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雪山上的探路者

2012-11-25 06:02:01 商业价值(北京) 不冒险,不盲目,只想试一试自己能登到什么样的位置,享受每一步攀登过程中对自我的超越。
在锦秋国际大厦24层的办公室里见到王静,墙上挂满她登山时的照片,背后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形色各异的石头,每一块都是她从雪山上捡回来的,面前的王静安静柔和,可她却经历过极寒、缺氧、雪崩等严酷环境,曾去到南北极探险,也在6年里登顶7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
她是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一位内心不安分的探险者。言语中会自然的感受到她性格里的坚定和韧性,那些经历对于她一点都不奇怪。
2007年1月,王静第一次登顶海拔5893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可在这之前,她没有任何高海拔的登山经历,甚至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间隔半年,她就直接登顶8201米的卓奥友峰,而3年之后,她就已经成为第一位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女性。
今年7月份王静又登顶海拔8051米的布洛阿特峰,带领十几名队员历经了4次冲顶,这相当于在23天内攀登了一座6000米、两座7000米和一座8000米雪山,这样的攀登频率在国际上也属罕见。
多次作为登山队友的王石也曾在自己的日记里感慨,“王静在下面看着不行,一到登顶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谈到这些,王静更像在谈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保持节奏,一步步走到山顶”。
每一步超越
一直以来,王静对于山峰并没有强烈的征服欲,她只是“不冒险,不盲目,只想试一试自己能登到什么样的位置”。
2007年第一次跟随国家登山队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没有任何基础的王静极力说服队长王勇峰,把自己编入第一队,“跟上队友的步伐对我来说非常困难,但当时不管怎么样,就只是想努力地跟上他们”。看到前面队友的头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远,王静也只是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头晕,集中精力走脚下的路,最终也成功登顶。
尝试攀登8000米以上的卓奥友峰之前,王静没有经过任何过渡,这样大的跨度自然将更大的困难拉到她面前。那一次王静的身体状态极差,两次39度高烧,在6000多米的C1营地血氧含量只有42,这已经是危险的身体讯号,但在两天的休息调整和恢复性训练之后,她又继续出发了。
尽管很努力地跟上大家,但她速度仍然很慢,在所有人都到达7000米处最后一个营地的时候,王静还在对讲机里说,“我还有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甚至询问在最后一个营地是不是可以吸氧,连王石都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来捣乱的”。
“太阳还不出来就出发,月亮不出来就不回营”成为那一次攀登的常态,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登顶。王静总以为,“体能只是一条基本线,更多的是一种意志和心态上的准备”。
第一次从乞力马扎罗山下撤的时候,王静就告诉王勇峰队长,“我要跟你去登珠峰”,从那开始,登珠峰就成了王静的一个梦。但王静不是运动员,也不是专业的登山者,只能在出发前两个月强制性地提醒自己做一些体能锻炼,每天不低于10公里的跑步,跑楼梯,爬香山。
在卓奥友峰之后,王静又登顶希夏邦马峰、玛纳斯鲁峰,多次跟在其他队员身后研究,知识和技术上的经验不断丰富,也最终在3年之后登顶珠峰,但她却没有就此停止,洛子峰、马卡鲁峰,甚至今年的布洛阿特峰,每年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登上一座新的8000米。
对于“为什么选择登山”,她经常借用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回答,“山在那里”,她只是享受每一步攀登过程中对自己的超越,享受超越之后的自信和满足,而每一次做到之后又会想要走得更远。
亲历死亡
登山总会离死亡更近,登顶洛子峰途中,王静见到一个人用登山杖支撑着站在雪地里,变成冰雕永远留在那里,而她自己也曾与死亡擦肩而过。
2007年卓奥友峰,王静在第一次8000米尝试中遇到雪崩。当天下午4点多,王静和协作在一个冰雪混合的垂直岩壁上正准备下撤,雪崩就从营地那边过来,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她只是本能地抓住下降的绳子,把身体紧紧地贴在岩壁上。
反应过来的时候,只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我还活着”是她最初的念头,或许因为幸运,王静只是掉落在旁边的雪地上,但那名协作已经被冰雪打到几十米的山下。
雪崩过去之后是被雾笼罩下的“白色黑夜”和随后到来的12级风,大风中脚根本无法抬起,而每走一步就感觉自己会像鹅毛一样被吹走,她当时的信念只有一个“我一定要活着回去”。只要能挪就挪一步,通常一个小时走完的路程,王静走了7个小时。
那次雪崩对于王静是一次巨大的心理事件,3年之后王静见到那名协作,他背上的伤仍未完全恢复。但这些并没有让王静从此打消登山的念头,“每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都有死亡率,那么遇到雪崩也只是概率问题,只能将人为风险控制到最低”。
2010年登顶珠峰,王静又一次与死亡碰面,她的两位朋友在攀登道拉吉里雪山时遇难,一位是探路者十几年的代理商韩昕,而另一位是深圳航空公司机长李斌。李斌是王静攀登卓奥友峰时的亲密战友。出发前,王静刚和李斌通过电话,嘱咐对方注意安全,李斌还答应王静要带她看看飞机舱是什么样子。
但就在准备登顶珠峰的前3天,在珠峰南坡大本营,王静接到他们遇难的消息,她也被拖入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里,时常一个人躲进帐篷里大哭。王静的状态也影响到一名俄罗斯队员,一直状态很好却在登顶之前放弃。王静只能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像王石告诫她的,“不但要为自己负责任,还要为别人负责任”。
到现在,王静还记得第一次登上珠峰峰顶那一刻,内心里涌出的心酸感受,“就为了这样一个顶峰,许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亲历死亡,但只要开始登山,王静就几乎不再有恐惧,只是走到自己最好的状态,“既然死亡是山的一部分,我们只需要对自然心存敬畏”。
攀登在继续
“生活总会给予人们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原来那个在四川资阳长大的女孩儿过去甚至连珠峰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后来就会出乎意料地跟国际顶级登山者一起登顶,甚至出乎意料地从雪崩中活着回来。登山完成之后,面对生活的意外,王静总会更加平和,“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更加强大的方式,而登山是我的方式”。
在王静的生活里,创业与登山同样是不确定性的发生。1999年与丈夫盛发强在香山上建立两间平房,自己亲手做探路者的第一顶帐篷,创业最初能够想到的只是让生活更好一些,那个时候谁都没有想到公司在10年之后会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现在的王静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次出发王静都会在背包上带着女儿送的小玩偶,感觉像依然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登山是王静的梦,她不会放弃她的梦,但安全的回来是她给予家人的承诺。
每次登山都会有新的发现,可能是精神上的觉悟,也可能是身体上的变化。王静也享受着每一次登山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但她并不像其他的专业登山者,将登顶全部14座8000米级别的山峰当作自己的目标,她会很随性,依照自己的状态来决定。“毕竟攀登的经历越多,身体和心理上会更轻松,但也会离自己真正的极限越来越近”。
不断有新想法出现的王静自然会继续她的挑战和尝试,她或许会继续登山,也或许会去做一部极限登山类纪录片,把这个生活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电影《战马》里面说,男人一生要做点冒险的事儿,我想女人也可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