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王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
殷商朝末期,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于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十三世孙汤的时候,经过了八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定都,建立了商朝。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五百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三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三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史籍《通志》记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古代河东郡猗氏县有王氏,为周平王姬宜臼太孙赤之后。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公元前770~前722年),他的太子姬浊父却先他而死。姬浊父有个儿子叫姬赤,后来是周桓王姬林的胞兄。
周平王去逝后,姬赤在(公元前722年)继承了王位,但因其势力远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族之后,为不忘自己的王族身份,后皆改姓王氏,是为山西王氏、或称河东王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太子晋之后,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太子晋,公元前565~前549年,就是姬晋,字子乔,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小贵族,他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史称他“聪明早慧,幼有成德”。
太子晋是春秋时期一位具有太子身份却未能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过于直言相谏,因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他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据史籍《新唐书》记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
太子晋的儿子姬宗敬后来担任周王室大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王氏正宗,是为太原王氏、或称琅邪王氏。
后来,世人在山西太原晋祠中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氏始祖太子晋的纪念。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据史籍《通志》及《新唐书》记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期,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周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在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所以又称毕公高。周武王死,周成王立。周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周召公、周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周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周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地(今山西芮城)。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魏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纷纷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被人们称为王家,故改姓为王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古帝王虞舜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
妫姓氏族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周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十代,换了十五位国君,到了陈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陈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陈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陈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朋友,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一百七十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逝世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
又过了一百多年,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二年(齐康公元年、田齐和子元年,公元前404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历经八代君主、一百八十四年,到了齐王田建执政时期,田氏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
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强迫迁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他生有三子:田异、田桓、田轸。田异生子比干姬赤魏王假田安(田升),在秦朝末年项羽率领的反秦战争中被封为济北王。
项羽称霸后仅仅四年就被汉王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短短数年,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先祖爵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王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年西周桓公姬揭之后人,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战国时期的周考王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自己的弟弟姬揭于河南王城(今河南洛阳西部),号“西周”,是为周桓公,亦称西周君,是周考王分封的诸侯国。
战国末年的周郝王五十九年姬延(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命秦军大将摎领兵攻打西周,取河南周君都邑,周王朝灭亡,依附于“西周”的周赧王亦在当年逝世,秦昭襄王取周王室九鼎宝器,从此历史进入先秦时期。
周王朝灭亡后,周桓公姬揭的后裔子孙,为纪念被秦国所灭的原居地王城,遂改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亦为河南王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西汉末年的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大司马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政权。一时之间,明务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没落的刘汉贵族纷纷投靠和依附于王莽,甚至出卖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等反抗势力,使其皆被王莽镇压。
在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新皇王莽下诏说:“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务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从此,这三十二族人皆改称王氏。
