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王秀杰·乘鹤而翔的姓氏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绵延不绝,源源不断。从公元前3000年第一个姓氏出现至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已高达22000个,其中很多姓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孔子所说“食、色,性也”来分析人性,“食”与“色”是人的两种基本天性,那么,寻根便是人的第三种天性。对姓氏之根的寻找,则是众多炎黄子孙永远也抹不掉的情结。崇拜祖先,迷恋故土,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从对先人文治武功的缅怀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向,努力在家族的文化遗产谱系上增添华彩。
作为王姓之人,我对自己的姓氏就一直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从外在形象上看,王姓的字义符号最有霸气。西汉大儒董仲舒对王字的解释最具权威性:“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王者,同类中最特殊最大者也。”据2021年人民网公布,王姓在中国约有一亿多人,人数之多在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一位。
在数千年的王姓源流史上,不仅出现了众多的帝王将相,而且诞生了许多的俊杰异人。从东汉到唐末,仅琅琊王氏一个家族,就出现了92位宰相,创造了世界人类家族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从西汉到明代,王姓共产生了36位皇后,这些皇后生育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16位皇帝。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半边天空要靠王氏女性撑起。
王姓为何如此显赫?是因为王氏的起源气势不凡。宋代史学家郑焦曰:“王氏,天子之裔也。”溯本求源,王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姬姓之王的后裔。黄帝因长于姬水便以姬为姓,姬姓之王的来源就是黄帝。今天,遍布世界的90%的有家谱的王姓都源于姬姓王氏。涓涓细流,终归大海;百尺巨树,落叶归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便是王姓人的“大海”,也是王氏体系的总根。
2011年春,我有机会去黄陵县轩辕庙(又名黄帝庙)、黄帝陵去祭拜,那是一种叠加的情感,首先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景仰,还要加上一份王氏后裔对祖先的崇拜。
王姓得到如此尊贵之根本,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尊贵的姓氏之一,得益于一个人,即周灵王太子晋。他以超群的智慧高尚的人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敬佩,成为王氏的直承祖先,成为王姓诸望中琅琊、太原两个主要族系的开山祖。
太子晋,乃周灵王之子,名晋,字子乔,本姓姬,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不到20岁而卒。其生平事迹略见于《逸周书》、《国语》、《楚辞》、《风俗通》等史籍。据说他温恭敦敏,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才华横溢,10多岁时才气就名闻邻国。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他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旁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孩童会有那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
太子晋不但在外交方面唇枪舌剑,敢与各国使臣较量,还积极参与国家内政管理,辅佐父王治理国事,但一次据理力争使他遭遇了大不幸。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首都洛邑附近的两大河流洪水暴涨,危及王宫。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欲降旨堵雍。太子晋力陈不可,认为这样有损于农,而主张效法大禹治水,用疏导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灵王更为气恼的是,太子晋竟然把治水问题引申到治国问题上去,“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意思是说,壅堵的办法只能保全一时,最终却会使矛盾激化,危害国家。如此的犯言直谏,触怒了刚愎自用的父皇。结果,太子晋的意见未被采纳,周灵王还是派人赌塞了河道,并将太子晋的太子身份废掉,贬谪到洛阳郊外的缑山,沦为平民百姓。
那么,太子晋是如何成为王氏人的祖先的呢?
