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榕城故事】王审知与唐末五代“闽茶业”

2022-01-07 19:45:20来源:微信公众号“今日福安”

打印 字号: T|T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这一起源于中国的古老饮料,从发现、利用,相传至今,至少已有数千年历史。福建是茶的故乡,“早在唐代,闽东闽北已开辟了许多茶园” (《福建乡土志》记载)。唐茶圣陆羽《茶经》说:“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植茶历史有据可查的东晋南安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至今已1600多年。近年来,随着古代闽茗茶论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开闽王”王审知兴茶的故事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王审知
引进中原先进技术推动茶产业发展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祥卿,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家世务农,父王恁,早殁。长兄王潮,为县吏;次兄审邦。审知行三,状貌魁伟,后来在军中常乘白马,故号“白马三郎”。唐末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兄弟三人投奔王绪起义军,随之入闽。由于王绪滥杀将士,引起了兵变,将士们推举王审知兄王潮为帅。后来,王审知接受唐朝廷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他治理福建的29年间,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方针,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被尊称为“开闽圣王”。
闽王祠
  在唐代,中国植茶业90%集中于今天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人张途记载:产茶地“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虽然唐始“(茶)福州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岗山尤盛。”(《八闽通志》记载)但当时福建茶叶的生产水平却不如中原地区发达。由于中原受陆羽《茶经》影响很大,特别在河南的光州、寿州地区,茶叶的种植、育苗、加工和使用等都具有较高水平。史载,茶叶生产水平“淮南以光州上”,说明了当时光州的茶文化水平很高。迨至唐末五代,随着光寿移民进入福建即三王开闽,便把中原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茶文化知识带入福建,促进闽茶种植和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完善。
  “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这是唐末诗人韩偓在闽莲花岩寺归隐期间留下的诗句。自从福建建安地区从南北朝时引种茶树以来,茶叶的品质就一直非常出众。这里地处武夷山南麓,多丘陵山地,气候温润,适合茶树生长,所产之茶统称“建茶”。然而,在唐朝后期以前,“建茶”并不出名。主要原因是位置偏,不在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内,还属于比较蛮荒地带。从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开始,这里的茶叶开始被重视,得到极大发展。王审知第十三儿子王延政主政建州时期(931-945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种茶,建州北苑茶园(933年命名)就是在他手上发展起来的,很大程度地改变了福建茶叶的历史。当时,掌管“建茶”的张廷晖为光寿移民,由于精通淮南茶叶生产技术,“建茶”质量高,被列为贡品。公元933年因为“张廷晖献茶园”的事件,从此历史上多了一处名叫“北苑”的茶园。至此,闽茶成为历代皇室贡茶、外事礼茶。著名的“北苑茶园”,也就被称为贡品产地。今建瓯北苑设立御茶园,就是从王审知时期开始发展的。
  “潇潇风雨建阳溪,溪畔维舟访亚齐;一轴新诗剑潭北,十年旧识华山西。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应笑乘轺青琐客,此时无暇听猿啼。”这首诗是王审知和丞相翁承赞一起到建阳童游锦江畔(今童游街道游溪)的护国寺,与亚齐禅师一起品茗论法时的即兴之作。闽王在诗里赞美护国寺的茶叶,并称极誉僧众“劳筋骨以自治”,功德无量。在王审知的鼓励下,亚齐禅师亲率众僧在锦江两岸开辟了许多茶园,建阳的茶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众所周知,福建寺院大多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且雨量充沛、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王审知在位期间,曾多次拜名僧为国师,鼓励僧侣自行种茶、采茶、制茶,这就使得茶禅逐步由一种生活方式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生产方式。
