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再谈洪洞大槐树移民

2022-06-23 21:06:27来源:谱亲文化

打印 字号: T|T
我们真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吗?
原来的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去了哪里?
山西洪洞县到底迁移出了多少人口?
祖祖辈辈世代流传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家里世代传承的话语以及家谱可信吗?
这些祖传的经典故事你是否听说过?
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你是否对这些故事产生过疑问?
       河南、山东数百年来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在河南、山东几乎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地市乡村,几乎每一本家谱上记载着祖先来源与姓氏起源,伴随着古老的民谣很多河南人相信,自己的祖先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底下迁来的,甚至还有人断言,九成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与此同时还流传许多着与移民相关的故事。 
        移民故事一,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农民,宣称: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据说,当时大槐树上有个老鸹窝,被迁农民望着老鸹窝,触景生情,纷纷说:老鸹尚有个窝,咱到啥时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先人忍别故里的标志。
        故事二 ,在各地流传最广的还有背手、解手、小脚趾指甲两瓣的传说。官兵强迫聚集在大槐树下的人们登记,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以上山西移民的传说故事,在各地流传甚广,包括迁民缘起的传说、大槐树地点的传说、官府强迫或欺骗迁民的传说、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的传说、“打锅牛”“三兄弟”“十八公”分家的传说、迁民定居过程的传说等若干类,每类下又有不同版本的异文,让人难辨真伪。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接下来本文为你一一释疑揭开历史真相。
       移民背景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受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到了明朝初年,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而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引自百度百科原文)河南原住居民数量在元末战乱中,河南农民逃往他乡流离失所者不在少数,对此,明王朝做了不少招抚流民回归故里的工作。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巡按河南的监察御史孔复上奏朝廷,说“自奉命安抚河南百姓以来,已招抚开封等府复业之民302 230 户,男女1 985 560口,新开垦田地147 358 顷,未复业者尚有32 050 余户,男女146 020 余口。”  从“而同一年限河南则为374771 户,2561828 口,两省相差1 819463口。”这句话可以看出,山西移民向河南迁移之前,河南土著就已经有2561828口,加上“在元末战乱中,逃往他乡流离失所”被招抚回来的的1985560口的河南农民”,当时河南土著共有4547388 人。所以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灾荒,河南人口不至于仅剩下1819463口,而是四百多万人。多方查阅历史资料,才知道,是某些人把晋豫两省相差的人口数量,当成了经过战乱后残留下的河南土著人口数量了,不知道是出于疏忽还是有什么原因,犯了这么荒谬的错误,而且一直没有纠正。
       山西移民数量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左右。也就是说五十年间从山西移民总数约一百多万,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十多个省直辖市,平均一个省直辖市最多十万人,而当时河南本地人口四百五十万。移民不到原著居民总数的百分之三,这充分肯定肯定河南绝大部分的人不是洪洞移民的后代,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若依家谱记载,华北、东北、西北约有80%是大槐树后裔,(有些地区甚至是100%),也就是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明初全国人口6000万,现在13亿,人口增长了22倍。依此比例算,当时大槐树移民约有2000万。而当时山西全省人400万,山西人口统计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几乎没有大数量的减少,甚至是保持平稳地缓慢增长。从数据统计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规模的对外移民。假定山西人口数之所以保持平稳是因为人口增长效应被对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会超过100万。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整个洪洞县人口也只有92872人,不足十万人。怎么可能移民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至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许多家族都称自己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呢?其实,移民并不只有洪洞县人。明朝只是将洪洞作为了移民集散地,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到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把洪洞移民事定位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也有少部分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但全书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鸹窝。笔笔者查阅万历版《洪洞县志》没有提到移民之说,只是提到在宣德三年洪洞县闹灾荒,外出逃荒要饭有数万人。后来顺治《洪洞县续志》(656年)与康熙《洪洞县续志》(1673年)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总之,在民国之前,对于洪洞移民和大槐树,地方志的编者似乎是有意把它们忘却了。而广大移民心中神圣的“大槐树”,是不是自古就有呢?直到民国六年的《洪洞县志》中,“大槐树移民”才第一次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树和寺,是民国二年(1913)年洪洞县人氏景大启集资修建的。集资重修大槐树遗址的洪洞士绅景大启清末为官曹州(今山东菏泽)时,当地人像远嫁的女儿见到娘家人一样亲热他,纷纷拿出族谱已证明自己的祖上迁自山西洪洞。景大启颇受感动,就联合在山东为官的另一个洪洞人刘子林商议募资修复大槐树遗址。近年来洪桐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寻根游”,促进旅游业看中的就是其的巨大经济效益,如果按他们所说,把华北、东北、西北的汉人都认定为是大槐树后裔,也就是你算出的数字,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如果有近一半人想来一次寻根游,这该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利益。“立体造势、深耕细挖、文化滋养,使洪洞县文化旅游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到10月10日,该县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6.5亿元,各项指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来洪洞寻根旅游人数每年以20%的幅度递增,洪洞县也因此被确定为‘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洪洞县官方资料2015年)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关于洪洞移民文章的也就是一种网络宣传,一种舆论导向,一种营销手段,一场造势!
