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春节拜年“认不全”亲戚该怨谁
时间:2013-02-13 09:17: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传言
[提要] 这种落差本身就说明传统文化的式微带来了对亲戚称谓的淡薄,这也难怪孩子们用“叔叔”“阿姨”来代替了。可能这是南北的文化之差异,更可能是这种称谓本身的变迁,是认不全亲戚的根源之一。
作者:王传言
“甲是乙的亲舅的外甥媳妇的弟弟,那甲是乙的什么人?”又到春节走亲访友高峰季,总是少不了拜年和亲戚聚会。其中,让不少人,尤其是“80后”、“90后”头疼的是,突然冒出来的七大姑八大姨该怎么称呼。(2月11日中国青年网)
春节拜年,尤其是在农村颇为流行。而贯穿于其中的核心乃是称谓,在一个村落中,由远及近的关系网都需要把其中的关系搞清楚,比如该叫爷爷辈的,到底是大爷爷、二爷爷还是三爷爷;对于叔叔辈的,到底是大伯、大叔、二大爷、二叔还是其它?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尤其是随着农村孩子们不断涌入到城市中,这种被称之为“漂一族”的人,一年之内回到故乡的次数不多,对于村中以及亲戚的关系自然会淡忘,尤其是对于辈分上的次序,于是,导致“认不全”亲戚的窘境出现。
“认不全”亲戚,从表面上看,来源自亲戚之多,若似大观园中那么如许多的关系网,谁人能够认清认全这其中的脉络呢?但在根源上,这些“80”后“90”后之所以认不全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断根。比如,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尤其是生活在南方城市之内,对于亲戚的称谓本身就处于模糊状态中,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少的孩子,越来越冷淡的关系,让这种称谓本身就变得淡薄了。所以,这种“认不全”到底该怨谁?乃是一个问题。
从对亲戚的称谓看,中国的称谓比国外的细致,北方的称谓比南方的细致。这种落差本身就说明传统文化的式微带来了对亲戚称谓的淡薄,这也难怪孩子们用“叔叔”“阿姨”来代替了。以我个人的经历,在北方生活之时,并没有如此含混不清。对于亲戚之间的称呼,舅舅要分清是大舅、二舅、三舅,舅舅的妻子称之为妗子,自然也需要分清楚大妗子、二妗子、三妗子。而这种称谓来到南方之后被一概统称为舅舅和舅妈,为了分清大小便在前面冠之以大舅舅和小舅舅。可能这是南北的文化之差异,更可能是这种称谓本身的变迁,是认不全亲戚的根源之一。
网络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也成为这种“认不全”亲戚现象的根源。网络化生存的标志便是“宅”,这种近乎于格局血缘关系的生存方式,与传统和血缘的剥离直接导致了与亲戚的远离。而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也深深割裂了传统血缘关系的命脉,个体化和原子化的家庭关系,以及独生子女家庭导致的只有一个孩子的状况,让下一代人对于亲戚本身的称谓就认识不全,这也难怪直接导致很多年后回到故乡,再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认不全”亲戚的现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