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用女人味感动观众
《江姐》舞台照
《江姐》广州连演两场
4月14日、15日,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江姐》由空政文工团在广州黄花岗剧院连演两场。舞台上最受瞩目的,当然是第五代“江姐”80后女高音歌唱家王莉。
有着一张娃娃脸的王莉迄今几乎拿遍了中国所有权威声乐比赛美声唱法的第一名,她创造性地在民族歌剧中融入了美声,用自身嗓音所特有的“松”和“通”等特质,将美、民、通三种唱法融会贯通,将青春版江姐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备受好评。
前日,记者采访了王莉,回顾成为第五代“江姐”的过程,她直呼“压力山大”。
文/本报记者 苏蕾
百里挑一成为A角
广州日报:听说你是从1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五代“江姐”的?
王莉:当时空政在全国范围选江姐,共有100多人报名,团里也有十几个人参加选拔。去年是这部大型民族歌剧创演50周年,第5次复排,我们团的决心是,只要谁适合演江姐,就把谁调到团里来,所以社会上来参选的歌手也特别多。我从10进8、8进5、5进3、3进1,最后成为江姐这个角色的A角色。整个过程经过很多次试演,层层选拔,竞争特别激烈。
广州日报:你为竞争这个角色有没有做特别的准备?
王莉: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不太像江姐,因为我是唱美声的。但我们团有个副团长,还有我们队长都看好我。我其实挺感谢他们的。后来,在国家大剧院要求不拿话筒唱,我在音量上、在演绎上都是很占优势的,唯一不占优势的是我的娃娃脸不太像江姐。所以后来很感谢我的造型师。再加上经过3个多月的排练,我慢慢接近这个角色,也爱上了这个角色。
其实,是排练了两个多月之后才确定我是A角的,当时真的亚历山大,因为3个人各有千秋,最后把A角给了我,我只有更加努力。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晚上看各种资料到两三点,早上七八点就去排练场。
广州日报:作为“80后”,你并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是怎么去接近这个角色的?
王莉:用数学上的话讲,我很会换算。我觉得江姐读过书,有工作,是个领导者,信仰特别深,整个感觉跟现代人可以画等号,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环境。但只要是中国人,只要热爱祖国,这种环境很容易能想象到、体会到。
还有就是爱字当头,首先她是女性,她爱美、爱生活,更爱她的先生。她的先生就是她的灵魂,所以先生牺牲了之后她就迷失了方向。然后,她又沿着丈夫没有走完的道路继续前行,“革命到底志如钢”的歌词就是这样形成的。
《红梅赞》是首爱情诗
广州日报:你被评价为“最有女人味的江姐”,你是如何凸显这一点的?
王莉:以前我的印象中,江姐是“高大全”的,很革命、不怕死。走近这个人物后,我又有了我们这代人的理解,谁不怕死呢?如果在当代,能让我接受她不怕死的话,只有非常非常女人,非常非常爱她的先生,她才能跟随丈夫的脚步。先生牺牲了,她才能跟着牺牲。这种爱首先是对丈夫的爱,因为女人是感性的,她誓死也不背叛自己的丈夫。所以,我要增加她女人味的东西,在当今才能让大家更感动。
至于怎样凸显,对待自己人,我是非常客气、照顾,非常女人的,声音上非常温柔、甜美。跟对待敌人的态度,对比一出来就拉开了。细节上,包括我的衣服、头发,还有从唱腔上融入了通俗的感觉、民族的柔美以及美声的庞大、宽广,一切都是为这个人物服务的。
广州日报:前几版《江姐》都是民族唱法演绎,你是第一个用美声唱法来诠释这个角色的,会担心老观众不认同吗?
王莉:确实有顾虑。因为美声是西洋唱法,所以,我在排练的过程中还是结合了很多民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加入了很多当下的流行因素,口语化的演绎,效果很好。当然,融合的过程挺难的,琢磨了半年才研究出来。
广州日报:这部经典作品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唱段,为什么?
王莉:《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段是江姐在渣滓洞时的内心独白,自己唱给自己听的。就像阮玲玉临死前的独白,我觉得我可以唱给我自己听,很过瘾。而且这段也是抒发江姐对祖国的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她不能够看到新中国了,但内心依然是向往的。还有就是《红梅赞》,原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首革命歌曲,当我演了这部剧以后才发现,《红梅赞》是丈夫写给爱人的一首情诗。那时写爱情不能那么直白,那时的革命就是爱,一切的话题都围绕着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当时的爱情诗就写成了这样,只有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时代,才能感受到。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