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纯鸿丨道教学者俞琰与弟子王都中三十年交情考
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王积翁家族迁居元世祖赏赐的平江蜀山住宅(今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玉屏山附近)【见王纯鸿丨忽必烈赏赐王都中苏州田宅今址之再三考证【王都中传006苏州纪事(2)~世祖赐宅今之何处,家族绵延定居蜀山】】,另有赏田八千亩和衣食住行补贴,虽初至平江(今苏州),俨然已成当地望族。家族捐助钱财、学田以设立书塾(又称书院),还聘请到当地著名的道教学者俞琰前来担任王都中的老师。

俞琰(1258年-1327年),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南园俞氏、石涧道人。俞琰年轻时热心于科举,儒学造诣颇深。王都中赞曰:“先生天姿高迈,博识强记,于书无不读,工词赋。”南宋灭亡后,俞琰隐居不仕,专心于易学研究,“日以图书自娱”,维持生计则靠开门授徒所得微薄薪资。
这种状况在入聘王氏书塾后得到改善,俞琰有了稳定收入,更专心于治学,后期又得到王都中鼎力支持,出版了诸多易学专著,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图纂要》《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阴符经注》《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炉火监戒录》《幽明辨惑》,另有《书斋夜話》四卷、《席上腐谈》四卷,詩文《石磵拙稿》若干卷,后人辑有《林屋山人漫稿》等,可谓著作等身,皆覃精研思,积数十年而始成。

俞琰是什么时候入的王氏书塾呢?王都中在《石涧先生周易集说序》中说:“都中至元乙丑尝从先生指授。未几,奔走宦途,弗能卒业。”元代第一任皇帝忽必烈和最后一任的元顺帝都曾采用过“至元”年号,其中并无“乙丑年”,应是“己丑年”误写。至元己丑年(1289年),王都中虚岁十一,正当求学年纪。直到元贞元年(1295年)王都中入仕,到苏州城内任职,俞琰至少亲自教导了王都中六年时间。“元贞乙未(1295年),(俞琰)自吴江回,复入王本斋书院”,也就是俞琰曾短暂离开,后又入聘于王家。约大德八年(1304年),王都中任荆湖北路宣慰副使时,俞琰还作诗送行。

至大二年(1309年),王都中前往饶州(今鄱阳县)担任“泉货大监”一职,邀俞琰同行,到至大四年(1311年) 俞琰离开,两人又相处约两年。王都中开心地说:“兹守鄱阳泉监,与先生偕行,公余听讲,又得闻所未闻。”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 ,俞琰作《送本斋廉访之雷州》和《借韩昌黎韵饯王本斋》送别王都中,诗中写道“嗟我结交今老矣,见君言去倍凄然。东君尺牍频频看,有分清修作散仙。”,称王都中为“东君”,正说明俞琰在王氏府中为客,与俞琰的塾师身份相符。俞琰乔迁新居,王都中还为其题字。(见明朱存理《夜航文稿》:有屋三楹,中揭以王清献公所书“石涧书隐”旧刻。一说为赵孟頫。)
从至元己丑年(1289年)至泰定丁卯年(1327年),算起来,王都中与俞琰保持先师后友的关系,前后长达三十多年。

俞琰学术水平很高,王都中上司平江路总管孟淳曾亲临蜀山王家,恰逢俞琰讲课:“元贞丙申(1296年)秋,会玉吾叟(俞琰)于王氏书塾。讲坤之六二,谓六二既中且正,是以其德直方,惟从《乾》阳之大,不习《坤》阴之小,故无不利。又指示《彖传》刚柔上下,言来不言往之微意,则皆以两卦相并而取义。”孟淳听完顿觉耳目一新,评说“兹盖秦汉至于唐宋,诸儒所未发者也。”欣然邀请俞琰与王都中前往杭州共游西湖,参加诗会的还有著名诗人方回等共十人。

俞琰治学刻苦严谨,曾自称:“予生平有读易癖,三十年间,虽隆寒大暑,不辍。每读一字一句,而有疑焉,则终日终夜沉思,必欲释其疑乃已。洎得其说,则欣然如获拱璧。”俞琰在鄱阳王都中官邸完成《周易集说》第三稿后,回到苏州,“憩海滨僧舍,地僻人静,一夏风凉,闲坐无所用心,因取旧稿系辞传读之。不三月,并说卦序卦杂卦,改窜皆毕,遂了此欠。”,后来又数易其稿,王都中好友杨载、黄溍曾为其作序。俞琰废寝忘食、精益求精研学可见一斑。

