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家谱世系人物中“攀附”与“杜撰”现象探析

2022-07-18 18:28:29来源:网络 祖源姓氏文化传播

打印 字号: T|T
      《礼记·祭统》云:“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也。唯贤者能之。”可见,隐恶扬善的写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
       反映在修谱上,即是“行贱名恶有玷家声者不书”的规则。家谱凡例中都规定了“不书”的标准,诸如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等,其结果是使得家谱中只见正人君子而没有奸邪小人。
        许多家谱为了炫耀家族的声望以提升家族的地位,甚或不惜杜撰世系、攀附显贵而“自诬其祖”,以致在谱序上经常可以看到口诛笔伐的现象。
       如宋汪逵《玉山汪氏族谱序》:“或者妄引名族,自表于世者, 诬祖之罪大矣!”元洪模《洪氏大宗谱序》:“尝叹近世故家大族,不知追崇本始,谱牒不修,至宗族贫贱者弃之而不顾, 附会门第,以他人为己祖,夸耀于世。”
       明周尚文《周氏宗谱例》:“近世作谱者,好高门第,妄援古之闻望为族。殊不知作谱本以尊祖敬宗,却援他人之祖宗为祖宗… …。”
清孙锵鸣《鲤岙重修陈氏宗谱序》:“然以余所见今日之谱,无法殆甚。不考源流,弃是其祖,一也;滥引华膴,冒非其祖,二也;多张官阀,不应古制,三也;虚列传赞,半归赝作,四也。”
       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得姓、迁徙、分布、派别、世系、人物、事迹、艺文等家族发展史的综合记录。 
       家谱中攀附与杜撰现象通常围绕世系人物展开,如恩荣录、世系图等,而伪托名人序跋亦为常见。
1. 伪托名人序跋
       谱序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缘起、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等内容。
      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在各姓家谱之中最为常见。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于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
       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朱熹的序文,署“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
       与《义门陈氏大同宗谱》相比,《周氏合修宗谱》和《刘氏宗谱》的所谓序文在最后加了一句:“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刘)氏多矣。”
      此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序文中提及的姓氏的不同和落款时间的差异了。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会在年代、官职、称谓等处显现出假托的痕迹。
2.杜撰“恩荣录”
       恩荣录又称告身、诰敕、赐谕等,内容主要是历代皇帝对家族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文字,如敕书、诏命、赐诗、御制匾联、谥文等,此外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赠谕文字。
       编辑恩荣录的目的,是通过炫耀朝廷对家族及家族成员的表彰和奖励,显示家族的地位和身份。因此,修谱过程中,各家族都尽力搜罗相关内容。对帝王、显贵文字的过度追逐,亦使得“恩荣录”出现了造假现象。
       如民国《潘山头洪氏宗谱》首例“宋驸马显宗公遗像”。所附“驸马洪显宗敕命一道”,题为“大宋咸淳乙丑年十月十五日诏下之宝”云:“洪显宗才貌无双,朕以娇娥宫主赐配,招为驸马之职。”并将其列入外纪始祖。
      按“咸淳乙丑”,即咸淳元年(1265),为宋度宗年号。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日,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度宗。次年改元,赵禥年仅26岁。
       史载宋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仅留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又何来“娇娥宫主赐配”?《潘山头洪氏宗谱》将“公主”改作“宫主”,称谓不明,于史无据;所指“才貌无双”的驸马“洪显宗”,更是子虚乌有。
3. 世系中攀附名人
       世系是家谱的主体,分为图、录两部分。图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形式记录家庭成员的世系并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中的攀附、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的现象在家谱中最为常见。
     不少家族尊奉的“外纪始祖”,远者追溯三皇五帝,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列为“始迁祖”者,亦多为忠臣显贵,或是在社会上有良好声誉的名士,平民百姓则很少见载。
       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如秦桧之流,家谱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名字。如朱姓皆以朱熹为先,包氏皆拜包拯为祖;凡王氏者所称始祖,不曰派出琅琊,即曰支分太原,并溯源于周灵王太子晋。