新莽地皇四年(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新朝灭亡后,刘氏宗族认为这些刘氏族人弃祖附莽,因此禁止他们恢复刘氏,虽然后来依然有许多人在历史上自行恢复了刘氏,但仍有不少人仍然沿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乱改姓为氏。
⑴.唐末五代时期,有江陵人、荆南(今福建南平)官吏刘去非,他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曾率军数次恶战抵抗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庄宗最后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政权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南平王。虽然高季兴始终与后唐庄宗貌合神离,但刘去非因曾经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便改姓为王氏,改名为保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保义。其后裔子孙遂世代称王氏至今。
⑵.成吉思汗第六子、河间王、阔列坚孙兀鲁带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王族内部迫害和追杀,携家族和亲信逃往中原。因他曾身为王爷,为显记身,因而改汉姓为王氏,在其逝世后葬于山东(今山东宁津),子孙后代世代称王氏至今。
⑶.明朝时期,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族本姓谢氏,因“父避仇外家”,遂冒姓王氏,子孙后来世称王氏至今。长汀县城原有一个著名的“谢公楼”,就是王得仁后代所建之酒家,号称中国第九菜系,即汀菜系,为客家菜系包括粤菜系、闽菜系之祖,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曾为其汀菜系谱提名加注。可惜如今那历史悠久的“谢公楼”已经烟散不知处了。
⑷.清朝人王树荣所撰《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第九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但他不久即病逝。按史籍《北史》的记载:“颓褥死,其妻少寡,与仪同王粲野合,生子曰琼,粲遂纳之以为小妻。其父收幼孤,随母嫁粲,粲爱而养焉,因姓王氏。”支颓褥的妻子带着原先的儿子支收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汉姓为王氏,后史称其为“王支”。王支后娶妻生子,儿子就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王世充,在隋朝末年一度建郑国,自称开明帝,立国祚两年又两个月,被时为大唐王朝秦王的李世民所灭。
明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都御史杨一鹗,曾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递修《春秋四传》三十八卷;还有一位大理评事孙大崇,后来都因故改姓为王氏,其后裔子孙皆世代沿称王氏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汉王莽篡汉时燕太子丹之后裔嘉,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当时燕太子丹玄孙名姬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在中国历史上,因帝王封赐姓改称王氏的人有很多,其子孙也因以为荣耀,皆称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复姓,如王子氏、王父氏、王官氏、王人氏、王史氏、王叔氏、王孙氏、王周氏、成王氏、威王氏、五王氏、西王氏、小王氏、乐王氏等等,这些姓氏的族人,后来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王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鲜卑族可频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的一个氏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时,也跟随到了中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魏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不准葬回平城,并把所有姓氏都改为汉姓。可频氏部落族人在这个过程中皆改汉姓为王氏。
⑵.鲜卑族乌丸氏,亦称乌桓氏、古丸氏、乌延氏、乌氏,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其语言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因此史学家多将其列入鲜卑族系列。东胡在最强盛时期,乌丸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乌丸氏部落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今西拉木伦河)。东邻挹娄、夫余、高句骊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丸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司马迁在史籍《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丸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其间也包括原始的回纥民族。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376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万骑、步兵七万出大凌河征伐乌丸,他以当地人田畴为向导官,避开滨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路开山填谷,长途奔袭,途经白檀(今北京密云),“平冈”,行程达四百余公里,出其不意地进攻辽西乌桓的巢穴柳城(今辽宁朝阳)。乌丸单于蹋顿等人仓促集结数万骑兵抵挡,两军在白狼山(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左翼白塔子乡)遭遇,曹操大破乌丸,之后占据柳城,解除了“三郡乌丸”对东汉朝北部的威胁,并且收编乌丸精骑,迁徙其部众入中原并分散管理,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还彻底统一了河北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乌丸族人有以故部族称谓为姓氏者,称乌丸氏。东汉灭亡后,有乌丸氏族人在南朝梁国政权中为官,其中的大将僧辩,后自改为汉姓王氏,史称王僧辩,后融入汉族,其后裔子孙即世代沿袭王氏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羌族钳耳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中的钳耳氏族到了隋、唐之际,有钳耳宗、钳耳乾兄弟俩,他们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
钳耳兄弟成为萧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部落酋长,按辈起算,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因此与萧皇后称兄道弟。此后,羌族钳耳氏也以此为殊荣,皆改汉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高丽族,出自南北朝、隋、唐时期营州高丽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营州地区(今辽宁朝阳及周边地区)的高丽人改姓为王氏者屡见不鲜。
据史籍《周书·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据史籍《引日唐书·王思礼传》中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在《引日唐书·王毛仲传》中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回纥族,出自唐朝时期营州回纥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是大唐王朝在农历9月攻灭高句丽国之后,所设置的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在当时归属于安东都护府的回纥族人中,有一支阿布思氏族部落,阿布思氏是回纥民族的大姓之一。到了近百年后的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氏族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其后裔子孙亦世代称王氏至今。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