汉王符《潜夫论》谓太子晋“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唐刘禹锡作《王质神道碑》曰:“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
太子晋被废贬谪以后,他的儿子宗敬在朝里担任了司徒一职,当时人觉得他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他家为“王家”。此后,历代相传,“王”便演变为他及这一支子孙的姓氏。
找到了王姓的贵族之根,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纵观中国历史,大凡爱民之人,都会得到百姓不同形式的永久纪念。基于爱民护国触怒父皇遭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百姓对王子晋感念万分,何况其便贬后,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因此百姓在他死后,便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把他塑造成为驾鹤飞升之仙人,由是“王乔骑鹤”之传说生焉。对此,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九月九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好吹笙的王子乔,随道士浮丘公入山学道成仙。后鹤在缑氏山头与家人相见。浮丘公传说即是《相鹤经》的作者。后人依此典还为王子晋立祠于缑氏山下和嵩高山上。王子晋又称王子乔,两千年来一直是为民请命和正义的化身。
由此,王之姓氏便被插上了鹤的翅膀,翱翔于姓氏的海洋之上,成为蔚然大观的王姓一脉。在中国,鹤很早便被赋予吉祥寓意,是地位仅次于凤凰的祥禽瑞鸟,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赵钱孙李平民百姓都喜欢它。而令王姓人自豪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姓氏中,唯有我王氏与鹤结缘。
这一传说作为典故可见于最早为屈原引用,说明传说的生成年代久远。在《离骚·远游》里有“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句,表达了屈原对太子晋的景慕。之后,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里,出现了“仙人王子乔,难可等与朝”的诗句,这里首称王子乔为仙人。以后,历代很多大诗人都引用过此典,赞美王子乔卓然不群、悠然自得、神姿仙态的诗词不胜枚举。李白诗句:“我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杜甫诗句:“范主舟扁小,王乔鹤不群。”刘禹锡诗句:“群玉山头住四年,每闻笙鹤看诸仙。”王绩诗句:“驾鹤来无日,乘龙去几年。”陆游诗句:“洛浦凌波矜绝态,缑山骑鹤想前身。”苏轼诗句:“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等等。
就连女皇帝武则天对王子乔都有过祭拜立碑的非凡之举。公元699年,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再幸,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2000多字碑文,并亲为书丹,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同时映衬武周盛世。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武则天的书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被历代书法爱好者视为书法艺术珍品。升仙太子庙及碑位于现河南偃师市府店缑山之巅,庙已不复存在,碑体仅存。
可见,无论百姓,还是帝王,对王子乔的品德作为都是敬佩有加的。有显贵的身家渊源,借助鹤意吉祥,号称“天下第一贵姓”的王姓,历史演变得十分显赫,繁衍生息出无数的望族宗室,又不断吸纳外族外姓改姓并入,终成人数众多的大姓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姓就成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宋代鄢恩《姓解》中称:“王氏凡二十一望,各以分封食随地而立也。”此后,王氏由中原向四周迁徙流动,宋代之后已遍及全国各地,分布极其广泛,至明清时期又流出国门,向东南亚及欧美扩展。
寻根、探祖,在“第三天性”的挥发中,王姓文化被广泛地搜结并弘扬着。如果说王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话,那么,王子乔就是王姓子孙后裔最大的精神支柱呀!即使漂流四方,也要跋涉千里万里地来追寻王氏的祖根,祭拜我们那位骑鹤而翔的先祖。这样,天下王氏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中原上来。
