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懿闽王祠

福州闽王祠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福州第十九中学旁,坐北朝南。原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
王审知(862年~925年)治闽29年,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颇有政绩,后人誉称“开闽王”。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在其故居改立祠庙,奉旨祀典。北宋至清,五度重修。 闽王祠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祠貌红墙碧瓦,墙头呈流线形,衬花饰图案。正面有三门。中门宽2.1米,高3.2米,门前二只石狮子,门侧二个抱鼓石。大门上碑“奉旨祀典”,下额“忠懿闽王祠”。左右仪门各宽1.5米,高2.5米;右门额“崇德”,左门额“报功”。
闽王祠主体建筑是大殿,木结构,七架椽、悬山顶,面阔15米,进深11米。殿内雕刻,纹里分明,线条流畅,缕刻精工。殿额“功垂闽峤”,供闽王像。
主要碑刻有恩赐琅琊王德政碑,高4.9米,宽1.8米,唐天佑三年(906年),礼部侍郎于竟撰、弘文馆王倜书,记述王审知身世及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是研究唐末福建历史的重要资料;乞土胜地碑,相传后人缅记王审知重农教谕,每年立春,郡守带领当地官员来祠庙取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
目前闽王祠在周末免费向游客开放,游客可从福州火车站公交总站乘坐2路、5路、22路、26路、51路、55路、69路公交车到五四路口站下车到达闽王祠。
闽王祠-历史发展
闽王王审知在福建各地可谓家喻户晓,其祀祠闽王祠就座落于福州市庆城路中段,红墙橙瓦,飞檐厚壁,一派古朴庄重。
唐光启年间,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河南光州固始军民避战乱,辗转粤北、赣州等地,最后入闽。王绪因故为军吏幽囚而自尽,众人遂推举王潮为主,在平定闽南后,唐王朝乃封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王潮以彦复、审知领军,兵临福州,历经一年争战,终于取得福州,而闽中各州郡及“群盗”二十余辈皆降溃,于是王潮尽有闽中五州之地,乾宁年间,唐主李晔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奠定了闽国的基础。
王潮约军于闽海,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闽中遂基本安定,至潮临终,乃遗命以审知为继承人,唐末政府遂以王审知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琅琊郡王,后梁初又封为闽王。
王审知在职二十九年,继续保境息民的政策,轻徭薄赋,将励工商,任用贤才,兴学干政;鼓励垦荒,三年之内,人民衣食无虞;招集流亡,中原避乱人士,相从入闽,拓垦山林,兴修水利,一时闽中大治。除了发展闽海经济,王审知还审时度势,向梁唐称臣纳贡,确保家邦安宁。同时,他又大力发展海运事业,一时,“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并且远航至辽东新罗、东南亚等地,主要港口则有泉州、福州等地。
在王氏治闽期间,福建又新设了六县三镇二州,加强了管理,这是与闽中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措施。天复年间(901-904),审知又于福州拓城,建有大城、南月城,北月城,一时金汤琼池、楼宇林立,府城兴旺。
王审知自随军人闽及主理闽海事务以来,政绩卓著,邦安民颐,经济、文化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愧是一位有作为的“闽王”,世人多有口碑,为了纪念他建设福建的功绩,后人遂将庆城寺之侧的王审知故宅修建为“忠懿王庙”,又称“闽王祠”。[1]
闽王祠-建筑结构闽王祠外景“闽王祠”始见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下诏赐祠于故宅,经年春季必祀牲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又下诏鼎建祠宇,敕春秋祀典,称"忠懿闽王祠"。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道光七年(1827)宋碑崩,祠亦破损,得款整修祠宇。1981年重加修葺后,整备一新。
闽王祠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门墙、前庭、祀门、后庭和正殿,两侧夹墙,组成了一个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院落。
门墙高大结实,粉以朱色,顶作燕尾脊,轻盈高挑,墙开三个圆拱形门洞,左门上嵌额“报功”、右额“崇德”,中嵌“奉旨祀典”“忠懿闽王祠”,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势,墙门前修有石坪,前立二尊石狮,高2米,岁月沧桑,渐去往日风采,然不失之威严,又显拙朴之态。
前庭间有一亭翼然,亭中树立“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述了王审知家世及治闽初期的政绩,碑高4.9米,宽1.87米,碑身作圭形,碑文文笔严谨,书法持重,是研究五代史、福建通史的重要实物材料,该碑系唐天祐三年(906)敕建的,清郭柏苍著《竹间十日话》称它为“天下四大碑之一”。庭左还保留一方明万历年间“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右墙上嵌“乞土胜地”碑,为福建人民纪念闽王开疆功勋而立,每年立春,由郡守率群僚来祠中致祭,在此碑前乞取一丸泥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自宋迄清,相沿成风俗。
闽王祠-碑刻文化闽王祠内有从唐代到明代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1961年便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王祠前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906年(唐天祐三年)唐哀帝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材料为黑色页岩,底为花岗岩覆莲基座。碑文意在记录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功绩,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苍称之为“天下四大碑之一”。撰文者为天佑年间唐朝礼部侍郎于竟,书写者为弘文馆的王倜,碑文行文严谨、书法持重,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代时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于976年(宋开宝九年)由福州刺史钱昱所树立,由摄闽县丞林操书丹,现嵌于闽王祠后墙,碑身为圭形黑色页岩为料,高3.58米、宽1.8米,龟趺座高0.45米,宽1.83米,残长1.9米,碑文采用楷书,记载了王审知生平功绩及修复该祠的缘由。该碑原来在庙前东侧,民国时倾倒断裂,于是被嵌入后墙。
闽王祠-社会影响在古代,为了缅怀王审知劝农的教谕,福州当地的郡守在每年立春会率当地官吏来闽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进行发动春耕仪式。全球许多祖籍在闽的王氏后人,包括来自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的王姓宗亲也会来闽王祠参拜。2007年,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王金平的族人也来福州拜谒了闽王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