三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大批的匈奴族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三个割据政权,即刘汉-前赵国(公元308~328年)、北凉国(公元397~444年)、夏国(公元407~434年),这些匈奴族人后来在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汉姓王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两宋时期辽国政权耶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回纥族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末至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
至两宋时期,契丹族人建立辽国政权,其皇室耶律氏家族后来也有很多人改汉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两宋时期金国政权完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国政权。金国皇族完颜氏在金国灭亡后,多有改汉姓为王氏者。
⑵.女真族完颜氏,本是以地为氏。其先祖于满清开国初投清,隶属于满洲镶黄旗。至其五世祖完颜·杨保,诰封昭武都尉。其第七世祖完颜·佛尔果春,由生员考授笔政,升员外郎。其第八世祖完颜·呈瑞,字辑王,庚子年副榜(榜眼),其后代开始取先祖之字的谐音汉字“汪、王”为姓氏,称王氏、汪氏。
⑶.辽宁丹东凤城宝山女真族的一支在元、明两朝曾被赐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清朝初期随从皇室入关,世居北京三合县下甸村,其世祖黑色等兄弟三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从京城拔驻丹东凤凰城宝山石柱村,后改汉姓为王氏。
⑷.按《王思孝墓志》记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国时期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曾任金国的统军使。王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汉姓为王氏。
⑸.汉军正红旗人王国光,本满洲完颜氏,其父王一屏是明军千总。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攻取开原(今辽宁开原)之时,王一屏率部属归降,被授三等轻车都尉。王国光初为佐领兼户部理事官,累官两广总督,授镇海将军,加世职一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广东将军王永誉。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大帝命其全族改隶满洲正红、镶白二旗,世代允称王氏。
第十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宋朝以后,蒙古民族建立了大元帝国,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也改姓王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陈蒙古八旗的一支,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第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后裔大多取汉字“王”为姓,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⑵.蒙古族博尔吉津氏,亦称白尔济吉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gin Hala。所冠汉姓为王氏、包氏、陆氏、梁氏等。
⑶.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⑷.蒙古族旺吉氏,亦称王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i Hala。所冠汉姓即为王氏。
⑸.蒙古族旺扎布氏,亦称王扎普氏、旺扎布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bu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汪氏等。
⑹.蒙古族旺扎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r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汪氏等。
⑺.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所冠汉姓为王氏。
⑻.蒙古族卓克氏,亦称卓穆克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后多冠汉姓为王氏、童氏等。
第二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中的王氏,主要来自唐朝初期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谐音,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王氏、宛氏、安氏、万氏的回族姓氏,皆由宛葛思衍派而来。据湖北《王氏宗谱》记载:始祖王武,原籍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太原),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保驾前来,坐镇湖广”,出任“湖广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军务兵使司”。王武就是阿拉伯人宛葛思的后裔。
⑵.在明朝时期,回族中也有不知何故改为王氏者,如舍伯沙(锦衣卫千户)“四世孙改氏名王承恩。”
⑶.清朝时期,陕甘回民在清同治年间起义失败以后,亦有将其回族特征明显的姓氏改为汉姓王氏者。
⑷.据《安徽王氏家谱》记载:回族王诊的始祖名叫生伽科甲,唐朝时期进入居山西太原,按汉俗以“生”为姓氏,当时觐见皇帝,唐皇听了觉得拗口,即赐易其姓为王氏。后来,该支王氏家族就以“赐易堂”为王家堂号。到了明成化年间(公元1487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定居。
第二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王佳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辽宁辽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王氏、汪氏。
⑵.满族叶禄氏,源于辽国时期契丹族耶律部,满语为Yelu Hala,汉义“大公猪”,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王氏。
⑶.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国姓耶律氏,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刘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等。
⑷.满族汪佳氏,满语为Vagnjan mongu,这是一支老满洲部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目前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地区有此姓。按满族人的解释,这个部族是当年献给金国皇帝的,可能就是完颜氏,汉姓用王氏。
⑸.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所冠汉姓为即王氏。
⑹.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所冠汉姓多为王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第二十二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王氏,原居伯都纳(今吉林扶余),后一部分融入满族。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有三百余锡伯族人携家属迁至今辽宁省的丹东地区,负责驻守凤凰城,后人散居于凤山一带。其后代在清乾隆年间曾大批迁驻新疆地区,多次抗击和消灭了沙俄侵略以及其策动的叛乱,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批锡伯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冠汉姓为王氏者,今在新疆地区分布甚广。