太原是王姓的发源地之一,天下十有八九的王姓是太子晋的后裔,民间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虽然枝传天下,但始终是王姓的一大支派,太原为王氏21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此支王姓的祖先王威,源承于东周太子晋。至今,太原仍保留着许多与王姓有关的古迹。今天,在太原南郊区,王姓仍然是首族,太原王氏的后裔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区内,晋祠后面有晋溪书院,是明朝名宦王琼所建,1993年,太原政府为招商引资,发动东南亚王姓在晋王祠,原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晋祠内,设有王子乔祠,作为纪念场所。此外,区内自古有七月七日庙会,相传也是为纪念太子晋而设。每逢会期,一连数日,附近村民逐日登区内龙山静居观,挨次进贡。遗憾的是,静居观于清末毁于天火,此后,再未恢复,七月七日的“上观”庙会,也随之慢慢绝迹了。
由此繁衍生发的王氏子孙,凭借着血统遗传上的优势,历朝历代都有出类拔萃者。他们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正像《王姓宝典》辑录的一幅楹联所概括得那样:“辅国有先声,宋相元藩明督抚;传家无别业,唐诗晋字汉文章。”宋相为宋宰相王安石,元藩为元总天下兵马的王保保,明督抚为明哲学家、文学家王廷相;唐诗指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等,晋字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汉文章指东汉哲学家王充、王琼。以上皆为太原王姓之杰出代表。上联言王姓历代都有治国安邦之才,下联暗喻王姓历代都有声名显赫的文化精英。激励人们诗礼传家,注重文化教育。
还有一人名王琼,他的影响和地位可能无法与上述名人相比,但是,他在王姓寻根文化中却极为重要。如果没有他留下的遗产,我们散布天下的王姓人岂不仍在茫然四望难得根底吗?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区南)晋溪镇人,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其以敏练著称,26岁中进士,初任都水郎中,主管水利,著有《漕河图志》八卷,后历任兵部、吏部尚书。其明习国计民生,为官公道正派,后因遭谗言被贬谪绥德。难道姓氏族系的智慧传承,秉性传承,命运也传承吗?后因病回乡,儿子王朝为其建“晋溪园”颐养天年。在70岁时又应朝廷之召,奔赴西北安边定疆,74岁病疫于任所。后人以“晋溪园”办“晋溪书院”,在明清两朝培养了众多学子。
王琼死后,葬于故乡王家坟。继诏建专祠于晋溪园之西,即今仍存的王公祠。此祠有殿房三间,王琼像塑于正中,前有六塑像侍立左右。檐额曰“山高水长”,印有“太原王氏”章。据王琼墓前《王恭襄公神道碑》碑铭记载,他是汉代太原王霸后裔,另据其祖茔碑铭记载,太原王氏皆以太子晋为远祖。可见,太原王氏是世世代代居住当地的居民,并非明清时才从外地迁来。
太原王氏在海外王氏中亦为大派,琅琊王氏因与太原王氏同奉周灵王太子晋为始祖,所以在海外统称“太原王氏”。 海外王氏为谋生存,在居住国辛勤劳动,以获得财富,同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寻根、弘扬王姓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个世纪90年代,太原政府成立“海外太原王氏后援会”,发动东南亚王氏宗亲在山西太原晋王唐叔虞的晋祠里捐资修建王子乔祠和王琼“晋溪书院”。从此,山西政府和东南亚王氏社团开始轮流开展世界王氏恳亲大会。
2004年,顶着炎炎夏日,我有机会拜谒太原王氏祖祠。在古旧而拥挤的晋祠园里一个比较显著的位置,我被指点着找到张挂着“晋溪书院”牌匾的一个三进院落。前两个院落两旁的侧房挂着历代王氏名人的画像,及捐款建祠堂者的照片及事迹。进入第三个院落,迎面可见巍峨正房之门楣上悬挂着“王子乔祠”的匾额。我停下了脚步,心情凝重起来。买了3柱高香,进门便跪拜在我们王氏的共同祖先子乔公的雕像下。他的雕像被塑造得仙风道骨,神采飞扬。在他的身后是环着三面墙的大型壁画。那壁画,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开始画起,然后是周朝、也是姬姓的始祖后稷,接着是周朝的奠定者姬昌周文王,再后是周灵王姬泄心,最后是太子晋的驾鹤成仙。这是沿着王姓演变源流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故事的主线,梳理出的一部王氏发祥的源流史。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拥用同一相承血脉的王姓人创造的业绩都赫赫有名,誉满天下。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是王氏家族耗时半个世纪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村落。王家大院装饰典雅,兼容南北情调,内涵丰富,实用而美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这里曾接待过西逃避难的慈禧,现今仍可见慈禧住过的雕花大床。《王氏族谱》记载:灵石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如今,海内外的王氏宗亲都把王家大院当做王氏家族的一条重要根脉,每年前来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2010年秋天,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瞻仰了王家大院。大院总体部分占地15万平方米,由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红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王家大院就是一部宣传王姓文化的活教材。在王家大院琳琅满目的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刻中,在言简意精的匾额、楹联里,到处可见王家大院对王姓历史文化的阐释。而这里大力彰显的王姓文化的核心,即是对鹤文化的集中推崇和宣扬。
