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神奇赤岸 隽永王氏

——写在《赤岸王氏志》付梓之际
在五千年生生不息、庚续不断、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姓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最传统、最普遍也是最持久的文化符号,其内涵丰富且弥足珍贵,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强大的凝聚力,记载并世代传承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他还曾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习总书记的这些指示,是我们挖掘姓氏文化资源,开展姓氏文化研究,编纂姓氏方志的重要依据和遵循。在习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近年来,福建省方志机构积极推动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开编当地的姓氏志,迄今已有福州、莆田、三明、龙岩等设区市和部分县(市、区)编出了姓氏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霞浦县委政法委原四级调研员、霞浦县王氏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王龙华同志,以对传承姓氏文脉的炽热情怀和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带领王氏宗亲联谊会的有关人员,于2017年9月启动了《赤岸王氏志》的编纂。三年来,在省、市、县方志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龙华同志和《赤岸王氏志》编纂班子的成员们,经过不舍昼夜的辛勤笔耕、贾勇而为,终于形成了约80万字的《赤岸王氏志》审定验收稿。应《赤岸王氏志》编委会之邀,我和省里有关方志专家经数日审读,认为该志博采广询、网罗散失、史料充实、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点鲜明、记述准确、考证稽详、表达通顺、叙事详明、文风端正,可交付出版。
《赤岸王氏志》上限起于赤岸王氏始祖王务琨,下限至2018年12月底,全志设源流、迁徙、繁衍、赤岸王氏聚居村、文物、人物、谱牒、赤岸王氏文化、赤岸王氏活动九章及概述、大事记、附录等,记述了上下限之间,赤岸王氏家族渊源、世系传承、迁徙开基、族群繁衍和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史实。赤岸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据清乾隆《福宁府志》载:唐武德六年(623年),设长溪县,……“王务琨袭父爵,为长溪令,家于长溪赤岸,是为赤岸肇基始祖”。古之赤岸,分十八境(古代村社境域),大致包括今松港赤岸、桥头、江边、古岭下和松城镇东关这一带地方,以及福鼎市界当时属于赤岸的范围。彼时赤岸是闽浙“官道”必经之处,有十八境与此互市的市桥,而且“港阔水深、山川秀丽,南北海船多萃于此”(清乾隆《福宁府志》)。长溪民谣曰:“阿哥送妹过桥头,茶店酒店排排行。打油师傅会起早,三盏灯火焰焰光。”说明赤岸那时是帆樯如云、商贸繁荣的临港镇街。赤岸村头路口立有一块石碑,碑刻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足见赤岸那时的社会地位。赤岸这一显赫的“身份”,缘自唐、宋、元期间,此处地灵人杰,王氏能人辈出。仅在宋代,赤岸就出进士49名,其中王氏族人占25名。宋朝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副宰相)王伯大,兵部尚书、南剑州(今南平市)知州王积翁,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王自中,元代正奉大夫、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盐使王都中等,堪称王氏能人中的佼佼者,而其中声名最著者当数王伯大。王伯大晚年归里后,在赤岸筑留耕堂,书写《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四留铭》又称《留余铭》,蕴含着儒家文化的精粹,自宋以降,留余之风被很多国人视为处世的圭臬,在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巩义的康家大院、清代雍正皇帝的《悦心集》中均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四留铭》千古传诵,被中国许多大姓家族奉为家训;以《四留铭》做成的“留余铭匾”,被誉为“中华四大名匾之一”。赤岸王氏素以诗礼传家、簪缨鼎盛闻名,在进士名录中兄弟、父子、叔侄、祖孙皆进士是为常态。如王万全王叔介兄弟、王亮功王履初兄弟、王士奇王知章兄弟、王万修王宗已堂兄弟、王汝弼王仁父子、王万源王大余父子、王宗浩王昱父子、王万候王从龙祖孙等,其中王万修少时聪颖,很早即中举,23岁中进士,成为南宋元帅韩世忠之婿。后来他儿子王大昌与韩世忠孙女再度联姻,其父子对赤岸王氏人脉拓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万章王宗望兄弟则迎来曾担任过国子学录(国子学的老师)的四川眉山人师古(又名师维藩,字圣模)先生,得其教化,使长溪文教更上层楼,尚学之风蔚然。
