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家谱造假的辨别方法

2022-04-03 22:04:07来源:天下谭氏一家亲

打印 字号: T|T
       家谱作为家族文献,记录并保存一个家族的悠久历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凝聚力等意义,以促进家族团结和提高家族社会地位。正是在这种全面追求美誉的情况下,由此衍生出夸大甚至编造本家族历史等问题,大多数家谱都存在不同程度上冒认祖先,伪冒名族,假托攀附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家谱的史料价值,也混乱了家族的真正来源和脉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姓氏溯源上攀龙附凤,随意造假 
 
姓氏起始的多源性是普遍的事实。写家谱对祖源、祖系普遍存在造假信假的问题。有的以上古和汉唐时期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为本族的始祖或者远祖,乱认他人为祖先。比如,林姓上溯至比干,李姓为李耳、李世民,洪姓为共工等等。更有甚者,有些家族将一些神话人物,如“杨司公”之类列入始祖,有的把炎黄二帝列为始祖。且不说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即是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依据,岂不知这只是人文始祖,是一种文化认同,而决非血缘始祖。有的家谱前置所谓的始祖画像,多为近代人绘画而成,非古代有之传承,这真是愚之可奈,迂腐之极,可叹可笑之举!盲目跟随附会、造假、信假,是一种对祖源、祖系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当以戒之!
 
祖源不明的家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的情况下,匆促创编的家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例如,有的不知祖源在哪,或乱指乱认,一谱多祖;有的含糊其辞,找不到始祖具体的祖居地、名字、世系,使后人根本无法寻根问祖,这样指认的始祖,不是明显地忽悠后代子孙吗?还有的家谱,把祖源、祖系搅得迷雾重重,一会儿指认这个,一会儿又指认那个,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宗亲。
 
 
第二,为提高家族地位,乱标地望
 
这种流俗,似乎比乱认祖先来得更随意,例如王必琅琊、太原、三槐,李必陇西,张必清河,刘必彭城,周必汝南等,已经成为通例。
 
第三,世系虽然长远,却不可靠
 
在明清以来的家谱中,通常将家族远祖或始祖上溯到远古时期,历代世系也十分清晰,数十代、百代,代代不乱。实际上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有很多存疑之处。在中国古代,一个家族很少有连续不间断的家族记录,在修谱时,资料大多来源回忆、附会或者抄录史书、志书及其他资料,其中有些资料本身存疑或有待考证的就多,强行把两端资料衔接到自己家谱世系上,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所以,只见挂线图(表),而无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
 
“年代、朝代、血缘世序”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系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抓住“30 年为一世”(《说文解字》)这个世系年率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 50 年以上或不到 20 年者,必有蹊跷,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第四,从谱序上看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主要是:
 
1、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合规范,也不符合基本要求,直接存疑不可信;
 
2、从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籍贯等是否符合事实?
 
3、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若为后者,则应存疑;
 
4、谱序与谱系(主要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清楚,检查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应可疑。
 
第五,从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年代间距看真伪 
 
始迁祖刚迁徙到某地定居初期,通常都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修家谱。所以,对那些距始迁祖两三代内修的家谱,其可信度存疑。一些迁入异地的家族在得到发展后,修家谱时往往在始迁祖身上大做文章。例如五代时河南光州固始县王审知带兵入福建,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后代及跟随的亲兵将士也跟着显赫一时。不是这个时期迁入的其它族姓纷纷更改家族历史,或者把入闽时代改为唐朝末代,或者把中原籍贯改为光州固始,一时之间更改家族历史风气泛滥。
 
第六,从隐恶扬善上看真伪 
 
几乎所有的家谱凡例中都规定不能入谱的标准,大多把“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不规之人列入其中。但是,所有家谱中只有好人、正人君子,而不见任何坏人,例如历史有名的坏人李林甫、秦桧之类,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代的人,他们的家族生怕玷污名声而避之不及。
 
第七,为了炫耀门楣,借助本姓或外姓中有地位人士来增光 
 
很多家谱中的序、跋借用名人所做的居多。有些非常普通的家谱,借用别人家谱中乡梓名人的序、跋作为自己家谱的序、跋。例如,在福建家谱中,由于有蔡襄、杨时、朱熹等名人,很多普通家谱就借用了他们的序、跋。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