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风骨超常出万象 ———记著名书画家王永瑞

2013-02-19 07:21:50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19 06:49  记者顾国泉
  

  王永瑞,著名书画家、鉴赏家。1944年生于山东茌平,自幼喜欢绘画,从部队转业后到黑龙江省画院任专职画家,曾在中央美院学习中国画。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王永瑞在北京先后创办听雨楼工作室、听雨楼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听雨楼文物鉴定中心、听雨楼艺术品收藏俱乐部等。

  风骨超常出万象据记者了解,源自北京三唐书画院的上海三唐美术馆,春节后将推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听雨楼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瑞个人画展。

  王永瑞先生擅长中国花鸟画,绘画功力深厚。在他创作的国画中,气宇轩昂里透出一种豪迈之气,情韵流动中溢出一股清新之风,正可谓雄不失旷,巧不失拙。画面上,丰腴沉着的水墨,飘逸劲健的线条,大块空白中充盈着灵性。

  一幅优秀作品的产生,是作者生活的积淀和对自然的感悟。作者只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迁想妙得”、“中得心源”,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画作,所以,王永瑞把内在的精神气质转化为作品的灵魂,进而引入到一个至臻的艺术境界。

  王永瑞说道:“我希望自己的画作成为藏家挂在墙上的镜子和朋友,艺术品不仅仅是环境的点缀,更应该是人们的良师益友。”凡是和王永瑞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的人正和其作品一样,不显山,不露水,随意而自然,从不刻意地追求所谓的绘画技巧。

  看王永瑞先生作画,更是一番精神享受。王永瑞的作品洞悉通达,有时甚至尖刻辛辣,像漫画、小品文一样充满哲理,给人以启发。他情之所至时,薄薄的宣纸上,落笔运墨犹如风驰电掣,激情澎湃中纵横挥洒,一气呵成。他把写意的原理融入自己的作品而不露痕迹,又将布白技巧渗入笔墨运动的过程中。在王永瑞的笔下,一花一草、飞禽走兽都被人格化,都是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折射和隐喻,难怪有人说,看王永瑞的作品总是发人深省,常看常新。

  另外,王永瑞洞悉了书法艺术“景发兴新,情随笔转”的蕴义,因而能以洒脱书法入画,又以自己在绘画中情感驱化形象的笔墨表现力入书,书画互动,互为依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画艺术的现代意味。

  翰墨丹青听雨楼在北京潘家园天雅古玩城六层,有一个典雅的艺术大厅———听雨楼。这个带有诗意的名字,在京城书画收藏界中是响当当的。许多书画名家在此品茗会友,挥毫泼墨。这里也是权威的书画作品鉴定机构,为众多藏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艺术“票友”们常来光顾,很多人就是从这里接触并爱上了中国传统绘画。而听雨楼的主人就是著名书画家、鉴藏家王永瑞。

  记者了解到,听雨楼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下设听雨楼美术馆、听雨楼画廊和听雨楼文物鉴定中心。听雨楼美术馆及鉴定中心收藏了近现代名家字画百余幅。

  而听雨楼画廊内设大创作室3间,小创作室若干间,环境幽雅舒适,创作氛围浓郁,是书画家创作交流的理想之地。

  在雅致的听雨楼里,崔如琢、吴悦石、刘怀山、王永瑞是听雨楼的首批创作元老,常来光顾的还有刘炳森、刘勃舒、刘大为、韩美林、何家英、田黎明、史国良、王明明、周秀青、赵常青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

  进入2013年,王永瑞打造的听雨楼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将与上海三唐美术馆携手,与资本相结合,并购入一批作品,让国家级画家进入画廊,改变艺术家一边忙于创作一边忙于生计的尴尬状况。王永瑞坦言:“如果不跟资本结合,艺术品升不了值,艺术家永远要担心生计问题,不能安心于创作,也不能提高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