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古人取名有多讲究?

2022-04-22 20:42:09来源:北京九亲文化

打印 字号: T|T
我们先来说“姓氏”,然后说“名字”。古代“姓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所以上古最古老的八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带有“女”字旁的。
母系氏族
“姓”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很难说的清楚,我认为母系氏族之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主要是因为,母系氏族妇女一直在养育孩子,管理着粮食,对食物有支配权。而男子在外狩猎,往往遭遇猛兽一去不回,所以妇女多次改嫁,子女不知其父,只知其母。以母系血缘为单位,逐渐发展壮大,衍生出古老的姓,以区分其家族成员。
 
到了父系氏族,家族已经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矛盾开始显现,部落间因为支配权的问题,发生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强势的部落男子,通过武力将另外一个部落的男子杀死,然后霸占对方的妇女、孩子以及食物,被征服的部落也沦为征服者的奴隶。所以,父系氏族逐渐过渡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劳动力过剩,逐渐产生了阶级制度。
 
以家族血缘为主的贵族阶级最开始诞生,而这一批贵族,都是有姓的人。所以,最初的“姓”成为族号,以区分同一家族的成员,“氏”是姓的一个分支,大多由于贵族分封产生。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姬”和“姜”两大姓就是族号。从炎黄一族,走出去了很多子女,又分为若干的氏,这些有“氏”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可以说,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黄的儿子就是跟随炎黄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因为,中国最早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所以,百家姓都源之于炎黄,不无道理。
 
“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根据《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为了区分祖籍,而氏为了区分住所。比如,秦国的姓为“嬴”,他们的氏为“赵”。
 
秦国的直系祖先叫恶来,赵国的祖先叫季胜,两人都是飞廉的儿子。在商纣王时期,飞廉与儿子恶来侍奉商纣王,武王伐纣以后,被周武王杀掉了。季胜的儿子孟增在周成王时被宠信,还做了官。孟增的孙子造父,在周穆王时期因为善于驾车,被周穆王赏识。有一次周穆王外出,国内遭遇叛乱,造父驾日驭千里,很快赶回国都,周穆王很快平定了叛乱。造父也因此立了大功,周天子就把赵城,封给了他,所以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氏。当时,恶来的族人也跟着造父生活在赵城,也以“赵”为氏。
 
在周孝王时期,一个叫非子(恶来的后人)的,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赐了一块封地——秦地。按理说非子的后人以“秦”为氏,为什么秦国人还是嬴姓,赵氏呢?估计是因为,周孝王再次赐非子姓嬴,而他曾依附于造父住在赵城,先前已经有了氏,所以没有再改氏。这个好比齐国是姜姓,吕氏,虽然封在齐国,但是他们不是“齐氏”,所以秦国也没有改氏。
 
在周代,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贵族有姓氏,庶人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以,氏是用来“明贵贱”,而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因为,古代“同姓不婚”。所以姬姓国家不会与兄弟国通婚,比如周天子不与鲁国、晋国、郑国等姬姓国通婚,但是可以与齐、秦、宋等异姓国通婚。
 
古人如何取“名字”?
 
在弄懂古人的姓氏以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如何取“名字”。现在我们所说的“名字”,其实指的是姓名。但是古代不一样,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
 
先秦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而,取名的时候,又以单名为尊。所以,《公羊传》有“崇仁义,讥二名。”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以后,不准取两名,并把将取单名写入了宪法,所以两汉三国很少破例取两名的。
 
古人取字,也是一种传统。根据《礼记·曲礼》的说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然后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进行笄礼,然后取字。其实,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另外取了一个雅号就是“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