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俊川:不叫鼓书成古书

2013-02-19 23:51:01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02月19日 07:30:03 来源: 山西日报 有一人听,我就要说下去;有一口气在,我就要说下去;有一人学,我就要说下去

    “俺这搬鞍压蹬俺到马上、俺来嘚驾这个催开坐马、一步步溜溜烟……”尽管眼下天气依旧寒冷,襄垣鼓书却依旧回荡在当地西关村一个破旧的院落。循声而去,鼓书艺人王俊川正在做他的功课——演绎、录制。

    娱乐高度发达的年代,独具传统的鼓书成为行将消失的 “绝唱”,这个年过古稀、双目失明的老人正在致力于他个人一个小小的实验,这个实验逆潮流而动,费时费力,而且极为业余,纯粹出于个人偏好。但我知道,还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耳朵和我一样,虽然我们都很陌生。

    王俊川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鼓书”的传承人,他熟稔鼓书文化,醉心于鼓书表演勤耕不辍,14岁拜师学艺,从此倾注于鼓书演绎,60余年如一日 。“上世纪,襄垣鼓书在当地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我们说书的到哪里表演都受尊重,唱庙会、唱山沟……”一提起鼓书盛行的那一段历史,老人就打开了话匣滔滔不绝,话语中流露出传承民间艺术的自豪。

    据考证,襄垣鼓书是宋金元时期的“鼓儿词”说唱传统与当地流行的“柳调”合流发展而成,属板腔综合体结构,板式繁多,曲调优美,内容丰富,既擅叙事,又擅抒情;坐场说书,是盲人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襄垣鼓书的特色是一人操办全套打击乐,多人弦乐伴奏,唱腔时常在鼓书之外,加上落子、梆子与秧歌,俗称“风搅雪”。比如《奇巧断》,就在鼓书中加上了秧歌。闭眼听书,就像听戏,酣畅淋漓。

    2008年,襄垣鼓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如今,和大多数传统曲种一样,襄垣鼓书也面临着诸多尴尬:观众减少、曲目缺失、人才流失……王俊川先后收了四个徒弟,但有两个已经退出了这一行当。相传几百年的鼓书文化面临失传,这是王俊川最揪心的事。

    “有一人听,我就要说下去;有一口气在,我就要说下去;有一人学,我就要说下去。”老人的表情很是严肃,蓄积了60载血泪的艺术追求超过了他的生命……可如今这更贵重的“生命”却行将消失。

    去年开始,王俊川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每天要忙十几个小时记录、整理。最近他又学起了电脑,用电脑录制鼓乐书目。书桌上,那一沓沓写在废报纸上的盲文不仅是他学习打字的“教科书”,更是传承鼓书的一抹希望。

    本报记者 李家鸣 本报通讯员 王卓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