王家大院的木雕石雕砖雕很多取自鹤题材。在高家崖与红门堡两组建筑群的交汇处,堡门两旁的石板上刻有两米高的“竹鹤图”,地面是一米多直径的双鹤飞翔纹铜板雕刻。王家大院几幅所处显赫位置、数米高大、极为精美的砖石雕塑都是以鹤为主角的,真可谓鹤题材砖石雕塑的全国之最!东宅过道有一个数米高的大型石雕影壁,寿石上刻有双鹿双鹤双松,构图浑然一体,充满吉祥寓意。西宅主门的檐墙上,有两面2米多高巨幅砖雕左右相对,东向由仙鹤、梧桐、青松、寿石、水仙以及象征海浪水波纹组成,故有一品当朝、松鹤延年、群仙祝寿等寓意,还与左向的瑞鹿暗指“六合同春”。鹤羽的片片翎毛,鹿身的瓣瓣梅花,被精雕细刻,堪为极致。
当然,这里对鹤的推崇,有传统的吉祥文化的因素,更充盈着王氏子孙对骑鹤先祖的爱戴之情。
王家大院拥有的是一个文化内涵深厚、品位高超的封建士大夫的文化层次。走进大院,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处处值得驻足。王家大院的一幅楹联令我难忘,“姓氏贯天地三千载,家声传道德六百年。”上联喻王字暗示王字原义。三千载,指王子乔出生至今,或太原王氏有史以来的近三千年间。下联指王氏家族历久以来世代相传的合于伦理的行为。六百年指静升王氏从元代皇庆年间至今的发展历程。此王氏家族很好地延续了骑鹤先祖的根源血脉,大院至今保存着王氏族谱216种,1300余册。随处浏览一些匾额和楹联,便可玩味出王家大院主人们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高风亮节的追求。如“无曲鹤比节,有实凤来仪”楹联,在这里鹤与凤并提,可见鹤的地位之高。说行规矩步俨然君子的鹤,可以与低头虚心的竹比节操,比节气。如“竹静居鹤” 匾额,主人以鹤自喻,与竹为伴,清静幽雅,含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品味。王家大院所呈现的水准,反映出天下王姓的智慧,体现了华夏民居古老而深邃的文化范式,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走到依山而建的三层楼的高处,我惊喜地看到了大院所设之王氏祠堂,供奉的是王子乔的彩色塑像,顶棚是团鹤图案装饰,两侧内墙为木刻松竹鹤纹图,前置镌刻楹联两幅。一幅是:“德高言乃立,义在利斯长”,上联意为只有道德高尚,其言论才会成立,令人信服;下联意为唯公道正派,或有义行义举者,才会有更长远的利益。另一幅是:“贬嫡无妨称宗祖,直谏有道便列仙。”上联言其遭贬和被尊为宗祖的事实,下联结合神话传说表达了平民心愿,即如此以民为本,直谏有道者,纵不被人世所容,最终也会升天成仙的。两幅楹联对祠主王子乔的业绩品行的给予了简要介绍,从中有力地阐明了为民做主的人,终会得到人民的敬仰。
在这样一个鹤意充盈的大院里寻根,我的心灵一次次被感动。在以王姓为骄傲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到了一个王姓人怎样做才能不愧对祖先。
晚霞灿烂如花,我依依不舍地从王家大院走出。驱车去孔庙,却意外地发现了在村委会旁的王氏祠堂。一打听,原来这个静升村有西王氏、东王氏、中王氏等几大王姓家族,以西王氏实力最强,王家大院即是西王氏子孙的杰作。原先仅西王氏就有总祠、若干个支祠等,现保存完整的只有这一个于清代敕造的孝义祠。上世纪90年代修复开放,顺理成章地被作为西王氏总祠来对待,年节之时安排祭祀活动,平时免费接待游客。我知道,我能够走出王家大院,却永远走不出王姓人营造的家园。
孝义祠门前竖立着由10只石狮子守护的高高的牌坊,为单进二层式四合院落布局。进到院里,我遍览了楼上楼下的房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祠堂南向正门的那幅楹联:“绵子姓继继绳绳蔓延邈矣周京兆,溯宗支之源源本本儒雅依然晋永和。”其意为:子孙后辈继前承后蔓延久远,但无忘思念祖先及其恩德;同宗族之支派繁多,追本溯源,儒雅有礼,家族内永远和谐顺利。这是乾隆壬辰年建祠之初,西王氏火派一支十七世孙道字辈三人亨献的。它阐述的意义代表了全天下世世代代王姓人的心愿。我用它来为本文作结。
愿乘鹤而翔的王姓飞翔得更久远!
作者:辽宁省沈阳市 王秀杰 手机:13904055199 (作于2011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山东胶州王湘然台湾二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本网采编部于昨日从邮箱阅悉,山东胶州王湘 [详细内容]
- · 山东胶州王湘然台湾二爷找到了·请联系
- · 丑姓起源
- · 蟲(虫)姓起源
- · 爱姓:为历史上回纥族姓氏所改
- · 《壬寅清明祭文》——恭祭王氏先祖王翦
- · 山村谷口 王方
- · 【老字牌的故事】
- · 做个聪明的新老人(建议收藏)
- · 清明养生 | 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
- · 遇事最好的处理方式:言迟则贵、面缓则圆、
最新排行
- · 姓氏文化:滑姓
- · 姓氏文化:米姓
- · 姓氏文化:应姓
- · 姓氏文化:吉姓
- · 满洲八大姓具体指哪八家,同一个姓氏为何又
- · 沈阳王秀杰·乘鹤而翔的姓氏
- · 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人敢
- · 姓氏难局
- · 姓氏文化研究工具书
- · 姓氏文化|“林”姓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