      有的家谱甚至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概网罗,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纳入世系之中,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牵强附会,常令后人难以置信。
       晚清学者王棻的谱学理念及世系人物辨伪示例
        杭州图书馆馆藏稿本《柔桥王氏宗谱》,为清咸丰九年(1859)王棻纂修。王棻,字子庄。号柔桥,浙江黄岩人。其为清代晚期知名学者,著述颇丰。王棻治谱严谨,不但遵循了“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这一史则,尤其是对本族世系人物的“辨伪”,更为中国传统宗族社会修谱活动所鲜见。
1.“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史则在家谱纂修中的应用
      第一,“无考者略之,疑者阙之”,“必据实直书,使后人有所考” 概言之,即对记载家族世系、先祖迁徙行迹的文献史料,务必鉴别真伪信疑。
      凡证之凿凿、据实可信者,方可确认为家族信史传之后世,此谓“信以传信”;若文献不足征信,传闻颇多疑问,则当阙如存疑。
王棻在《柔桥王氏家谱》卷末中的“辨误、存疑”,正是为历来史家所        称道的“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遗法在家谱中的应用。
       第二,“本族世系递传,不纪远祖,不附名门”。不少姓氏家族的始祖追溯到汉晋甚至夏商,以后子孙繁衍、支分派别形成蔚为壮观的姓氏家族,这也是造成远祖牵引,附会失据的原因之一。
      鉴于此,王棻在纂修《柔桥王氏宗谱》时,“五世以上旁迁者,略不备载。五世以后,始据实详书”。实际上采用的是“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避免了家谱中常见的“徒矜阀阅,自紊其宗,自诬其祖”的弊病。
       第三,“不以地望为高,不以声华为贵,不以寒微为耻,不以攀附为荣”。王棻在《谱序》中批评了民间宗谱“失其本系,辄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以实之传、赞、志、铭、诔之属,必假当世之名人以荣之,用相夸耀于流俗”之风;
对自己本族《萧奥王氏族谱》“远附三槐之胄,兼夸贰室之荣”的现象,指出其“叙述不明,未可依据”。王棻的《柔桥王氏宗谱》,即是在这种谱学理念下完成的。
2. 王棻对本族老谱世系人物辨伪示例
      王棻在确定本系始祖时,没有简单地沿袭旧谱陈说,而是对旧谱的世系人物进行了质疑与辨伪。他在《柔桥王氏宗谱》卷末“辨误、存疑”的“始迁考”中,对纂修于乾隆十三年、道光十五年的《萧奥王氏族谱》提出了“四疑五误”的严密考证。
      《萧奥王氏族谱》将“王右岳”列为第一世时曰:“右岳,字彦灵,号寄安。兵部侍郎晋国公祐之侄,宦游于台之南,卜居萧奥。生于晋天福丙申二月三十日午时。娶三坑盛提学公女。合葬圣水山。”
       王棻的考证是建立在史籍基础上的。按《宋史·王旦传》曰:“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曾祖言,黎阳令。祖彻,左拾遗。父祐,尚书兵部侍郎。”
       王棻综核史文上下七世一十五人,并无王右岳其人,此为疑点之 一;
        王右岳既为晋国公王祐之侄,则必系唐左拾遗王彻之孙,但老谱不称其祖而称其叔,此为疑点之二;
       老谱中的花信风《谱序》又以王右岳为晋国公之从侄,此为疑点之三;
       既云宦游必有名爵,而老谱未录其官,此为疑点之四。
       继而王棻又进一步考核其年代,通过检阅《通鉴纲目》得知“天福丙申”系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史载“天福丙申,仅有十一、十二两月”,而老谱称王右岳“生于晋天福丙申二月”,其误一;
       老谱称王右岳“娶三坑盛提学公女”,王棻通过查考《黄岩县志》及《太平县志》,得知所谓“三坑盛提学公”,即“盛象翁,字景则,号圣泉,三坑人。延佑间荐为平阳学正”,而“延佑”则为元代元仁宗年号,以致“今以宋初之人而娶元人之女,亦可笑甚矣!”其误二。
       此后,他又对第八世王成子的驸马身份提出质疑。旧谱载:“成子,字廷玉,号金峰。宋宁宗时,恭圣仁烈韩皇后之公主敕为慧明恭顺驸马。”合葬圣水山。”
       王棻曰:“案《宋史》高、孝、光、宁四朝女皆早亡,惟理宗一女周汉国公主嫁杨太后侄孙镇。宁宗既无公主,成子安得为驸马哉!此尤可笑之甚者也。”
       限于篇幅,王棻“四疑五误”的考据不能一一列举。
结语
       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巨鹿姚氏族谱序》称:“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跨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家谱本以传信,反以传疑,这正是根源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封建糟粕。谱牒研究者把始祖、始迁祖视作一个独立的血缘集团的起始,从而便于考察宗族本身的起源、迁徙、分支以及繁衍发展的过程。
       而一些家谱中所载录的宗族世系人物资料,往往通过攀附显贵、杜撰世系来显示家族的出类拔萃,演绎其迁徙源流,充斥着装饰门第的色彩。
       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谱匠学识的,还有一部分错误则是沿袭老谱而来,而因上述所举攀附与杜撰现象,属修谱者有意为之者,则更使 得家谱的史料真实性大为降低。
       王棻续修的《柔桥王氏宗谱》,对本族老谱所载的世系人物不盲从,而是从世系人物的虚实、关系、称谓、名爵、姻亲、年号等,利用存世文献进行一番爬罗剔抉、去伪存真的考证,这有助于后世谱学研究者避免武断,正确认识家谱世系人物中史料的真伪问题。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