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口半赤岸”·温州市社科联赴赤岸调研组

到底有多少温州名人是古代长溪人的后裔?温州又有多少姓氏从福建迁徙而来?带着这两个问题,考察回来之后的一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市图书馆7楼的《温州文献丛书》编辑部浙南谱牒收藏研究中心。
据查证,唐代的进士薛正明,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宋代学者陈傅良、曹叔远,宋代诗词学家曹豳,元代平阳诗人陈高、郑昂,明代名人张璁,清代学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他们的先人均由古代长溪县(主要是赤岸和廉村)迁入温州。
《瓯海轶闻》还记载,现在我市平阳县的林、陈、徐姓氏大多都由赤岸迁徙而来;瑞安朱氏、陈氏、市区张氏、乐清刘氏、永嘉李氏、平阳顾氏许多也都由赤岸迁自温州。
温州770多万常住人口中,说闽南话的就有200多万人,加上后来改说其他语种的温州人,我市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福建移民的后裔。在各地迁入我市的人口中,以福建最多。这些移民来自福建哪里?这个问题成了我市社科界有关专家、学者日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7月上旬,市社科联组织我市十多位历史及文化学专家、学者赴福建寻根。考察发现,福建迁入我市的人口,主要来自古代福建省长溪县(现宁德市霞浦县)。我市平阳县的薛、林、陈、徐、顾氏,瑞安朱氏、陈氏,市区张氏,乐清刘氏,永嘉李氏大多都由这里迁徙而来。我市的历史文化名人,唐代进士薛正明,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著名学者陈傅良,学者曹叔远,诗词学家曹豳,元代诗人陈高、郑昂,明代名人张璁,清代学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他们的先人也均由那里迁入温州。
长溪赤岸今何在
据学者俞光先生综合过去的研究表明,唐末共有闽人迁温28族,五代时有78族,可以明确其中迁自长溪赤岸的就有51族,占了48%,即唐末、五代时近半的福建移民都来自长溪赤岸。在温州博物馆实藏的清人温州各县朱卷167册中,始祖由福建迁入的有49人,直接注明由福建长溪赤岸迁入的就有20人。
据我市历史学会会长、温州大学法政学院院长蔡克骄介绍,古代有大量的温州移民都来自福建长溪赤岸。但是古代的长溪、赤岸现在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市的学术界。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市社科联开始组织此次“寻根”之旅,没想到此次考察也引起了我市不少历史学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不少人都表示想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在确定行程之前,市社科联工作人员开始不停地拨打电话,以确定考察地点的大致范围。没想到几圈电话下来,福建省大多数旅行社均不知道长溪、赤岸的具体方位。最后,通过翻阅资料和翻找地图,工作人员大致确定:古代长溪县就在今天福建省的宁德市霞浦县。
廉村,薛姓望族外迁
七月上旬的一个正午,市社科联工作人员以及我市专家、学者一行十余人首先找到了位于宁德福安市西南穆赛溪西岸,距市区大约30公里处的廉村(古时隶属长溪)。廉村是唐神龙二年(706年)福建第一个进士、左补阙兼太子侍讲薛令之的故乡。据我市专家、学者考证,温州市区以及平阳县大部分薛姓都是廉村薛氏的后人。
经过长途跋涉,当我市专家、学者来到廉村时,大家的心情却十分失落。这里除了薛令之的一块碑文和故居遗址之外,其余与温州没有任何关联。当地人称,这里已经没有姓薛的人家了。“姓薛的人家过去是这里的望族,不过老早都搬出去了,后来搬来的都是姓陈的人。”
走出廉村,沿着由鹅卵石铺就的古官道往前走,两岸民居高低错落,奇怪的是,这里的溪水滩林、房屋结构、山间小路均与楠溪江十分相似。我市有关学者认为:廉村和温州确有某种关联?
