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研究之现状

现 状
逢当今盛世,民安国泰,各民族各姓氏互相团结,为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姓氏文化大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基础。
通过挖掘姓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彰显“姓氏文化”的文化凝聚力,同时赋予姓氏文化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发挥姓氏团体的作用,共同打造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研究分析现实社会姓氏文化的状况及姓氏宗亲组织的社会属性,引导其科学发展,完善其合法性,管理和服务好姓氏团体组织;研究分析中华姓氏文化,知其姓氏的发展脉络;了解姓氏团体以“宗亲”(既人群、阶层)为主的构成,认同姓氏文化在历史延续的积极作用,等等,有益增进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国际影响力,对推动国内稳定、国际和平都有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一、理论研究成果
1、辞典类: 慕容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4386姓,1985年版),陈明远汪宗虎《中华姓氏辞典》(5600多姓,1987年)、《中国姓氏大全》(1987年),穆柳森《百家姓辞典》(1988年),王万邦《姓氏词典》(8155姓,1991年),袁义达杜若甫《中华姓氏大辞典》(11969姓,1996年版),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23813姓,2010年5月),陈历甫《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40376姓,1999年,2015年下册),巢伟民《百家姓小辞典•个性写意钢笔字帖》(2004年),王艳《中国人的吉祥密码•百家姓》(2007年)等。
2、姓氏文化类: 匡岚《百家姓郡望注》(1989年),王大良《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以汉唐时期琅琊王氏为主的研究》(1999年)、《当代百家姓》(2001年)、《中国的百家姓》(2004年),钟震东《客家姓氏源流》(2004年10月),王大有《昆仑文明播化》(2006年),王泉相《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2008年),虞万里《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2010年),童辉《中华姓氏大全集》(2012年4月),张龙海、刘云志、丘东兴《姜氏渊源考》,江苏江阴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主编的《谱牒文化研究》(期刊)和诸暨市宗谱研究会主办的《诸暨谱牒文化》(期刊),本人《家训家之根国之本——由古代家训引起的思考》(2014年10月)等等涉及姓氏源流、迁徙、郡望、典范人物传记、家谱、家训方面的姓氏文化系列研究专著或刊物。
二、姓氏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及特征
1、姓氏宗亲组织不断增多,但管理滞后:长期以来,姓氏宗亲组织不断形成不断发展,尤其是地方省市及乡村中的“宗亲会”、“祖宗嗣堂”(包括祖坟)等广为存在,逢年过节,祖宗祭日都要隆重庆典。乡镇中的“族长”威望和影响力很高,甚至有的决策力高于乡镇领导干部,不同姓氏家族为各自利益而发生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队伍不断增大,随之宗亲、老乡之间的关系发展迅速,城市中出现了各类形式的“民间组织”,目前对姓氏宗亲团体民间组织这方面的法规尚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力,服务也无从入手。
2、举办“姓氏文化节”:这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以弘扬伏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以姓氏为纽带,以“寻根”为主题。“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由中国侨联、中国文联、中国全国工商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周口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于2004年十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河南省周口市举行。寻根联谊的主题是“追根溯源,万姓同根,根在周口”。河南省周口市淮阳有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2016年4月12日,在辽宁省丹东市中华万姓宗祠举办了有欧美、东南亚华人华侨和台胞在内的逾千人祭祖大典活动,在场人都被庄严的祭祖典礼感动了。
从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来看,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姓氏是伏羲的“风”姓。文化节期间,举行了隆重开幕式暨“万姓同根”大型文艺演出、华人华侨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中国姓氏文化论坛及族谱展,当地还将举行十多项艺术表演、文化旅游和招商引资活动。