俞琰的亲友并不理解,笑说:“学虽勤,而不见用于时,何乃不知时变,而自苦若是耶?”意思是时代已经变了,何必自找苦吃研究这些不实用的学问呢?俞琰不以为意,淡然答道:“理义自悦,犹刍豢之悦口,盖自得其乐,罔知所谓苦也。”意思是,读书有收获,就如同美食入口,自得其乐,不觉艰辛。【笔者注:做学问的确是苦乐自知,换不来柴米油盐功名利禄,却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收获。】俞琰言传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王都中,当之无愧为其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俞琰弟子众多。根据《七十二峰足征集》记载:“俞琰,字玉吾,家洞庭之西山。宝祐间,阮菊存、马性斋、王都中皆白首北面,称为石磵先生。”阮菊存,即祖籍宁德漳湾的阮登炳(1219-1300),字显之,号石坡、菊存居士,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状元。
不过,阮登炳是俞琰弟子存疑。俞琰生卒在王都中《故处士俞先生行状》有明确记载:“先生以宝佑戊午(1258 年)四月十四日生,以泰定丁卯(1327年)二月二十一日逝,春秋七十。”且跟俞琰《书斋夜话》中自述相吻合: “予幼习科举之学,十六岁而三场粗通,辄应咸淳癸酉( 1273年 )乡贡进士。”对比生卒,阮登炳年长俞琰将近四十岁;论科考,阮登炳是状元,俞琰仅乡贡进士(刚获得进京赶考进士的资格);学识上,状元阮登炳至少儒学方面更强一些。因此笔者推测,王都中任职平江路治中时年未及冠,文状元阮登炳、武状元蔡起辛等名宿与其平辈交往(或有俞琰的引荐),见其师俞琰亦执弟子礼,故传“白首北面”之说。

受俞琰影响,王都中于道教文化研究颇深,诗作中常蕴含道教精神或典故,如“灵函锁仙蜕,神物护蓬莱”“上有控鹤仙人来”“仙人舅氏空遗宅”“香雾丹霞绕琼室”“苏仙孝感动乡闾,橘井千年事若符”等句,其深厚的道教文化涵养,让叱咤元代朝廷的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鄱阳人)刮目相看,追本溯源,不离俞琰悉心教导之劳。

王都中跟道教直接关联的诗词作品有两首,均不在《元诗选》收录中。一首见于俞琰《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一书“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步云归”注解下,王都中时任平江路治中,年仅十七。俞琰言“吾党其勉诸”,即这是弟子对师傅的鼓励之辞:
大药无过精气神,
要枢总在沁园春。
先生深会纯阳意,
尽把伭机说与人。
元真乙未四月望日,三山王都中炷熏再拜谨题。
还有一首是《与麻姑夜坐丹室》,从诗题看契合,但内容貌似为送人之诗,与诗题关联不大。本诗是笔者从当代杨镛先生编的《全元诗》中录得,原出处不详。
几度寸心同,江城目送鸿。
青灯挑夜雨,白酒醉秋风。
人语从容处,诗成谈笑中。
踅来还又别,相忆乱山东。

俞琰在古琴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曾为《诗经》、《离骚》、《归去来辞》等诗文配谱弹唱,开明代有词琴谱之滥觞。王都中师从俞琰,浸染多年,也常常“且斟醽(líng)醁醉鹦鹉,应用娉婷唱鹧鸪”、“渔歌何处起,倦客倚栏听。”
俞琰十分博学,各方面都有涉猎,他的《席上腐谈》是一本道家博物志怪笔记,记录了跟丹道有关实验及各种奇闻,颇有价值。王都中在其教导下,也是见识广博,世人称为“通才”。
除了俞琰,王都中少年时代还得到了苏州另一位大儒陈深的教导,两家世交长达百年之久。下篇再续:《名儒陈深客居王家,寓意笔札交谊百年~王都中传008苏州纪事(04)》。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25岁造航母,这个中国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作为护国巡海的盾 [详细内容]
- · 25岁造航母,这个中国天才为何这么牛?
- · 清明节扫墓十五个基本常识
- · 姓氏说:“上古八大姓”,堪称百家姓始祖,
- · 王纯鸿丨道教学者俞琰与弟子王都中三十年交
- · 清明节的意义和什么是九族、五服、六亲与祖
- · 家谱造假的辨别方法
- · 厚重濮阳:濮阳籍革命家王鹤峰探索推进了毛
- · 王姓掌故:电视片《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 · 濮阳王姓风采录·王存华:践行新时代文明步
- · 开州乜固太原王氏及家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