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文化 | 福,来到了 ——在福安感受福文化

2022-05-08 20:26:55来源:今日福安

打印 字号: T|T
      福安是以诗得县,以“福”立县的,福安人对“福”感受尤深。五福楼之“五福”,蕴含着这座城、这个县来历的故事,也是福安人世代所期盼的。宋淳祐五年(1245),闽东长溪县西北乡申请析县已20多年,因县治建在何处有争议,一直悬而未决。在朝廷为官的福安人郑宷力主设县治韩阳坂,他利用亲近理宗皇帝的便利,呈诗曰:“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御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理宗阅后,深为所动,于是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析长溪县西、北两乡建福安县,县治设在韩阳坂(今福安城关)。
 
      理宗皇帝敷锡福安的“五福”,民间理解为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文人则解读为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安,说的都是福安是一块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近年新落成的五福楼名冠“五福”,寄托着福安百姓盼福、祈福,对美好生活向往之蕴意。
 
       近代以来,为争取人民的幸福,陶铸、邓子恢、叶飞、曾志以及福安人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片热土上带领群众闹革命,许多党员和革命群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当年闽东红色政权所在地的福安柏柱洋,因此有了“闽东延安”的尊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站起来了,当家做主,有了政治地位,感受到了幸福。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生活虽然在逐步改善,但仍较为贫困,远离城区的山村和海边渔村以及少数民族村庄尤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摆脱贫困”的号角在闽东大地吹响,“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闽东精神鼓舞和激励着福安人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经过艰苦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安人盼望千百年的“福”终于降临人间,老百姓真正享起福来。
 
下岐村:上岸纳福
 
       下白石镇的白马江畔有个新建的村庄,背山面海,楼房林立,黄墙红顶的房舍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地上。村子叫下岐村。这些外貌装饰一新的民居被称之为“望江楼”。从楼顶眺望,视线可随眼前白马江水流望向三都澳,直抵大海。
 
村中央有个宽大的渔民广场,墙壁上的炮仗花张开金黄色笑脸,迎接络绎不绝的来客。广场边上依山就势建起了公园,绿草山花辉映,海风香气交融,别具一番风味。穿行于新居、公园之间,如同在画中漫步,惬意极了!
下岐村容(林思翔 供图)
 
       进入新居,一式的三层结构,每层40平方米,房内装修一新,厨具、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一句话,城里人有的基本设施,这里渔民家也都有。在走道上我们见几位老大娘正在闲聊,就顺便问她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她们连声说:与过去比真是天地之别,过去的日子不堪回忆。她们指着腿部说,你们看,我们小腿弯弯的,就是当年在船上生活落下的,如今还行走不便。现在的日子算是享福了!
 
        下岐村,是闽东沿海连家船上岸第一村。全村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结束了祖祖辈辈在水上漂泊的“海上吉卜赛人”的生活。
 
       对上岸前的连家船民日子,副镇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郑月娥记忆犹新。她说:我当年就是在海上度过的,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依靠讨小海,捕捞一些小鱼小虾维持生计。那只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小木船就是我的家,家连着船、船连着家,我们被称为连家船民。“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首民谣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写照。因为长期窝在狭窄的船上,渔民都是弓着腰,曲着腿,久而久之,腿就变成了严重的罗圈腿,被称为“曲蹄”。连家船民是无生活保障、无教育保障、无财产保障的三无群体。想起当年的船上苦日子,还会不寒而栗。
 
      我们走进渔民江成财家。这位朴实、憨厚的中年汉子,因常年在海上劳作,皮肤显得黝黑,人称“黑哥”。他一见到我们就高兴地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家,与我握了手,问我生活情况,还勉励我要好好干,我一直记在心里。他说,过去在船上漂泊,8岁还没穿上裤子。上岸后搞养殖,搞建筑,人均年收入达十来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户。现在我一家住着100多平方米的新房,生活比过去不知好多少倍。今年我55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7个孙子的爷爷了,生活美满幸福,真是有福气啊!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造的福。
 