第二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比干、太子赤(姬赤)、太子晋(姬晋)、魏王假(魏假)、田安(田升)、姬揭(周桓公)、王支(支收)、杨一鹗、孙大崇、魏无忌(信陵君)、姬嘉、钳耳宗、钳耳乾、阿布思·五哥之。
各支始祖
王 充:(公元27~97年),东汉会稽上虞人,字仲任。出身细族孤门,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生活穷困,勤于著述,以为世俗儒生拘守经义,乃闭户潜思,著《论衡》八十五篇。为浙江绍兴王氏始祖。
王 翁:讳奎,生三子:长义、次和、三顺。始祖妣张刘、氏氏,元世祖年间自洪洞县迁居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为上峪。公卒葬于松坪二石塔之北。为寿阳王氏始祖。
王审潮、王审邽、王审知、王进美:恁公长子王审潮,佐五为军,提兵向前,为先锋,后加工户二部尚书,逝世于位,妣侯氏封晋安郡夫人,公妣合葬惠安平广里盘龙山,赠泰国公。恁公次子王审邽,次都授散骑常侍御史光禄大夫工户二部尚书赠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封武肃王,妣李氏封西夫人,生子四。公妣葬晋江七里后。系恁公三子王审知,字祥卿,谥号“忠懿”,福州刺史、威武节度使、上柱国加封闽王,食邑四千,享寿六十四,妣石氏封建国夫人,织娶张氏赐南刘君夫人,生子四:延翰、延均、延义、延政,公妣合葬福州古屏山坐干向巽,公立祠,福州越王殿改为庙租一万三知石。春秋公生唐咸通庚辰年四月廿二日寅时逝世于同光乙酉年八月十八日酉时。公由光州固始县人闽为肇基始祖第一世。系恁公四子王进美,字惟彩,寿六十二,妣永安,生子四:道术、道暹、道迈。妣合葬蒲山下横路,上坐丁癸兼未丑分金。第一世文公之子王惟茂,居后林,号瑞客,妣廖氏,生子一,道恺,公妣合葬本都鱼池坐甲向庚。均为福建王氏始祖。
王子诚:友端次子,字务实,生于宋理宗景炎时,与兄子明同迁潭州安化澬江乡家焉,配陶氏,夫妇俱葬大凹岭,生子一:王荣。为潭州王氏始祖。
迁徙和分布演变
王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王氏之先出於王子晋,其子敬宗为司徒,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镇武有功,因赐氏。十七世孙秦武侯离生二子,长曰元,迁琅琊临沂,其后为瑯琊王氏,次威为杨州刺史,九世孙羁复居太原晋阳,其后为太原王氏,此同源而分派者。
其他有京兆王氏,则出於毕公高,封于魏,至昭王彤生公子无忌,无忌生间优,子毕子逃难於汉,祖召为中尉,封兰陵侯,时人以其故王族,亦谓王家,此又一姓始也。
又按氏族大全云,王於晋盛而两派,一派汉王书之后有王融,王融二子祥览匕有從兄曰雄匕二子,浑义生戎,封安丰侯,义生衍,为尚书令,览六子长裁生导,其后最盛四子,正生旷匕,生逸少,其后亦盛,此瑯玡临沂王氏一派。汉朝郡守王泽之后泽生昶匕,七子浑济、澄汶、深沦、匕子承匕子述,子坦之,世封蓝田县侯,故称述王蓝田,此晋阳太原氏也。
1.汉、晋时期
东汉隐士烈自太原并州祈县唐穆宗时有讳促舒者迁宣州舡运塘,乾符间讳翔者迁歙之黄墩,寻婺源武口至讳元万者自武口迁淳邑,之始新源六世文晃公析居遂凤林乡,历傅数世孙,茂德公复迁豹石川,万四公后金峰高山,万七公金下村,志公忠公由高山徙居王家村淡峰。元十公由金峰徙居古明,念一公迁居七峰三堨下等处皆东山之分派。
王氏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氏,琅琊王氏,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氏,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王氏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末年,王氏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2.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氏入主中原,而琅琊王氏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氏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氏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王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唐朝末期,琅邪王氏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3.两宋以后时期
王氏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北宋灭后,三槐王氏(唐末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朝末期战乱和明朝末期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氏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氏源于太原王氏,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氏。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
当代
当代的王姓人口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2007年已经达到了9288.1万,约占全部人口的7.25%。从明至今的600年间,王姓人口由620万稳定增长到近9288.1万,接近14倍。明代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人口如果按12亿计算的话,增长了近13倍。王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近1000年中,王姓人口增长率曲线呈现出“V”字型态势。
目前,王姓人口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和湖北,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
河南居住了王姓人口的11.5%,为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0%。
以长江为界,形成了高比率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界,东部为高密度王姓区,西部为低密度王姓区。
在近600年间,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金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成为主流。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辽宁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苏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台湾省:龙塘王氏。
满族王氏后裔散居凤城汤山城、东汤、大堡、宽甸太平哨、石湖沟等地。
王氏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分布特点
分布密度
王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这些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王姓人口达21人以上,中心地区达30人以上。每平方公里21以上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2.3%,王姓人口约3007万。每平方公里12.6-21人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9.9%,王姓人口约2904万。每平方公里4.2-12.6人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3.8%,王姓人口约2660万。每平方公里4.2人以下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4%,王姓人口约321万。
分布频率
王姓人口的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河北东部、山东、河南北部、新疆喀什地区是王姓最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只有国土总面积的19.8%,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有的高达16.2%。
长江以北和青海西宁以东的其他地区,也是王姓的常见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6.9%-9.2%之间,覆盖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19%。