“风”姓兴起地——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已被国家有关方面正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竖起了女娲雕像,开展了“造姓氏、辨血统、别婚姻”有关姓氏文化知识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传递正能量的有意义活动。
3、寻根文化悄然兴起,家谱文化不断升温:华夏姓氏源远流长,“百家姓”广为流传,姓氏在历史上是血缘的标志,家族的徽章,表现了血脉传承思想和宗法观念。积极搜集姓氏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因为“家谱、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民族融合的表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如大冶的谱牒研究会、枣阳的刘姓研究会、诸暨市宗谱研究会、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等,会员达到上千人。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不少行走在乡间的修谱联络人,他们甚至不惜奔波千里到全国各地修谱寻源。大家普遍认为,家谱就是家族史,可以给自己找个位置,这就是续写家谱。
正是中华民族有盛世修谱的优良传统,当下,不少姓氏宗亲组织都在努力做好姓氏谱牒的撰修工作。长期以来,许多族群几十年未有续修族谱,也有不少族群仅有零碎手稿或口口传承,从未正规修过谱。更有少数族群无任何资料,甚至不知道谱牒为何物。
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成立近10年来,率先创办了“中华聂网”,一直将“中华聂氏通谱”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做好撰修各族族谱。并把《中华聂报》向海内外发行和赠阅,流往美国、台湾、香港、澳门、韩国、泰国及东南亚地区,为其他姓氏修谱或姓研及姓氏文化传播作出了示范。
山东孔氏、颜氏,河南王氏、常氏,郑州郑氏等都成立了研究会或谱牒编辑部。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也成立了谱牒文化分会。
4、姓氏宗亲团体组织的形成及发展: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是姓氏家族组成,炎黄子孙几千年来上敬祖宗、下泽后裔,扩大联亲、溯本家谱、昭示后人。这在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的珍贵人文、历史、地理“遗产”,每个家庭、宗亲组织及姓氏文化团体应予重视,目前,不少家庭、宗族或宗亲组织正在努力做好修谱工作。
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历史实践证明:每当国家、民族或地区突遭严重灾害时,都会很快得到本宗族或地方,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热心关爱、帮助,或自发、自觉,或一呼百应,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此时此刻显示出姓氏宗亲和民族慈善的本质。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之处,这一优良传统应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姓氏团体组织具有“纽带性、向心性、两重性、现实性”的特征,研究姓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料,在其学术研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与历史价值,对于社会繁荣昌盛,对于道德传统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民很需要有一个类如“农民协会”那样的组织,帮助他们形成合力闯市场。家族利用其全球同姓的亲和力,能很快建立面向全球的信息搜集与商品销售网络;家族具有县乡政府所不具备的招商引资功能,他通过“寻根文化”,能把远在海外、他乡的同姓老板和财团吸引到小山村来。
每个姓氏都会有不同的联谊活动,形式和内容都会有差异。如孔氏:举行过“两岸圣裔丹青画展”、“常州地区孔子后裔联谊会”;香港举行孔圣假日春祭大典、辛卯年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孔子后裔家祭仪式。高氏:高氏每次举行宗亲联谊会都会有相应的视频制作,如世界高氏宗亲联谊会系列就有8个视频。此外还举办过中华高姓宗亲总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表彰“十佳”“十孝贤”、十佳宗亲会组织。
5、姓氏宗亲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加快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姓化文化中:
(1)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百年基业--走近中华姓氏名人》制片委员会,挖掘中华传统姓氏文化精髓,透视姓氏文化与宗祠家训对名人的深度影响,关注海内外优秀的中华儿女。
(2)百家姓(北京)会议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会展经济”运作的公司,公司依托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儒商研究院,为各姓氏儒商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对接的平台,传播姓氏文化,解读姓氏来源,制作本姓氏通讯录等,定期举办姓氏联谊活动,深受欢迎。
(3)《百姓通谱网》是湖南百姓通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用陈希董事长研发的“同心圆核心技术”,帮助各姓氏把家谱修到互联网上去的中国家谱第一门户网站。打破了传统修谱只单修一个姓氏家谱的格局,采取各姓氏同时启动,全国整体运作,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网凭着简便的修谱方法、完善的网络技术、先进的管理体系、专业的服务团队、科学的推广理念、创新的营销模式,由专业的服务团队全程指导展开全国互联网修谱工作,立志打造全球最具社会价值和最具商业价值的创新家谱便民网站。
