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之尋根問祖
王姓是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姓氏之一,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姓氏。在宋人編修的百家姓裡,王姓排在趙、錢、孫、李、周、吳、鄭7姓之後,位居第8位;而今天的人口多寡計算,王姓是僅次於李姓的全國第二大姓。(最新資料)
王姓來源複雜,支派眾多,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最複雜的姓氏之一。以得姓的原因劃分,王姓有姬姓之王,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少數民族之王等等;以祖居地的不同劃分,王姓有太原之王、琅邪之王、陳留之王、北海之王等等;因堂號和家族的來源不同劃分,又有鳥衣王、三槐王、開閩王等等。所以在歷史上,王姓郡望一直被認為有21望之多,其實這還是一個約數,王姓細分起來,遠遠不止21望。因此,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也。〞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王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全國影響重大的王姓支派,大多能在這裡找到祖根。
中原王姓的主要源流
中原地區的王姓也與全國各地的王姓一樣,有眾多的源流和支派,一部中原地區王姓源由史,幾乎是全國王姓源流史的縮影。這裡不僅是子姓之王和開閩之王氏、三槐王氏的發祥地,而且還是姬姓之王中最主要的支派─太子晉支及王城王氏的祖根所在。現分述如下。
一.王子比干與汲郡王氏─子姓之王
子姓之王是祖屬在衛輝一帶的王姓人所在的支系,歷史上又被稱為汲郡王氏,是一支尊商朝宗室王子比干(子姓)為祖先的王姓人。
《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第29個國王文丁的長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他的遠祖契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玄孫,因在帝舜時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賜姓子氏。至王子比干時,由於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又有昏庸無道的紂王當政,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并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
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從此,在中國姓氏大家庭中,便有了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當初以子為姓,因此被稱為子姓之王;又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之王氏。
子姓之王或汲郡之王氏在後來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戰亂、災荒、家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先後有人從汲郡遷出,定居在天水(秦州,今屬甘肅)、東平(鄆州,今屬山東)、新蔡、新野、山陽(焦作東南)、中山(今河北定縣)、章武(今河北行唐)、東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河東(今山西臨猗縣南)等地,開創了天水王氏、東平王氏、新蔡王氏、新野王氏、山陽王氏……等眾多新支派。
據專家研究,姬姓王氏是天下王姓中最大的支派,其中又因來源不同再分為同文王第15子畢公高之後、周平王太孫赤之後、王子城父之後、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周考王弟之後(王城王氏)等等。上述幾支之中,以太子晉支和周考王弟支對中原影響較大。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他的遠祖?(后稷)出自黃帝之後,以姬為姓,所以?的裔孫西伯昌(周文王)又被稱為姬昌,西伯昌之子發(周武王)也被稱為姬發。周朝的統治中心原在關中一帶,自周平王東遷後轉移到洛陽。自平王傳至周靈王,生太子晉,時間大約在東周中葉。
太子晉生於洛陽,成年後也主要活動在洛陽一帶。他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他被廢後名聲依然不減,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佈。可惜他沒有長壽,很年輕便去世了。此後他被描繪成一個半人半神的人物,其後人也因他曾是靈王太子的緣故而改姓王氏。
太子晉的後人改姓為王者,從秦漢時期開始,有人從洛陽遷出,至太原、琅邪(今山東臨沂)等地,開創了太原王氏和琅邪王氏,兩支後來都發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隋唐以後,太子晉的後人再次分衍,成為中山、河東、河內、鄴郡、開閩、三槐等王姓郡望,其中的一些人在明清時開始走向世界。當今天下十之八九的王姓人,先祖都與太子晉有關。
由此而言,太子晉的後人當初在洛陽得姓,其後又從中原遷往全國,中原地區實是這支王姓人的發源地。
王城王氏因得姓於洛陽王城(今洛陽王城公園一帶)而知名,其所尊奉的祖先是東周考王弟揭(即東周時期的西周桓公)。揭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受封於王城,後經威王以至惠王,又封少子班於鞏(今鞏義西南)史稱東周,班也被稱為東周惠公。公元前256年,捆兵入王城,滅西周及寄居在西周的東周王朝,遷西周文公於憚狐(今伊川西南)。7年後入鞏,滅亡東周,遷東周君於陽人聚(今臨汝西北)。至此,西周桓公所受封的方國正式滅亡。
亡國後的桓公揭後裔,為紀念自己的祖先和表明自己曾是王族的身份,紛紛改姓王氏。從此,在中原西部、西南部一帶,又多了一支王姓人。
三. 淮陽和媯姓王氏
