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有多讲究?
我们先来说“姓氏”,然后说“名字”。古代“姓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所以上古最古老的八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带有“女”字旁的。

母系氏族
“姓”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很难说的清楚,我认为母系氏族之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主要是因为,母系氏族妇女一直在养育孩子,管理着粮食,对食物有支配权。而男子在外狩猎,往往遭遇猛兽一去不回,所以妇女多次改嫁,子女不知其父,只知其母。以母系血缘为单位,逐渐发展壮大,衍生出古老的姓,以区分其家族成员。
到了父系氏族,家族已经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矛盾开始显现,部落间因为支配权的问题,发生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强势的部落男子,通过武力将另外一个部落的男子杀死,然后霸占对方的妇女、孩子以及食物,被征服的部落也沦为征服者的奴隶。所以,父系氏族逐渐过渡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劳动力过剩,逐渐产生了阶级制度。
以家族血缘为主的贵族阶级最开始诞生,而这一批贵族,都是有姓的人。所以,最初的“姓”成为族号,以区分同一家族的成员,“氏”是姓的一个分支,大多由于贵族分封产生。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姬”和“姜”两大姓就是族号。从炎黄一族,走出去了很多子女,又分为若干的氏,这些有“氏”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可以说,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黄的儿子就是跟随炎黄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因为,中国最早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所以,百家姓都源之于炎黄,不无道理。
“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根据《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为了区分祖籍,而氏为了区分住所。比如,秦国的姓为“嬴”,他们的氏为“赵”。
秦国的直系祖先叫恶来,赵国的祖先叫季胜,两人都是飞廉的儿子。在商纣王时期,飞廉与儿子恶来侍奉商纣王,武王伐纣以后,被周武王杀掉了。季胜的儿子孟增在周成王时被宠信,还做了官。孟增的孙子造父,在周穆王时期因为善于驾车,被周穆王赏识。有一次周穆王外出,国内遭遇叛乱,造父驾日驭千里,很快赶回国都,周穆王很快平定了叛乱。造父也因此立了大功,周天子就把赵城,封给了他,所以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氏。当时,恶来的族人也跟着造父生活在赵城,也以“赵”为氏。
在周孝王时期,一个叫非子(恶来的后人)的,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赐了一块封地——秦地。按理说非子的后人以“秦”为氏,为什么秦国人还是嬴姓,赵氏呢?估计是因为,周孝王再次赐非子姓嬴,而他曾依附于造父住在赵城,先前已经有了氏,所以没有再改氏。这个好比齐国是姜姓,吕氏,虽然封在齐国,但是他们不是“齐氏”,所以秦国也没有改氏。
在周代,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贵族有姓氏,庶人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以,氏是用来“明贵贱”,而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因为,古代“同姓不婚”。所以姬姓国家不会与兄弟国通婚,比如周天子不与鲁国、晋国、郑国等姬姓国通婚,但是可以与齐、秦、宋等异姓国通婚。
古人如何取“名字”?
在弄懂古人的姓氏以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如何取“名字”。现在我们所说的“名字”,其实指的是姓名。但是古代不一样,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
先秦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而,取名的时候,又以单名为尊。所以,《公羊传》有“崇仁义,讥二名。”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以后,不准取两名,并把将取单名写入了宪法,所以两汉三国很少破例取两名的。
古人取字,也是一种传统。根据《礼记·曲礼》的说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然后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进行笄礼,然后取字。其实,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另外取了一个雅号就是“字”。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文物集萃丨王琼祠内王
文 物 集 萃▲王琼祠内神龛上供奉身穿官服、头戴官帽的王琼坐像王 [详细内容]
- · 文物集萃丨王琼祠内王琼坐像
- · 太原王氏丨王琼祠
- · 人文|贾宅寻踪——他们给温州带来“光明”
- · 倪岳峰任河北省委书记,王晓晖任四川省委书
- · 家谱的意义
- · 古人取名有多讲究?
- · “郎中”名称的由来古代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
- · 王亚平入队第一年要学高等数学等30多门课!
- · 江源好家风·倪霞——“倪霞人儿”公众号
- · 直击“疫”线|4月20日宁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
最新排行
- · 槐树典故:门前一棵槐 财源滚滚来
- · 闲话"贵姓":哪几个姓不能叫"免贵"?
- · 关于“岁进士”与进士的称谓
- · “王”为第一大姓 新百家姓排序出炉
- · 王氏分布图
- · 中国王姓宰相151人
- · 清明节
- · 新安联谊会会旗征集图案之一
- · 琅琊王
- · 历代姓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