东山村:下山得福
 
      福安西部的穆阳溪畔有座山叫沙帽岩,山间散布着几个小村落,挤挤挨挨地住着200多户畲汉群众。他们住着破旧的房屋,有的还居住在茅草房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砍柴和种茶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这里到山下康厝乡政府所在地虽然只有五六里地,但路弯岭陡,七拐八绕,走一趟就得个把钟头,上下很不方便。如果就这样平平安安过日子,他们倒也习惯。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出现山体裂缝,这些村落成了地质灾害隐患村。于是当地政府启动了整村易地搬迁的“下山造福工程”。
东山村貌(林思翔 供图)
 
     当地政府选了一块离乡政府仅3里地的平坦地块作为新村迁入地。按人口无偿划给宅基地,每人1分地左右,建三层楼房,按“统一规划,分批搬迁”原则实施“造福工程”。
 
       建房缺资金怎么办?当地政府采取“三个一点”办法解决。即政府支持一点,乡村帮助一点,自家凑一点。先把房坯盖好,而后逐步装修,不断完善。经过4年努力,居住山上的230户900多个畲汉群众(其中畲族同胞占近一半)全部下山,迁至山下新楼居住。
 
      如今,崭新的楼房,整洁的村容,村中央那壮观的畲族传歌台,吸引了许多畲汉群众前来观光游览、赛歌献技。歌台的楹联写着:“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东山。”真实反映了下山后这个村庄的新面貌。村支书缪石坤告诉我们,东山村下山后群众收入从无到有,从有到富。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村里长寿的人越来越多,涌现了一对百岁夫妇和13位90岁以上老人。这都多亏了“造福工程”,让东山人下山得福!
 
彭家洋村:畲汉同福
 
     福安坂中畲族乡的山窝里有个彭家洋村。一进村就看到一个宽敞的“民族文体广场”和一幢三层楼的畲家农庄,这昭示着这是一个畲族同胞聚居的村落。全村350多户,畲族占260多户。同行的福安市关工委主任林青告诉我,这个村畲汉团结特别好,畲汉干部同心协力,畲汉百姓通婚联姻,汉中有畲,畲中有汉,团结如同一家人。正因为如此,这个村被省有关部门列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
彭家洋民居(林思翔 供图)
 
       畲汉一心,黄土成金。村支书吴云生说,近年来,村里组织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果、植茶、种畲药、发展食用菌;还组织安装空调专业队和泥瓦匠建筑队伍外出务工;利用优美的村容村貌发展旅游。多方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7万多元。
 
       收入逐步提高,自然就想改善居住条件。可有部分村民一时又拿不出这笔建房款,怎么办?村委经过讨论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高层楼房!这种只占天、少占地的建筑,村里从未有过。在当地农业开发公司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4年一幢高12层、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电梯楼在山沟的彭家洋村拔地而起。整座楼48套,每套120平方米。27户缺房的贫困户以宅基地出让方式,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按面积大小折算),轻轻松松地搬进了新居。新居中有汉族的,更多的是畲族的,共进新楼,畲汉同福。
 
       村支书告诉我们,让村民享福的,还有村民互助孝老食堂。随着就业门路的拓宽,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家的老人吃饭成了问题。为解决年轻人后顾之忧,村里办起了互助孝老食堂,凡60岁以上老人,午晚两餐均可以到村食堂就餐,四菜一汤,饭热菜香,每餐仅需付5元钱,特困户、计生独子户以及退伍军人还可免收。其他人如果要来就餐,也只需每餐付10元钱。这种便民措施,既让老人享了福,也深受其子女称赞。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市),透过彭家洋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在福安不仅汉族“全家福安”,畲族同胞也同样幸福感满满当当!
 
       富春江悠悠,五福楼巍巍。江水流去了往昔的贫困,楼台迎来了当今的幸福。屹立在福安城天马山上的五福楼,承载着人民对幸福追求的历史记忆,宣示着百姓对太平盛世的喜悦心境,成为一座昭示新时代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伟哉,五福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