沿溪而下,便到了福安市赛歧镇,这里便是古代闽东水道的枢纽中心。有当地人介绍,薛氏先人正是通过这里,以水路取道温州。据考证,温州(古为永嘉)唐代进士薛元长(唐元和元年<806年>登科)、薛正明(唐天佑三年<906年>登科)以及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都是由廉村薛氏迁入我市的后裔。
( 一)唐朝时的福州长溪县赤岸镇地域广阔,约包括今霞浦县城郊五公里的赤岸村、桥头村、江边村和古岭下村,是福宁湾内的天然避风良港。《福宁府志》载,此海口“徂山带海,夷舶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间,瞬息及岸,洵瀛糯重镇,闽浙门户。”由于山川秀丽,经济繁荣,此地名人辈出,其中汇集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人物就有十人之多。如唐时林嵩官至金州刺史,宋时林缇、王伯大等官至御史、参政。至今民间仍传说着赤岸历史上曾出过十八学士,村内扦有十八井,且有金坐椅、金印等。(2004年11月《日本高僧空海大师登陆霞浦赤岸1200年》)
(二)唐时赤岸镇,因有日本名僧空海的卓锡而闻名海内外。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和尚空海大师随遣唐使来华,船队在海上遭遇台风袭击,在海上漂流了34天后,抵达福州府长溪县赤岸镇(现霞浦县赤岸村一带),空海和尚被安置在开元寺(在福州府)居住40多天,与该寺结下深厚情缘。1993年,为纪念空海和尚驻锡福州开元寺,由日方出资,将“空海入唐之地”石碑竖于福州开元寺中,并由中日双方在寺中举行隆重的安放空海大师塑像的仪式。(2004年10月《福州日报》)
(三)太姥山古赤岸镇,乃闽浙移民之中枢,较大移民高潮不下二次。她盘峙于海陬,岩壑之胜甲天下。古长溪县赤岸镇,系七闽之门户,温州移民之来源。哈尔滨师大教授游寿先生在《吾乡赤岸》中载:“今霞浦发船,上水往温州,下水往福州,路程均八九小时,而东北往温州,不过大水洋,沿内海即可到达,而往福州必经大海洋巨浪。”通往温州交通更为方便,因此太姥山古赤岸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两地移民之中枢。
第一次移民高潮当为唐末五代后期,闽国王审知死后,宫廷内讧之时。“天福四年(939)七月,闽王曦自称七闽皇帝领威武节度使与王延政治兵相攻,互有胜负。福建之间暴骨如莽。”“南唐保大二年(945)十二月,查文徽、边镐率唐兵由江西入闽。”“三年八月,直取建州,王延政投降,南唐兵大肆烧掠……许多民众冻死郊野。”“保大五年(948)三月,吴越水军由余安统率从沙埕港海道入闽,于霞浦登岸,直下福州,战火猛烈,南唐兵死两万人。”(引据《福建通志·卷一·福建通纪》、《南唐书》)由于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于是福建境内民众尤其是闽东赤岸人纷纷外逃,迁徙浙南温州及各县避难。
温州当时由主宰浙江的吴越国统治,钱氏军事集团自开平元年四月攻占温州后,一直采取“保境安民”国策,“政尚宽惠”,与民休息。天福三年下令:奖励垦荒,免收其税,势必吸引外来人口大量迁徙移居。
第二次移民高潮为南宋乾道年间。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浙南沿海遭遇大海溢潮的侵害,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民谣有:“乾道水满炎亭架,江南只剩十八家。”那时温州府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内,福建闽东(特别是长溪古县的赤岸镇)人陆续来温州各地补籍,繁衍生息。
(四)狭义的赤岸地域概念,据陈品全、俞郁田二先生考证:唐时福建长溪县赤岸镇大致包括现今霞浦县州洋乡赤岸村,以及桥头、古岭下、罗汉山、江边等村,还有水门乡青澳村和松城镇东关乡的部分地方。这仅是一种狭义的概念,此外还有一种广义的概念,即古赤岸镇的地域范围理应要增添上现今的福鼎市全境。(据周瑞光《摩霄浪语》,海潮摄影出版社版)
(五)广义的赤岸地域概念,据历史学家周瑞光先生考证:福鼎县原属霞浦县管辖,清乾隆四年(1739)才从霞浦县析出而单独立县。桐山为福鼎县治所在地,平坡宽旷,旧多产桐,故名之。所谓“霞浦近桐之八都至二十都”的地区,即为原劝儒乡的地域。关于劝儒乡地名由来,缘由唐乾符二年(875)邑人林嵩登进士第,乾符五年(878),朝廷批准了福建观察使李晦奏请,为旌表林嵩之贤良,诏改其故乡赤岸曰:“劝儒乡”。(引据《三山志》、《霞浦县志》、《赤岸林氏宗谱》等书)其历史沿革为:赤岸——劝儒乡——霞浦县。直到后来人们习惯上仍称劝儒乡为赤岸。所以从大的范围即广义的概念来说,福鼎为古赤岸镇之地带。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温州人口半赤岸”·
到底有多少温州名人是古代长溪人的后裔?温州又有多少姓氏从 [详细内容]
- · “温州人口半赤岸”·温州市社科联赴赤岸调
- · 赤岸记·福鼎秦屿抗倭记
- · 奇人王恩庆:曾预言过侯耀文父亲的死,却没
- ·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必争辩
- · 王阳明十大金句,五百年来第一人
- · 这8个超冷门姓氏,你估计见都没见过!
- · 族谱里最常见的一页,寻根时90%的人都不懂
- · 【历史今日】1935年5月24日,红军强渡大渡
- · “胆固醇大户”被揪出,蛋黄排在末位,医生
- · 男性晨起后,坚持吃几片生姜,一段时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