在播迁到福建之外的赤岸王氏后裔中,亦不乏出类拔萃者。北宋瑞安人王汝嘉,于天禧二年(1018年)在真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夺魁。后为宋廷所重用,官至工部尚书。浙江苍南人、明朝副都御史(朝廷监督机构都察院副长官,正三品)王宗远,曾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在北平推广屯田法,劝募大批劳动力开荒,共开出田地40余万亩。在完成使命回朝时,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写诗送行,还向他请教了北方长治久安的策略。
赤岸的传奇,也因为它在历史沿革上演绎过多种角色:它曾是村,是街,是里,是镇,也是一个军事重地。唐乾符二年(875年),赤岸人林嵩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试题为《王者之道如龙首赋》,因擅长词赋,一举登进士榜而扬名,成为继薛令之之后闽东最负盛名的科举考试名列前茅者。福建观察使(唐代福建军政长官)李晦对林嵩极为推重,称赞他“气擅琳琅,学勤经纬,禀山川之秀气,占闽省之全材”,并向朝廷奏请更改林嵩所在乡里旧名。乾符五年,唐僖宗诏准,改“赤岸”乡为“劝儒”乡,里名为“擢秀”,并在东、南二门树立华表,建造“桂枝亭”,亭内立碑,李晦亲作碑记,以昭光宠。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十月,殷国国主王延政派遣部将卢进率兵2000人,进驻赤岸,赤岸千余亩海滩卤地民田,被征为军需营地,做屯兵之用。由此,赤岸成为军事重镇。据史料载,元朝末年,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行省重要官员,从三品)、柘洋(今柘荣县)人袁天禄曾率部攻打赤岸乡豪林天成率领的“安宁社”,并在赤岸桥头诛林天成九族,赤岸遭到焚掠,村民惧怕袁天禄屠村,纷纷外逃,四处徙居。……后陆续回迁。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宁县所在州州尹(州长官)夏汝砺,为防御倭寇,在赤岸建堡,赤岸成为“虎犳重关”,至今城堡遗址犹存。清乾隆四年(1739年),霞浦县区划为3乡、10里、27都、38图(旧时区划地方的单位名称,在乡、都之下)、348村(主村),其中劝儒乡辖擢秀1里、5都、5图、74村。清雍正末年,设东郊信义(城东郊区地名)上、中、下三境,赤岸(擢秀里)仍包含县下塘、后墩一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成立赤岸保。1950年,撤保改乡。1956年,赤岸隶属后港区。1958年,赤岸大队归属城关人民公社。1980年,赤岸大队归属洲洋人民公社。1984年,撤赤岸大队,成立松城镇赤岸村。2003年11月,霞浦县成立松城、松港两街道,原洲洋乡为松港街道。翌年,赤岸村划归松港街道管辖。
赤岸还是日本清酒的渊薮。据传,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空海法师作为学问僧入唐求法,逗留赤岸期间,长溪(今霞浦)县令以赤岸黄酒(即清酒)接待,空海大喜,并详尽了解了赤岸黄酒(清酒)的酿造技术。后来他回到日本按此术酿制,于是赤岸成为了日本清酒的发祥地。
正因为赤岸天地形胜,王氏人文璀璨,因此记载并弘扬赤岸王姓族人1300多年的姓氏文化,堪称是霞浦县王氏宗亲联谊会的一项盛举。这对彰显赤岸王氏文脉、展示赤岸王氏群相、垂饬赤岸王氏后昆均具有永久效用和重要价值。“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送柴侍御》)我坚信,随着《赤岸王氏志》的付梓面世,将为闽、浙、粤、苏、桂、琼等地赤岸王氏宗亲寻根溯源、厘正祖根、清晰族源、认祖归宗提供更多可信、可资查寻的依据;为越来越多的赤岸王氏后人缅怀先贤、继承传统、颂扬祖德、思亲报本留下一份有权威、能持续、可珍藏的姓氏文献典籍。同时,也为省内外基层各姓氏组织凭借自身力量自筹经费,选贤任能,群策群力,众手成志,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室务会议成员、副主任,福建省政协文史委文史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