        家谱记载在今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存留的族谱中,记载其祖先迁自山西洪洞的确不计其数。但是在大多数族谱和墓碑中提到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后面的具体地名都被省略或者磨损了。具体位置就言语不详了,要么缺失。在所发现的墓志、碑刻、家谱中,自称祖先来自洪洞某某具体地方的,都很难与明朝洪洞县志记载的地名对上号。古人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异乎寻常的审深厚的感情,怎么会忘记的自己生长的家乡呢?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并不知道祖先的具体家乡,说山西洪洞人不过是人云亦云。  其实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即使现代也很流行!),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李姓追溯到老子李耳,周姓追祖后稷,吴姓始祖泰伯,姜姓则祖姜太公,袁姓则祖袁绍,郑姓则是郑桓公等郑氏三公。
       祠必有谱,有谱必载世系,世系邈远不清,于是编造世系成为古代习气之一。由于宗族势力的扩展,明清时期,伪造世系、家谱的风气更盛,出现了专业的造假者:“谱匠”。谱匠预制一套可通用的道具,多托始于南宋,如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字等,不论张姓李姓,但将名姓一改,即觉天衣无缝。由于家谱世系的东拉西扯,其历史价值往往被大打折扣。这也是人们在历史研究中不大重视家谱资料的原因。历史真相那个时期中原众多当地人到底去了哪里?蒙元时期是中国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不但文化财富遭到毁灭和掠夺,生灵涂炭,饱受成为亡国奴的煎熬,甚至连基因也被改变了!元初,依据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蒙古人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色目人(西夏、)次之;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统治的民众)最低。蒙古人消灭汉人政权后,除了建立必要的地方军事力量和镇压工具(监狱)之外,在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蒙古制度规定十户为一保,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保长。这十户的财产和女人,蒙古人可以随意取用,也可以随意杀戮。汉人姑娘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男人睡三天觉,就是这位姑娘的初夜权是属于蒙古人的,即是所谓的初夜权占有制。由于这种屈辱的初夜权,所以当时很多汉人结婚后要把第一胎摔死,这就是摔死第一胎的来历。那是一种多么惨烈的场面啊!  亡国奴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汉人、南人在蒙古人的屠刀下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汉人百姓是最下等的阶层,可以任人杀戮、掠夺、玩弄、蹂躏。汉人、南人在当时的蒙古人眼中是贱民,财产可以任意夺取,妻女可以任意糟蹋,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在蒙古人统治初期,中国人口急剧减少。蒙古人还曾于山东沿海一带每年夏秋之际,往海中扔抛成村的汉人以控制汉人人口增长。蒙古人不准汉族人读书学习,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尤其农民阶层更加失去了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也导致很多家族几代人没文化不识字,家谱也就无从记载。当时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 砖打墓" 。   元朝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十户人共用一把菜刀,(当时还未流行菜刀实名制)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里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以汉族人习惯的把这家蒙古人男人叫" 老灶爷" ,女的叫" 老灶奶" ,如果你有机会到农村看到" 老灶爷" 和" 老灶奶" 的图象,你会发现图中的人物穿着打扮很多都是蒙古装。
       蒙元末年,汉族人终于忍受不下去了。"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蒙古人全占了,所以汉族人恨透了蒙古人。红巾军起义的时候,由先期到达河南的红巾军人员秘密到每个村庄作宣传,定于当年中秋节一起造反迎接红巾军,于是每个村庄流传着" 八月十五杀鞑靼" 的秘语。到了八月十五那天,真的动手了,遗憾的是,红巾军没能按时到达河南,盘踞在当地和增援过来的蒙古军队对参加造反的村庄进行了疯狂的屠杀," 所剩者十之一二" 。因为蒙元血腥的屠杀导致河南人口的急剧减少。要知道宋朝北宋朝人口有1亿1275万(1110年)。都城汴京人口在200多万,整个河南人口在一千多万,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以上,中原地区富庶繁华可见一斑。而到了元末仅剩下二百多万人口,二百多年间人口不仅没增加,反而少了一千多万。
