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喜读王立根的新作《临池心语》

2013-03-14 09:27:33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新年放假回到福州,偕妻子一起逛南后街,脚跟还没落到家,就收到王立根老师的一条短信,曰:今在街上看到你们小俩口,明晚在国恵宝龙店略备薄酒,相聚叙别情。我知道,王老师一向喜欢热闹,喜欢聚会,喜欢交流,喜欢分享。能见到王老师和师母,我真的很开心,我真的很期待,我期待着聆听王老师睿智的诤言,期待着王老师与我们分享他的新心悟。

晚六时许,王老师与师母郑老师乐呵呵地步入宴席厅,看得出,他们俩精神矍铄,满脸喜悦。王老师左手提着一袋包,沉甸甸的,一见到我,他用右手将我拉到他跟前说,新民,我有本书要送给你,话音刚落,他就十分利索地从包里掏出他的新作,一本封面上用黑底白字镌刻着《临池心语》四个醒目大字的书亮在我的眼前。

书刚触到我的手,从它的精致与质地,就令我感受到这是一本非同凡响的书,厚实的扉页已向我散发出书中所蕴藏着的一种特有的淡雅、清香、从容与淡定。往后翻开一看,果不其然,王老师在退休后练就的书法赫然入目,显得那样飘逸,潇洒和遒劲,字里行间,王氏笔锋似风向叶在呢喃,像雨向云在倾诉,如瀑布向山涧倾泻,犹骏马在绿地奔驰......每一页上的墨宝与心得遥相呼应,特别是编辑独到匠心,恰到好处的留白给人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去遐想......

翻阅此书过程中,王老师的宾朋好友陆续抵达,大家少不了一阵寒暄,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本书,我在遐想中......我知道王老师年届花甲退休之后,便一直醉心于福建省语文学会的学术文化传播事业,担纲闽派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其足迹遍布闽山闽水,并跨越闽界辐射全国,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分享他那醇厚的课堂教学经验,让老师们知道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认知水平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为课堂教学服务,让专家学者知道课堂教学蕴藏着那么多可研究的潜课题;尤为可贵的是,王老师还受聘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让研究生们领悟到学术研究绝对不是做些虚幻的文献综述,搭建个花架子的研究设计,没头没脑的资料/数据分析,力不从心的空洞探讨,空话连篇的结语,毕了业论文就尘封在图书馆的一种“烂尾楼”工程。我在想,由于有了上述这两种特殊的身份,王老师就不是一般意义上贴有“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光环的人,而是一位脚踏基础教育实地,背靠高等教育高地的理论实践者。

席间有美酒佳肴,宾朋斛光交错,气氛好极了,但我的心依旧没有离开这本书,我时不时地陷入遐思......王老师近年乔迁住在福州南江滨一临江寓所,用他朋友的话说,王老师何尝只是买下一临江寓所,更是买了一条宽阔的闽江,江景星空,宽绰居室极大地激发了王老师的文人情怀,从学生时代就一直怀有的“书法梦”被彻底地激活了,从此,他穿越时空,拜学古人,一发不可收拾地去临帖,但他也虚心请教今人,甚至于那些比他年幼的学有所长的书法家。由此可见,王老师的学习方式不是机械的,而是一种自觉性的,反思性的,外加社会性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徜徉在这条路上,我猜想王老师难免会有踟蹰,蹒跚,迷茫甚至于退缩,但每当王老师凭栏临江望星空的时候,燃烟品茗,王老师在思索,王老师就是王老师,他那博览群书,阅历丰富,强大无比的精神世界很快就消融了这些书法实践上的内心纠结,王老师将这些零零碎碎的书法心得记录下来,因此就显得独特,平直,纯朴,但不乏睿智,纯净,自若与淡定。

《临池心得》一书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启迪显然是丰富的。其艺术价值虽然不能与名书法家相媲美,透过王老师的书法与心得,我们看到了一位文人的风骨和品味,我们看到了只要有心为之,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仅凭几句空话,而是要靠脚踏实地,有所思索的不断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好在这一点已经逐渐地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王老师的这本《临池心得》已被福州三中作为校本教材,看来,过一段时间,又可以读到王老师如何在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育的新篇章了。我期待着。(作者郑新民)

附:悟即快乐(代序)

草木悟春,则抽芽吐绿,快乐地生长;鸟儿悟秋,则掠山过岭,快乐地南翔;芸芸众生,世事纷繁,快乐自不尽相同,然,快乐的途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领悟。喜弈者悟一妙局而欣喜;爱乐者悟一绝音而若狂;修禅者悟一真谛而释然……