(4)郑州家谱馆本着发扬中华家谱文化,继承祖辈修谱的事业,是一家专门收藏和从事家谱服务的综合型民办企业。专业排版设计和印刷家谱、族谱、宗谱、世系图、谱轴,代写家谱、旧家谱修复、历代家谱的查询和影印、家谱礼品、空白家谱等。是目前国内最为专业的历代存世家谱查询的影印库,家谱馆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木活字本和刊本,可提供4万多种、30多万册家谱、族谱、宗谱。家谱馆收藏的中国家谱共有608个姓氏,涵盖全国30多个省市。
(5)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姓化文化大潮中,2014年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国家级学术刊物《社会建设》杂志期刊出版许可证,开设了《中华姓氏》栏目,以关注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为主导,围绕姓氏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专题报道。著名中国社会学“泰斗”、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一级教授出任总编辑,并计划在国内首创开设“姓氏社会学”学科,首招博士研究生。遗憾地是:郑教授的计划已成遗愿。但有关方面或人士正努力帮其变成现实。
6、姓氏宗亲组织、网络网站情况:目前,中国大陆大多姓氏宗亲组织都未取得合法登记地位而开展活动,相当一部分在香港登记,组织机构、人员在香港登记备案,缴纳年检费。基本不在当地“落地”备案,而使当地政府无从掌握姓氏宗亲组织信息数据。成了不合法的“公开”,公开的“不合法”的尴尬局面。很多学者已经提出了法律环境制约民间社团组织发展的瓶颈。
我国政府现对民间社团、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依据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按规定,成立民间组织先要有业务主部门,方可向民政部门申请,因此从“入口”就限制了姓氏宗亲组织的成立。在执法、监督方面,因为源头的不明和堵塞,导致民政部门对一些姓氏宗亲组织(多数为未经法律程序成立并且开展活动的姓氏宗亲组织)失去监管。而一些姓氏宗亲组织因为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成立条件,因此不向相关部门进行备案而自行开展活动,导致大部分的姓氏宗亲组织脱离法律的监管。
姓氏宗亲团体在互联网开设网站呈现“多、杂、乱”等现象,
由于相关法律缺失,造成国内姓氏宗亲组织合法化受阻,网站也处于无序状态,宗亲网站的管理有待创新。就目前现况,宗亲网站的运行要有“文化部门监管理内容、工商部门发放许可证、公安部门进行网站登记、通信管理局网备案审批、民政部门进行监督”等等。实际上,这些管理部门各管各的,对于宗亲网在互联网的全貌了解不够,重视不够,管理多头,没有一个统一管理部门。因此,在新的互联网形势下,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审核法规流程,不断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三、以德治家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益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姓氏家族,姓氏家族能起到“德治”的作用。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模式都是“国管法治,家管德治”,那就是靠姓氏家族来振兴德治。在旧中国,因为有家族管德治,男人做贼与女人偷汉,不说当事人永世不得翻身,就连“六亲都有蒙羞的耻辱感”。当下贪官污吏、男盗女娼,无以为耻,甚至都笑贫不笑娼了,在“一切向钱看”的大背景下,说明姓氏宗亲家族中的德治建设有明显缺少;若每个家庭、家族,都重视“德育”,每人具有荣辱感,明白该做仕么或不该做什么,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贪官污吏、偷盗抢劫、卖淫嫖娼必然会减少或像建国之初时那样——几乎绝迹!
2016年5月21日于遂平
作者简介

王万江
1956年生,汉族,本科文化,由教师转为电视媒体人,已退休。出版《家训 家之根国之本》一书,参与2016“姓氏春晚”录制,在文史类或姓氏文化领域,填补两项国家空白,创三项第一。被“中国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授予“共和国建设十大杰出功勋”,入选《中华文学人才名录》《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名人录》。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姓氏文化研究之现状
- · 姓氏文化 | 祖与宗
- · 姓氏名人故事:谷雨传说
- · 濮阳王姓源流之一:太原开州王氏其一(明尚
- · 宗爸锦囊 | 对于教育孩子,管和爱能否做
- · 让你受益一生的9件小事!(必读)
- · 厚道:聂荣臻用大德铸就好家风
- · 内蒙古最了不得的两大姓氏家族——云家和包
- · 百善孝为先,关于孝顺的经典语句
- · 巴黎文学暨五洲诗社三月合刊王姓诗人集
最新排行
- · 姓氏文化:滑姓
- · 姓氏文化:米姓
- · 姓氏文化:应姓
- · 姓氏文化:吉姓
- · 满洲八大姓具体指哪八家,同一个姓氏为何又
- · 姓氏名人故事:谷雨传说
- · 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人敢
- · 姓氏难局
- · 姓氏文化研究工具书
- · 姓氏文化|“林”姓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