长江以南及新疆东北部和西部,是王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2.3%-6.9%之间,覆盖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34.6%。
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广东西部、广西东部、海南是王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不足2.3%,覆盖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26.6%。
世界各地的王姓
台湾的王姓
王姓在台湾为第六大姓,仅次于陈(250万人)、林(188万人)、黄、张、李等姓。
然而,台湾王姓部分不见得具有汉族血统:例如原住民时因台湾政治的汉化政策改姓。这使在台湾其姓氏亦在非汉族群体中很常见。
苗族王姓
在苗文中“王”写作“Vang”、或“Vaj”或“Vaaj”。它和汉语中的王姓来自于同一个词源,而且是一个在苗族中很常见的姓。王姓氏族是苗族里最大的十八个氏族之一。
越南的王姓
王姓在越南写作:Vương。如,王承武(“Thừa Vũ”具体所对应的汉字未详。),越南抗法名将。
日本的王姓
“Ō”(罗马字母记作Oh、Ou或者O)(Wang→ワゥ[Waũ]→ワウ[Wau]→ヲウ[Wō]→オウ[Ō])在日本是一个等价于“王”的罕见姓氏。“Ō”是按照日本语的发音方式设立的“王”字。大部分姓王的日本家庭都是中国人的后裔。
王贞治(Sadaharu Oh)是日本著名的华人棒球选手和经纪人。
朝鲜和韩国的王姓
王姓在朝鲜语中写作“왕”。据统计,韩国在2000年时,有王姓人口23447人。
“王”曾经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一个姓氏。《后汉书》记载,朝鲜半岛的王姓始祖是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山东(当时的齐国)迁到朝鲜的王仲。
虽然“王”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高丽王室的姓,但今天已经不多见了。据说,当高丽王朝灭亡之后,那些姓王的人们为了避免朝鲜王朝的严重迫害而改姓其他的姓了,部份人改为全姓。在开城王氏的家谱中至今仍可以找到高丽统治者的部分痕迹。
英语国家的王姓
汉语的“王”在翻译成英语时,按照音译的方法而被译为“Wang”或“Wong”。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东海郡:东海郡有三:一是秦朝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二是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治所在郯城县北部;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西汉时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三是东魏及隋、唐诸朝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新野郡:汉朝时期置新野县,西晋末期置新野郡,治所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北周时期被废黜。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章武郡:西汉时期置县,西晋至隋朝初期改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
东莱郡: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期移治黄县(今山东龙口)。晋朝时期改为东莱国。南北朝时期分为东莱、长广两郡。隋朝时期改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唐朝时期亦为莱州。
金城郡:西汉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隋朝大业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海汉郡:居延海在汉朝时期称居延泽。魏、晋两朝又称为西海。唐朝以后称居延海,其时辖地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亦称长沙国。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
堂邑郡:春秋时期为堂邑。晋朝时期改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野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章武堂:以望立堂。
东莱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海汉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堂邑堂:以望立堂。
三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谟烈堂:资料有待补充。
格国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珠耀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系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教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类堂:资料有待补充。
紫薇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履和祠:资料有待补充。
和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振堂:资料有待补充。
黄西堂:资料有待补充。
精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献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全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政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羲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柏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贤里:资料有待补充。
介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遂高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债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箱堂:资料有待补充。
听笙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清堂:资料有待补充。
萼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王姓帝王国君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莽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8~25年为期十七年,终年六十九岁。
王世充:(公元?~621年待考),西域胡人后裔,字行满,本姓支。著名隋朝末期割据势力之一,郑国开国君主开明帝。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许州人(今河南舞阳),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907~918年为期九年,终年七十二岁。
王衍:(公元899~926年),原名王宗衍,王建幼子;许州人(今河南舞阳),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末代国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19~925年为期六年,终年二十八岁。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闽越国创建者,在位时间从公元908~925年为期十七年,终年六十四岁。
王延翰:(公元?~926年),闽越王,太祖王审知长子,在位时间从公元925~926年为期两年,终年岁数待考。
王延钧:(公元?~935年),闽越王,王审知次子,在位时间从公元926~935年为期十年,终年岁数待考。
王继鹏:(公元?~939年),字昶,王延均长子,闽越康宗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35~939年为期五年,终年岁数待考。
王曦:(公元?~944年),原名原名王延羲,闽越王,王审知少子,在位时间从公元939~944年为期六年,终年岁数待考。
王延政:(公元?~939年),闽越王,王审知之子,在位时间从公元943~945年为期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