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新修家谱中先世考争论背后的几点思考

2022-03-24 10:56:19来源:高氏研究

打印 字号: T|T
作者四明小草

 
文章中说的虽是高姓,对王姓也有借鉴意义,好文共赏。
 
       关于唐南平王高崇文先世考,不同资料存在很大的差异,引发高氏宗亲持续几年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原《皈仙谱》和《唐南平忠武王高君崇文墓碣铭》(以下简称《墓碣铭》)为主要依据的“崇文公父高郢”说;以《高行晖墓志》《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以下简称《神道碑》)为依据的“崇文公父高行晖”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近代许多学者比较认同“崇文公父高行晖”说。因为《高行晖墓志》《神道碑》《高囧墓志》三志都能相互印证世系;《高承简德政碑》《旧唐书•高骈传》也能很好地佐证这一观点;“崇文公父高郢说”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志及其它墓志不符处甚多(来自高路加《高姓全史》,高广伟《历代高姓墓志汇考》)。这些都是近代高氏文化研究工作者们的一大研究成果,《中华高姓大通谱》(后简称《大通谱》)的出版将高氏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潮,引发各地高氏宗亲重修宗谱的热潮,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后遗症”。对《大通谱》的评价,赞美与批评实属正常。几年过去后,留下一地鸡毛。为什么大家公认的高姓四大历史名谱重修宗谱时,都没有挂在《大通谱•分谱》编制行列?是他们守旧、不能接受新生事物、新观点?还是《大通谱》根本就是不科学的,对各地重修高氏宗谱根本没有参考的价值?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应该才是高氏宗亲和高氏文化研究工作者们值得反思的课题。对此,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笔者认为:造成《大通谱》各分谱、支谱很难推广的原因,“原罪”不在于《大通谱》编修的自身,在于对《大通谱》如何定位认知,在于新的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如何深入高氏宗亲的人心。《大通谱》出版后,受到广大高氏宗亲重视,大家发现《大通谱》所述的世系与自己几百前留下的老谱记载有许多差异。如何对待这个差异?我想每一支高氏宗亲重修宗谱时,都是不可能简单地以《大通谱》世系为准则否定自己的老谱吧?可惜某些人自号“高姓修谱专家”,打着编修“高姓大通谱•分谱•支谱”旗号,“争名逐利”,甚至剽窃抄袭修谱文章为自己脸上帖金,沾污了纯洁的学术研究氛围,从而颠覆了大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通谱》。《大通谱》世系中有许多观点还需改进完善,这是学术问题,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广大热心“天下高姓一家人”的高氏宗亲寒了心,走上分崩离析的道路。实在痛心。
       二、致贤老先生信奉皈仙老谱,是“崇文父高郢说”的代表人物。读致贤老先生文章,可以总结出他的主要观点是:历史上有许多名崇文的高姓祖先,某支系中的崇文不一定是另一个支系的崇文;唐代南平郡王高崇文在历史上应该只有一个人,但后人修谱时将同名的崇文公进行张冠李戴的现象应该是存在的,但不能以此为由否定各支系老谱的正确性,至少目前证据还不是十分充分;某高姓修谱专家以“新修皈仙谱”没有按照“崇文公父高行晖”来修谱为由,另起炉灶“牵头”再修《大通谱•崇文公后裔分谱》,将引发崇文公后裔大分裂。我认为致贤老先生的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的。
       三、皈仙谱是御制老谱,其记载理应得到全高氏宗亲的尊重。如何对待老谱是现代修谱人面临的最大课题。有人说“族谱”不及“正史”可信,所以要弃“谱”信“史”,此说法是不可取的。我赞同“正史、方志、族谱在史书研究中是相互补充关系,在广义上讲其可信度递减”[1]的观点,这是基本常识,但常识不一定能代表所有个例。正史、方志、族谱应该是互补关系,不存在“正史优先”一说。史书是后人书写的,只要是人写的,都是有出入、谬误的。比如:佛教界关于佛祖的生卒,佛祖世寿八十,全世界各宗派对此说没有任何异议。但关于“佛诞日”的说法,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经典著作中的记载都不一致。汉传大乘佛教认为“佛诞于周昭王甲寅(前1027)农历四月八日。但世界佛教友谊会于1950年,在锡兰科伦坡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佛诞于公元前623年的5月月圆日,公元前543年5月月圆日夜半入灭”。现代佛历都是按后者说法,计算方法按“公历年+543=佛历年”来设定的,但你总不能以此说为由,肯定中国大乘佛教记载都是错误的吧?!
       四、重修宗谱时,新搜集的资料和老谱有出入,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按照老谱的内容,如实记录在新谱上,并且注明出处。不能象某些“修谱专家”那样,自作主张,修改家族起源和历史。但老谱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新修谱时考证到不同于老谱的内容和资料,我们要在新谱上添加上考证的内容,作为旁注,这是代表现在的观点。新修《皈仙谱》已经将《大通谱》崇文公先世内容写进去了,此做法值得其它地方修谱时效仿,附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有争疑的学术问题,大家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目前,高氏文化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该下“定论”的时间,也应该是随时间俱进的。为什么某“专家”提出的观点就应该作为全世界高姓历史研究的“定论”?不按照他的观点做就是“大逆不道”?还撰文称“皈仙后裔乱认祖宗”,通篇文章内容充满讽刺嘲笑,乱舞大捧,乱扣帽子,此风不可长。长此以往,哪个家族宗谱还会挂大通谱名下的分谱、支谱?
       五、对于《大通谱》,笔者认为:应该从“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观点去认知。现在人修谱,应该持“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方法[2],去寻树问祖。重修宗谱时,对于几千年前的远祖,无资料或各种资料有出入不能佐证其真实性的,应作为家族源流文化看待;对于近代族源信息,有据可查的,谓之血缘认祖。笔者认为:“得姓始祖高傒”“《大通谱》世系”都应属“文化认祖”的范畴,高傒公是天下一千七百多万高姓宗亲共同的高姓“文化始祖”,因此《大通谱》中的世系,“文化认祖”层面比“血缘认祖”更可信。现代修谱不要过于追求“弄清血缘”,你将自己前十代、二十代、三十代的血缘弄清楚了,就是一件伟大的功绩。现在人修谱更要尊重历史,对不确定的历史可以在谱中记载不同的说法,留给后人去研究,而不是盲目照搬《大通谱》,信任某会某专家的“定论”,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就会象致贤老先生《“怪圈”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中说的那样,高氏研究将形成“怪圈”,这种“怪圈”不打破,将严重影响高氏文化研究成果的推广。若任此教条主义泛滥,新修的谱又将成为新时期“职业修谱人”修的谱,误人误已更误子孙后代。
       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是一千七百多万高姓宗亲共同研究的课题,任重而道远,若其研究成了某些人的一言堂,他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锦秋高氏文谱,每个高氏宗亲都要做个既懂谱又知姓的人。
备注:
[1]向北堂主博客《论族谱与正史、方志的关系》一文。
[2]大谱师V:邱家儒《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修谱方法》
2022年3月23日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