“远赴北京工作的父亲王绵之辞别家人时,我正在上幼儿园。我父母生养了6个子女,我是老大。由于工作等原因,我和父亲共同生活时间并不长,这是人生中永远的遗憾。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老人家一生始终把中医药事业和患者放在第一位。 ”曾任南通日报农财部主任的王绵之老人长女王灿,回忆起父亲生前一幅幅珍贵画面,倍感珍惜。“我们老家住在南通城的湾子头,老式平房。小时候,父亲但凡有空,寒暑假总要抽出时间回来看我们。当家人在巷子口看到父亲那高大身影时,如同过节,心里高兴不已。 ”在如今已退休赋闲的王灿心中,那是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如果时间可以闪回,那么,我们将定格“国医大师”王绵之老人那些重要人生片断:作为南通城著名王氏中医世家第19代传人,1923年出生的他于15岁那年从父王蕴宽受业,1942年正式悬壶乡里,1947年通过南京国民政府考试取得执业资格,195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后调至北京,1990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获北京市所授“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授“国医大师”称号……
王绵之老人原名“王祖泽”,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绵之的一生,恰如其父在他正式行医之初所赐“绵之”所寄望,不负“绵延祖业,不坠家声”之重托,在新中国成立后承担起传承与升华传统中医神圣使命,与同行们一起推动中医药发展,风帆高扬一步步不断走向辉煌……
情系航天——
中医进太空,倾倒欧美飞天人
当南通人和国人们一起为“神舟”系列飞船遨游神秘太空、喜圆飞天梦欢欣鼓舞时,很多人没想到,在这背后,有一位家乡人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位幕后英雄,就是“国医大师”王绵之。最古老的中医药学和最现代的航天科技,在他手中“喜结良缘”。
王绵之老人生前有个观点:“中医自身要争气,才能吸引更多人学习中医,传承中医。”他的争气之举,就是大胆地“将古老的中医运用到最现代的科学事件上”。 2008年,王绵之组方的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与“神舟”同时名扬天下。“当时,网上有人不解,说父亲拿航天员做实验,我要特别澄清一下:早在神五发射时,父亲就已经采用中医方法为杨利伟调养身体,神六上天前3个月和回到地面后,他也对费俊龙和聂海胜进行过中医调理保健。在此基础上,父亲和其他航天医学工作者,共同研发出‘太空养心丸’。 ”王绵之的长子王煦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内幕。
王绵之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经国家批准,父亲早在“神六”发射前就提前3个月赶往航天中心,根据每个航天员情况潜心研究制订调理方案,开方进行中药调理。
其时,王绵之老人面对的是世界载人航天领域存在的3只医学防护“拦路虎”,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体力耐力下降。外国曾有航天员因飞行中出现严重生理障碍,中止宇航飞行;还有航天员出舱时需要搀扶,或者被人抬出航天舱。然而,中国航天员至今却没有与这些病症沾上边;这得益于王绵之老人创新性研究推出的“太空养心丸”。
南通人足以自豪:“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后,国家航天中心监测专门致信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特别感谢王绵之教授为神六任务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给这位中医大师85岁寿辰致贺时说,“您将中医药应用于载人航天,为中国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医监医保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王绵之老人在航天医学上展示出的中医药独特优势,令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的航天人为之倾倒。
义捐秘方——
王氏保赤丸,造福千家和万户
“我们做子女的,这辈子印象最深的是:慈父王绵之在世时,他老人家一生始终把中医药事业和患者放在第一位。 ”忆及历历往事,长女王灿动情地说:“只要父亲一回家,老宅大堂屋里的八仙桌子就成了就诊台子。一拨又一拨人慕名前来请他老人家开药方,人太多堂屋里坐不下来,怎么办?候诊的患者就一个挨一个挤在厨房间前面的天井里等候。在此情况下,每次给他老人家准备的饭菜总是热了再冷、冷了再热。 ”
王灿说,这样的情景,不仅出现在家乡,就是在京城家中,也时时可见。“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做子女的都陆续开始工作,经常带着孩子利用节假日去北京看望父母。到父亲住所后,看到客厅里的书桌就是就诊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等候问诊的病人们坐得满满当当;父亲一个接一个地给他们把脉问诊,总要等到最后一个病人看完走人了,我们全家才能坐下吃饭。后来,在父亲病重期间,我们做子女的都在北京中日医院陪护他老人家,他跟我们讲得最多的全是中医中药和病人。清明时节,我来到他老人家面前,边鞠躬边对着长眠地下的他老人家说:父亲,你忙了一辈子太累了,现在,你一定要好好休息休息,不要再忙了……”回忆往事,王灿不禁潸然泪下。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绵之先祖曾为明代武将,因不满监军之宦官遂辞官归田,于耕读之余以擅长创伤外科行医乡里,此后世代为民疗疾。
许多南通人都知道,南通本土有一味小儿中成药“王氏保赤丸”畅销海内外。此药,正是王绵之在上世纪50年代向国家捐献的九世祖传秘方,曾获国家优秀产品银质奖;他亲自示范,将该药的特殊加工工艺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当时的南通制药厂。“王氏保赤丸”被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誉为“诚儿科圣药也”。此外,该药对于成人高脂血症、痰多咳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便秘等亦有良效。王绵之老人为更好地解除患者疾苦,他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和北京同仁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共同开发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人消化功能失调的“健脾消食丸”。此药刚一面世,即受患者欢迎。
情系中药、心系病人的王绵之老人,生前多次将他的研究成果交付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最新中成药并陆续投放市场,造福千家万户。
桃李不言——
传承好家风,薪火传承泽后世
“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学中医,一个学中药。在我父亲王绵之的亲自传授和严格教育下,弟兄二人都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有所成。其中,大弟弟王煦子承父业,是中央领导保健小组成员,还在国医堂大药房开设专家门诊;小弟弟王耀专攻中药同样事业有成,大弟弟之女王坦也传承中医,已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同时也在国医堂挂牌门诊。 ”王灿说:“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我虽然没有钻研此道,但是,我为我父亲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王氏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自豪。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绵之老人生前将中医本草学、方剂及其理论予以重新归纳整理,提出了系统而完整的“方剂学”,由此,填补了我国中医史上的一个重要空白点;他还主持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剂学》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阅,以及方剂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和建设。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对他所作贡献的评语是:对于中医方剂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居功至伟,成为现代中医药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柱;在教学上,浸淫历朝经典,融会当代新知,纵横捭阖,通达古今,精思明辨,自成一家。
如今,王绵之教授创建的方剂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他主持编纂的《方剂学》等专著均成权威范式。
古老的中医必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然而,一些现状令王绵之之子王煦感到忧虑,他表示:“现在不少中医院校,中医课程成了选修课,而英语、政治、西医却是必修课。”1991年,王煦和其他两名中医,成为王绵之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身份培养的第一批“师带徒”弟子,学习期限为3年。“父亲生前出诊时,我们都在现场观摩,同时还负责抄药方比较病案。”王煦对此感受极深,“虽然此前也经过院校培养这一环节,但是,学以致用不够。现场学习父亲为病人诊治后,心里更踏实。 ”“从1990年开始,父亲门下先后带出不少弟子,其中还有台湾中医。 ”王煦信心十足地说:“可以肯定,这些弟子将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 ”
记者周朝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