拜读立根老师的《临池心语》,欣赏他的六十幅佳作,得到了美的享受不说,仅是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快乐,便深深感染着我。这种快乐,没有刻意的描画,没有矫情的修饰,由心而发,真挚感人。而这种快乐的源泉,则是来自于他的真切的“感悟”:悟于道,悟于心,悟于行。

悟“道”,指的是他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要么因父母之命,面壁苦读;要么因文凭之需,埋头应试。凡此,劳心伤神,皓首穷经。而只有到了悟其然、而又悟其所以然,掌握了知识并能娴熟地运用知识的境界,学习的过程才会告别被迫与无奈,而变为自觉追求其乐并时时散发着快乐的过程。陈景润悟数学之奥,快乐地嬉游于数字的海洋,贾岛悟文学之妙,快乐地“推敲”于文字的丛林,同样,立根老师悟书法之真谛,快乐地挥毫于宣纸之上。

他知道,中国书法有“工巧、天真、丰肥、圆融、飘逸……”之美(《妙悟》);他知道,提笔运笔有“正中、圆转、方折、顺锋”等要领(《笔法》);他知道,书画作品须张弛有致、疏密得当,“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密》);他知道……正由于有了诸多的“知道”,使得他“把临池学书,当做日课,每日习之、品之、摹之、赏之、思之……体会这一个人的愉悦”,也正因了他的诸多书法之悟,让他能气定神闲,“展纸研墨,信笔游龙,何其乐也!”

此为《临池心语》之一悟,此“乐”为立根老师之一乐。

但,问耕斋主人的悟并不仅限于尺牍之间,他的感知更在笔砚之外。

从欣赏法国巴黎议会宫的书法、音乐融为一体的表演,到观看台江区民间艺人的古琴演奏,他聆听到了书法与音乐之间的精彩对话,悟到了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通感》;同样,从行走乡间,发现民居春联的精美,到入坐农舍,惊叹农民书法家的一手好字,他见识了“藏龙卧虎”的基层力量,悟到了“大众文化来自人民,来自《底层》的真谛。此外,《欣赏》的收获,《品味》的享受,《节操》的自勉……无不折射出他对艺术的认知与体会。在这里,立根老师的心语已从书法角度跳跃到了整个文学艺术层面,他的感悟,也从悟“道”进入了悟“心”,有了质的升华。因而,他的快乐的站位更高了,快乐的视野更广了,快乐的品质也就更佳了!

有了笔墨流香中寻得的乐趣,有了艺术天地间获得的快感,问耕斋里的生活必定是惬意的,因此,立根老师的感悟便有着第三层面的境界,那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时光如水,奔忙余生的立根老师如今放慢了前行的脚步,在心灵深处寻觅到了一处“游憩的圣地”,于是,“优游其间,精神得以寄托,心灵得以慰藉”,于是,“体会着这时光淡淡的温暖,岁月沁人的馨香,体会着一个人的愉悦”。从立根老师的心语和笔墨中,我看到了那种退了休后可以不为工作所累、生活所迫,平静、悠闲、从容自由的快乐;那种凭借几十年人生经验,带着旁观心态,超然地看世人世事,思考和总结自己及别人的人生得失,平和淡定的快乐;那种脱开世俗烦恼,临池提笔、神清气爽,把兴趣、情趣融入笔端,把思想和心意注入翰墨,怡然自得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立根老师心“静”的果实,是问耕斋主人心“悟”的家园。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领悟,有了这不断升华的快乐,立根老师的作品自然有着不凡的造诣与脱俗的魅力。无论隶书,还是小篆,无论扇面,抑或楹联,或笔走游龙,或静若处子;或意气风发,或含蓄内敛;大起大落间波涛汹涌,一点一捺里精巧如丝,墨到处淋漓挥洒,笔歇时酣畅自如。字如其人,作品即人品,这一幅幅书法所彰显的,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功力,更在于作者的精神。那份自信,力透纸背;那份率真,铺满纸面;那份快乐,跃然纸上!

我决非书法行家,但欣赏立根老师的60幅大作,无疑有着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不仅养眼,而且悦心。于是乎,我亦有了所悟,我,也就快乐了!

我相信,阅过此书的读者,也一定会有所得、有所悟的,那么,也就一定会有所愉悦与快乐。

愿,我们都快乐着!(文/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