         蒙元恶行,罪孽滔天,然而这段血腥残酷黑暗吃人的历史,被某些人某些政党阉割掩盖和谐掉了!还原真相现在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家谱几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后修编的,距离明朝移民历史大约300年。实质上,很多人压根就没有老族谱,即使有也在数百年颠沛流离中遗失,根本不知道祖宗来自何方。另外宋之前,民间平民是不是修族谱的,也就是说族谱只能官修。到了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华夏式微,北方汉人很少修族谱,逐渐失去了对祖先来源的记忆。到清朝时,民间突然兴起了修族谱的热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托“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至于为什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不是别的?首先,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导的,因此有地位有身份,相对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数量最多的,于是对于不知道祖先来自何方的人来说假托来自山西大槐树是最好的选择。其次,主要是政策上的实惠,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
       朱元璋遂下令户部,要其责成地方官对已复业者,“令有司厚扶绥之,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二十八年(1395年)下令:自二十七年以后,河南山东“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私征科派扰害百姓,便一律治罪。绝大部分流亡或原著无地的贫苦百姓,政府帮助安置,可以分得田地,新开垦的土地不论多少不需要交税。其三,明朝在重新确立汉族正统的过程中,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鄙夷、压制的态度,国家一直对蒙古人十分警惕和防范,族群之间关系紧张。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在族谱中见到说自己有契丹、女真或者蒙古人祖先的记录,若有当时恐怕会被打死的。因此对于那些无根的族群来说,就必然产生一种寻根的需求。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谱中对于祖先具体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树,再具体的何乡何村就没了。
       基因血统汉族主要的人种几大特征:一、蒙古眼睑,眼角部分上眼皮盖住下眼皮,无论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是这样的;二、铲齿 ,门牙内侧略有一定弧度的凹陷,尤其是上门齿;三、青斑 ,出生期在臀部尾骨处有浅清色的斑块,之后会慢慢消退;四、小脚趾 ,成人小脚趾指甲分为不规则的两瓣。  所以说脚趾甲两瓣并不是洪洞移民才有,而是汉族人种特征之一。故事传说洪洞移民用刀割或是石头砸脚趾,就能让后代成为小脚趾两瓣,通过外伤改变基因,根本不可能。这种小脚趾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因此韩国有些人也有小脚趾两瓣的情况,别告诉我韩国人也是洪洞移民过去的。从人口基因遗传上来分析,人口的群体遗传上,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在基因上我们河南山东河北最接近而与山西反而较远。解手:而且解手并不是洪洞移民的专用词。这个词语更早之前的宋元话本中已有了这个词。和洪洞移民雷似的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这些故事是不是几乎和“洪洞移民”传说几乎一样?另外,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证明河南人就是本地人居绝大多数,而洪洞移民极少。语言:我们是中原官话,不是山西话。古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如果当时居民中大部分是山西人毫无疑问山西话将成为主流语言,可实质上不是。
       文化:我们是中原文化,而不是山西的三晋文化。新密的伏羲文化,溱洧婚俗,超化吹歌,登封的嵩山风俗等,数千年一直传承至今。饮食:虽然同处于北方以面食为主,可河南和山西的饮食习惯爱好有很明显的区别。赫赫中原在历史确实有一部分从山西迁到河南的人,但只是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快被同化了,成为河南人的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大家庭,再也分不出你我。现在基因检测表明,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也是华夏人的最正统后裔。总之,河南人是曾经因战乱历经苦难的汉人的纯正后裔,不是满蒙鞑子的子孙。直至近代抗战时期,虽然有一部分河南人沿着陇海铁路线逃到了陕西,甘肃,新疆等西北省份,并定居下来。定居下来的人依然在当地保留着河南口音,直到现在河南话在陕西、甘肃、新疆通行。但大部分河南人战后又回到了家乡,到现在河南还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是有很多土著坚守着这片土地,战后,逃到外省的河南人大部分也都回到了故土--河南,只是马虎的政府官员把这些河南人当成了山西人罢了。还有些人为了得到生活必须的土地,也乐于将错就错。另外还因近代,洪洞当地出于经济原因也大肆宣传营造利己舆论造成一定误导。
       千百年来因为异族族入侵被迫离开家乡的那些河南人,成了客家人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源头。留守在中原的河南人以及走出去的河南人,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民族的主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自古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人口中心。所以说当今中国人几乎都和河南有很深的渊源,那些地域黑们在你们辱骂河南人的时候,你的先人气得想从坟里爬出来,整死你这个不肖子孙。
       今天我们的探讨祖源问题,得有科学的历史态度,不要光听别人的瞎扯。抛开历史与传说的谬误,让我们为自己正名,我们大部分河南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大宋子民后裔,历经重重风雨忍辱负重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继承者。我们祖先能创造中原数千年的繁荣富庶,灿烂中华的文明,我们以及今后的河南人也将继续创造辉煌,深信那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