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英“护祠部落”的前世今生

2012-03-16 00:24:41 永康金报 责任编辑: 朱嵬嵬 作者: 叶朦朦 蒋中意
作为永康工业重镇之一的芝英,一直流传着“芝英大,祠堂多”的说法。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人员发现,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芝英镇,保留着81座宗祠。目前,保存完整的宗祠有52座,其中省级文保单位2处。芝英镇的宗祠,最早可追溯至东晋三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这里就存在一个“护祠部落”,它是芝英镇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护祠部落”前世
“目前,在芝英镇生活的杂姓居民,大多是护祠人的后代,预计有二三百人。”芝英宗祠研究爱好者应安全说。
在这个“部落”中,王姓人口最多。“我祖上是从不远处的黄泥坑搬到这里的,到我的孙子辈,至少有五代了。”75岁的王明钱说。
清朝时期,王明钱的祖上就来到芝英,守护恢祠。跟他祖上一起来到芝英镇的,还有叔伯兄弟一帮人,分别守护着大宗祠、思文公祠等10多个宗祠。
恢祠原本有三座大殿。王明钱说,他们一家人就住在靠东的一个厢房内,大约有30平方米。每天,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料理宗祠的日常生活,包括卫生、防漏等工作。
护祠人大多做得一手好菜。
大宗祠管事会是由应氏家族建立的,各房宗祠设有分管事。“恢祠的管事,分布在芝英和邻村应姓的村民中。宗祠有事时,他们就到祠里商量,我们为他们准备饭菜。最热闹的时节是春分和秋分的祭祖时节,各地来祭祖的应氏后人聚到一起。护祠人先是烧全羊供奉祖先,然后再烧十来桌酒菜,招待应氏后人。”
应氏家族通常不付工资给护祠人,而是以较低的价格将田租给他们,作为补助。
王明钱说,古代有“小姓人”一说。“小姓人”是比“大姓人”低人一等的人。旧时,应氏宗族给小姓人立有规矩:嫁娶不能坐花轿、穿旗袍、戴凤冠;办酒席不能讲排场;新媳妇过门三天要向村里大姓叩拜,方承认其家之媳妇;一般不能同大姓通婚。
由于有这样的规矩,所以在芝英镇,渐渐形成了护祠人和护祠人之间的联姻。比如王明钱的父亲王樟木,就娶了另一座宗祠护祠人的女儿为妻,跟他们一起护祠的,还有来自前仓镇大陈村的应炉春一家,应炉春一家原本姓陈,考虑到这个原因,干脆改姓应了。
“护祠部落”的成员,除了永康本地人外,还有来自外地的。82岁的陈锦福也是护祠人的后代,他的祖上陈阿玉就是从绍兴逃难过来的。
他们见证芝英的宗族文化
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护祠部落”正是芝英宗族文化的见证者。
东晋时期,先祖应詹渡江而南,后迁家于此。陈锦福说,从东晋流传至今的应氏家规中,将“建祠宇,守封茔”列为首句,可见应氏家族对建祠的重视,这也是芝英镇建有众多宗祠的原因。
为执行家规,应氏家族还建立大宗祠管事会,各房宗祠又设分管事。据考证,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共有18人。
宗祠有自己的田地,叫“常产”,主要为了帮助子孙后代。应氏宗谱记载,各宗祠设有“常平仓”。粮食丰收时节,宗祠会派出管事收购部分粮食,一旦遇到大灾时,管事就会开仓平价销售,平抑市场粮价,并救济一些贫困之人。各宗祠还为贫困死难者建立救济制度,管事们会为无力安葬的人备一副棺木,免费举办安葬仪式。
芝英不少宗祠还建立义务教育和崇教制度,本族子孙可免费接受教育,所有费用均由宗祠负担和支出。
在古代,芝英有一个风俗别具特色,那就是领红漆竹筹,它喻示逝去的祖先激励晚辈劳作勤耕、崇尚好学。领红漆竹筹时,通常在清明前后的祭祖时节,各人领到红漆竹筹的多少,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支;如果年满60岁,可加1支;年满70岁再加1支,逢十累加。此外,进乡试的加1支,中举的再加1支,依次类推,最多的曾领到10支。民国以后则改成小学毕业的加1支,初中毕业的再加1支,依次类推。最初,1支红漆竹筹代表一份麻酥,后来代表一份裹肉的单麦饼(它已成为芝英特有的风味小吃)。
陈锦福说,每到祭祖时节,管事会在祭祀仪式中特别放一张桌子,上面摆上一排红漆竹筹。“我的叔公是小学毕业,比其他没读过书的人多领一份。”
这些因宗祠而推出的宗族制度,给芝英营造了良好的崇尚读书的氛围。宗谱记载,从宋至清,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考中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
除此之外,宗祠管事还要组织纂修省志,筹建义庄、义会,建立文会,成立消防水龙会等一系列事务。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严肃处理。据宗谱记载,开大宗祠时,总管事坐在正堂,族人会立于堂前两侧,违者则罚跪于堂前,接受处罚。
对芝英来说,宗族之所以能修生养性、吐旧纳新,完全依赖于宗祠。诸多宗祠以大宗祠为首,将应氏家族的血脉紧紧凝聚在一起。
“护祠部落”今生
王明钱说,恢祠几经变迁已失去往日的模样。住在祠内的人不再以护祠为己任。“我的三个儿子,一个在外跑防盗门,其他两个在厂里工作。而应家则跟着应氏家族的人学打铁,后来就搬到福建莆田去了。”
变化较大的还有陈锦福一家。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永康上班,而小儿子是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我们这些小姓人不再低人一等了。”陈锦福说。
住在宗祠里的,不再是原护祠人的后人。在恢祠就居住着来自江西的种粮大户和务工者。种粮大户王新直来自江西鄱阳市红旗村,2009年他跟随当地人到永康种粮。目前,他租种芝英二村100多亩田,成为芝英良田的开垦者和守护神。
“应氏家族大多以工业致富,种粮的重担就压在我身上了。”王新直说。2011年,他向国家出售了4万多公斤粮食。
恢祠的另一个住户王冬英,来自江西省万年县。“我租住在这里已经10多年了,小孩都在这生的呢!我们做工的厂就在祠边,老板是应氏家族的后代。10多年了,我们跟老板成了很好的朋友,每逢春节,如果我们不回江西,老板就叫我们一起过年。”她说。
去年,王冬英用在芝英挣的钱,在江西老家建了新楼房。“他们两口子都会说永康话了,一般人根本听不出他们是江西人。”在一旁的王明钱说。显然,王明钱已不再将新“护祠人”看成外地人了。
(叶朦朦 蒋中意 文/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