淮陽古稱宛丘、陳,遠古時期是陳豐氏部落活動的地方,商周時期有虞舜的裔孫媯滿受封在這裡,建陳國。陳國共傳20世、26王,立國588年,最強盛的時候與鄭、蔡一起并稱中原大國。至公元前672年,陳國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鬥爭,媯滿裔孫、陳歷公之子陳完自陳國出奔齊國,因齊地陳、田不分,又稱田憲。田憲後裔仕齊為大夫,至公元前404年又廢齊王自立,建田齊王朝,立國184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被秦國滅掉。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有子3人:升、桓、軫。升後來生子名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他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稱元城王氏)、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相傳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通誌?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媯姓之王盡管直接得姓於齊國亡國以後,但追本溯源,其遠祖是虞舜、媯滿,曾長期在陳國發展。因此可以認為,媯姓王氏與中原地區仍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四. 鮮卑人和洛陽王姓
歷史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原本活動在中國北方的鮮卑人進入中原,建北魏王朝,其中的一支姓可頻氏的貴族,隨著鮮卑人的漢化和北魏王朝的改姓運動,於公元494年改姓王氏,從而使中原地區的王姓大家庭中又多了一支源於鮮卑族的人。
《通誌?氏族略》說,王姓〝出於河南者則為可頻氏〞,意思是說以河南(即洛陽)為郡望的王姓人原來是鮮卑可頻氏。如北周時有涇州總管庸國公王雄,史書說他原名可頻胡布頭、可比雄胡布頭、可頻雄、可叱雄,後來才改姓漢姓王氏,如北周柱國大將軍王倉、益州總管王謙、安樂伯王震等等也都出自鮮卑族可頻氏。
五. 入閩建國的固始王氏(開閩王氏)
固始縣有王姓,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唐代中葉的固始令王曄。史稱王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官固始令,守光州定城。他在官時極得民心,任職期滿後為民所請,留家固始,後裔遂發展成為著名的固始王氏。
據清道光年間所修《開閩忠懿王氏祖譜》載,王曄的先祖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由著名的琅邪王氏支派進一步分衍而來的。王曄的30代祖即秦大將軍王翦,20代祖是漢諫議大夫王吉,15代祖是東漢征士王融,父即初唐宰相王綝(字方慶)。他生子名友,友曾孫王潮、王審知在唐末於固始起兵反唐,後率眾入閩,建閩國,成為唐宋之際的五代十國之一。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固始入閩後,由於王潮早卒,王審知稱王,人稱〝開閩王〞,後來又因他的功績而稱〝開閩第一〞。這支王姓固始人在入閩後稱王達60年(886-945年),因在東南沿海一帶建立了不朽功勳,且子孫眾多,枝繁葉茂,後來就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裔現在不僅遍佈閩、台、江、浙、粵等東南沿海各地,而且自明清以後,更紛紛向海外擴展,因而今天在港台以及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的王姓華人家族中,許多都是這支王姓人的後裔。
此外,據固始《奉常王氏族譜》載,在王潮兄弟入閩時,其族兄王彥英也隨軍入閩,但他的裔孫王彬在閩國滅亡後又遷回了固始,居縣中臨泉村,繼續奉嗣固始王氏的香火。他仕宋官至太常寺少卿,去世後葬在固始東鄉梅家井。至清朝光緒年間修家譜時,其後裔已世代居於固始800餘年。
六. 三槐王氏在開封的興起
宋代時,中原地區又有一支王姓人興起於開封,因其居住的庭院中有三棵槐樹而稱三槐王氏。這支王姓人有史可考的始祖是唐末黎陽令王言,相傳他是唐昭宗宰相王搏之子,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和琅邪王氏系派,但眾說紛紜,至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公案。王言初居大名府莘縣(今山東莘縣),唐末因官居黎陽(今浚縣)令而移居中原,至其孫王祜時又因仕於北宋之故而遷居京都東京(開封),此後便稱東京人。王祜仕宋官至兵部侍郎,以〝文章清節〞見稱於世,他曾以自己將要升遷的宰相職位和一家數百口人的性命擔保一位被人誣陷的知府無罪,在當時傳為美談。此外,他又在東京的家中栽種三棵槐樹,勉勵子孫們刻苦自奮,位登三公(三槐意三公,即仕途中最高之職)。後來,王祜次子王旦官至宰相,進位太保,位居三公之首,實現了王祜之夢想。從此,這支王姓人迅速崛起,官達顯貴,代有所出,最終發展成為北宋時期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貴顯後的這支王姓人忘記不了當初發家的歷史,更為了紀念王祜 ─ 這位有遠見的祖先,便稱自己為三槐王氏,并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
三槐王氏原有三槐堂,在開封城東,北宋著名大文豪蘇東坡曾為它寫過一篇《三槐堂銘(并序)》。至今我們仍然可從《東坡全集》中讀到這篇記三槐王氏輝煌業績的文章。文中有〝王城之東,晉公(即王祜,他死後追封晉國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等句,盛讚王祜等人的功德。可惜歷經千年滄桑之後,這一著名殿堂早已蕩然無存。但由它而來的各種仿建三槐堂,不僅歷代都有,而且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國界,屹立於海外。此外,還有所謂王氏〝槐陰堂〞,實際也是由〝三槐堂〞衍變而來的。
三槐王氏在宋代以後,紛紛向各地、特別是向南方遷徙,明清以後又走出國門,遷到東南亞等地,并進一步分衍出平江王氏、太倉王氏、昆山王氏、揭陽王氏等。如今在中原地區及江蘇、安徽、福建、浙江、廣東等省,都有三槐王氏的重要分支。在海外如泰國等,居住在揭西縣河內鄉的12000多名王姓人,也是三槐王氏的後裔。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