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寻找援赞铁路牺牲江苏烈士王兴国
亲人的回忆,串起他们生前的点滴片段和牺牲后至亲的经历,集合成一部足以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当年,中国援建人员和坦桑尼亚工人一起奋战在施工一线。(资料图片)
-编者按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访问非洲,并于3月25日专程来到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缅怀为中坦、中非友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
40多年前,5万多名中华儿女满怀对非洲人民的真挚情谊来到非洲,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他们中有60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扬子晚报记者意外得知,在援建坦赞铁路中牺牲的60多名中国建设者中,有3名是江苏人。这3名江苏同胞当初远赴非洲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在清明节前夕,带着这个疑问,扬子晚报记者连日来踏上寻访之路。
综合多方信息,扬子晚报记者确认,3名江苏籍烈士分别是泰兴人王兴国、丰县人李应启和铜山县人李硕寅。然而因时日已久,有关这三名烈士的情况已少有人知。不过,连日来扬子晚报记者循着线索,终于找到王兴国和李硕寅两位烈士的家属,通过他们的回忆,两位烈士当年远赴非洲参加援建工作的前前后后,以及他们生前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和牺牲后亲人的经历,集合成一部打动人心的“纪录片”。
新中国最大外援项目
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走向示意图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央省的新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于1968年5月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70年10月正式开工,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中国为这条铁路付出不菲的代价:10亿人民币30年的无息贷款,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
作为新中国最大的对外援助项目,坦赞铁路的修建成为向国内外推广中国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当其建成通车之时,用“震惊国际政坛”完全不为过,当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便表示,这条铁路的建成“等于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知情人一起回忆王兴国
他就像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兴国1936.3.16—1971.6.18,男,江苏省泰兴县人,中国援坦赞铁路技术组开山工,因公死亡。
3月底的泰兴市张桥镇陈庄村春意盎然,乡亲把好看的油菜种得到处都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周遭全是黄灿灿的油菜花,让人流连忘返。如此春光中,40多年前,当地一位名叫王兴国的年轻人,离开后便再未归来。留下妻子和两个孩子一直守望。记者知道“王兴国”这个名字是在一位网友的博客里。他在非洲瞻仰援助坦桑尼亚中国专家公墓时,为这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先烈所感动,于是顺手记下了几个“中国专家”的名字,王兴国名列其中。
扬子晚报记者谷岳飞
初印象
看不惯“浮夸风”而逃出村子的年轻人
得益于泰兴市委宣传部的鼎力帮助,在泰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找到了”王兴国。他是该市张桥镇人。在陈庄村幸福二组,王兴国的知名度很高,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知道。根据老人们的描述,记者得出王兴国一个大概的印象:个子不高,大概在一米六五左右,微胖,为人特别和善,非常孝顺。
此前,记者已获悉,当时修建坦赞铁路时,是由铁道部、北京铁路局、沈阳铁路局三方组建队伍,何以来自江苏的王兴国会名列其中?
王兴国的弟弟王胜国小他3岁。今年74岁的王胜国说,大哥脾气特别耿直,但因为聪明能干,特别能吃苦,1958年前便已是生产队的副队长。后来,领导要求王兴国当队长,但其时正当“大跃进”时期,全国各地浮夸风盛行,生产队比着造假,这让耿直的王兴国很是看不惯,但摆在这位年轻人面前的选择其实不多。一方面领导之命难违;另一方面,又不想昧着良心造假,矛盾之下,王兴国选择了逃。
离开陈庄之后的王兴国四处打零工,并最终在1960年成为一名铁路工人,隶属东北铁路工程局。由此始,这位来自江苏的年轻人和新中国多项重大工程联系在一起。
援非
妻子没答应他去非洲,他是偷偷走的
王兴国原来的家是三间简陋的土坯房,在几乎全是楼房的陈庄村显得特别醒目。王兴国76岁的妻子张云华站在家门口,身材瘦弱。
问及当初王兴国为何要选择去坦桑尼亚,张云华没有正面回答,老人说丈夫当时是“偷偷走的”,当王兴国从单位回家告知要去非洲的消息后,张云华的第一反应便是不让去,她不舍得丈夫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当时两个儿子都非常年幼,大的才3岁多,小的仅两岁。
王兴国告诉弟弟王胜国,他是干部,又是共产党员,既然国家安排了,就应该带头去,反正三年就回来了。妻子的阻拦并未动摇王兴国的决定,1970年10月,他悄悄离家,和1000多名同事一起,乘坐“建华”号远洋客轮,从广州出发奔赴坦桑尼亚。
在泰兴市民政局优抚科,记者找到王兴国的一份档案。在这份1971年写就的王兴国烈士的履历中,文章抬头是毛主席语录——“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另一句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会熟背这两条语录,对于王兴国而言,如果前一句可视为其追求的境界的话,后一句则可解释他缘何选择要去非洲。
牺牲
争分夺秒抢挖基坑遇塌方,年仅35岁
在启程奔赴非洲之前,王兴国和同事们在北京培训了一个月。去了非洲后,在和妻子的通信中,他很少言及自己在非洲有多艰苦,只是嘱托妻子,一个人保重,要把两个孩子照顾好。
事实上,王兴国当时工作的条件极为艰苦。除了天气炎热、地形特殊,加上缺医少药、食品短缺、疾病流行,这些远道而去的援助者吃尽苦头。大部分时间里,头顶烈日,地上热气腾腾,人两脚被烫得站不住,“他们就往靴子里灌凉水,脚被泡肿了,仍然坚持”。
出生贫寒农家的王兴国对这样的环境不算陌生,而他之前在铁路系统中,便是以特别能吃苦而闻名。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这代人”,泰兴市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他爷爷和王兴国年纪相差不大,“他们想法极其单纯,当时就是为了报效国家,一心苦干,希望能为国家的尽早强大贡献一点力量。”
某种意义上,对于王兴国而言,能够获派参加援建坦赞铁路,已经算是一种光荣。王兴国将苦干精神带到了非洲,1971年的王兴国烈士履历显示:“在依郎基二号隧道施工中,他(王兴国)不怕地理环境的复杂,不怕洞内水大、土质坍塌,和同志们一起三次战胜了坍方。”“在抢挖土质洞门的基坑中,又是他和另外两个同志刚吃过饭就去争分夺秒地抢挖基坑。可是,正当他英勇奋战时,突然发生坍方,被埋入土中,当即受伤。因伤势过重,经多方抢救无效,他为支援世界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年,王兴国年仅35岁。
身后事
以烈士身份“荣归故里”
王兴国的妻子张云华站在她家矮旧的房屋门前。谷岳飞摄
王兴国牺牲的消息传到泰兴后,张云华顿时昏倒在地。即使40多年后,这位老人提及前夫仍然不停抹泪。
王兴国后以烈士身份“荣归故里”。村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村民曹国红至今记得有两句悼词,形容王兴国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几年后,张云华和同村的薛金生重组家庭。张和薛又有了两个儿子,两人带着4个孩子艰难生活。王兴国的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其中大儿子接了父亲的班,现在江西铁路上工作。因家境贫困,没有房子,如今已三十多岁的老三、老四尚未婚配。
几年前,张云华的烈士家属身份重新得到确认,从此开始她每月可领到800多元补助,现在这笔钱已涨到1300多元。
在陈庄村人的记忆中,不少都有年轻时清明节去烈士纪念馆凭吊王兴国的经历,但这样的传统在很多年前便已丢失,王兴国连同那段在非洲莽原上建造铁路的历史,在年轻人中渐渐陌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