  文献表明,福州在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唐·李肇《唐国史补》记“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福州有方山之露芽。”昔时有"方山疑似今之鼓山"之争论,吸引无数茶史家涉及史实、历史地理等颇多考证。福州鼓山主要生产半岩茶,其茶园位于鼓山主峰的半山腰,依岩壁而建,茶树种植面积当时还扩大到凤池、茶洋山、鼓岭等地,参与种茶的人员有农民、僧人和跟随王审知入闽的移民。现在鼓山仍残存着诸多茶文化遗迹,如诗词艺文、古道上茶亭遗址、记茶事石碑、旧茶园遗迹、水晶山茶园,还有以茶命名的茶洋山景点、龙头泉,以及鼓山涌泉寺沿袭至今的普茶习俗等。这些遗迹留下王审知与鼓山茶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闽茶文化。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力推福建茶产业发展,除福州的鼓山、建州(今建瓯)的北苑、安溪的西坪、长坑等地外,福建的南剑州、漳州、汀州和泉州等,茶叶生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王审知还鼓励农民开办制茶厂,就是把生茶叶加工为成品茶叶,供社会需要,当时各地办很多茶厂,如闽北山区茶厂林立。据记载,官焙有38处,民焙1336处(出自宋子安的《东溪茶录》)。史称:“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开辟甘棠港闽茶对外贸易从此始发
  史籍记载,唐亡后梁立,公元909年梁太祖朱全忠晋封王审知为闽王,加拜中书令和福州大都督长史。任职期间,王审知提出“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表示愿向后梁王朝称臣纳贡。后梁亡,后唐庄宗李存勗即位。王审知仍然遣使奉贡。后唐朝廷也“制加功臣,进爵邑”。当时,福州鼓山的半岩茶和建州的北苑茶都被列为贡品。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福州的贡品是茶叶和橄榄,其中茶叶还得到皇室的赞赏。王审知每年都向朝廷纳贡,使闽国得到中央的承认和保护,人民生活得到安宁。
  由于杨行密据有江淮,王审知所派朝贡使节都泛海到登(今山东蓬莱)、莱(今掖县)上岸到汴梁(今河南开封),经常遭遇海难。《新五代史》曰:海上黄崎,波涛为阻。“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州)、莱(州)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之)三四……”当时福建地处我国东南,境内多山,西,南、北都有崇山峻岭与外界隔绝,陆路交通十分困难。唯有东南滨海,亘长的海岸线上有无数的天然良港,具有发展海上交通的优越条件。因此,人称 “闽国的太阳”王审知把目光盯在了开浚“海上黄崎”上。考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两方面:其一,三沙湾对活跃福州北方海运及扩大与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的海上贸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二,开辟甘棠港可以进一步沟通南北海上联系以适应政治附梁,扩大福建对外经济交流区域。当时,北方的广阔市场,正是闽国发展海外贸易的依托。福州北上航船是否方便,直接影响闽国与五代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福州以北航线是否畅通,对闽国政权来说至关重要。
  于是,王审知下令开凿远距福州有三百多里之遥的黄崎北海道,以改善王氏政权统治中心对外交通的条件。《闽国史事编年》“王审知篇”中记载:“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是岁,王审知命凿黄崎镇海口甘棠港,以刘山甫董其事。”《三山志》注称:“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琅琊王审知具太牢于神,将刊之。……昭宗诏奖之,赐号甘棠。神曰灵显侯。”历六年时间开凿而成,“黄崎之劳,神改惊涛,辟港通航”,闽茶对外贸易从此始发。甘棠港自唐末辟港后,福州海舶北达辽东半岛、朝鲜、日本,南到南海群岛、印度、占城、三佛齐、阿拉伯等地,以福建的茶、果、瓷等特产,换取海外的象牙、犀角、香料、珍珠等。五代时期,福建制茶、饮茶方法先后传人日本。目前,日本还保持中国蒸青“碾茶”的生产特点。生产高级“抹茶”的原料和玉露茶(高级绿茶)相同。方法是将茶叶(鲜叶)蒸热后,稍加揉捻,直接烘干再用机械碾成粉末,拣去素梗,制成“抹茶”。因此,保持了茶叶本来的真香、真味、真色,清香味醇,翠绿艳丽。
  唐朝政府曾在长溪黄崎镇设立榷务,表明当时这里已经有了较繁荣的工商业。尤其是王审知开凿黄崎海道,来往于此的舶船如织,“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明成祖谕辑《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宋帅福建赵汝愚上皇帝《论福州便民疏》:“臣照得本州(福州)管下场务税额重处,福清县有海口镇务,长溪县有黄崎镇务。二镇皆僻在海隅,数十年前人烟繁盛,舟船凑集,故二镇税额不劳而办。”这句话所说“数十年前”当指五代至北宋中期这段时间,黄崎茶盐榷酤课的盛况。遐迩怀来,商旅相继,“货物充斥,填郭盈郊,商贾拥挤,摩肩击毂”,闽国从中得到巨额的财政收入,时人称“闽国蓥庚丰盛,帑藏殷实”。其实,茶叶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王审知开辟甘棠港,使福州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建输出茶叶,通常是运到这里出口,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换取所需物品。当时福建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 “千家灯火读书夜,万亩桑麻商旅途”的景象,这与王审知重视发展茶叶生产以及展拓“海上茶叶之路” 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宋茶文化发展乃审知兴茶之功也
  五代十国,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同时,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在这个时期,南唐吞并闽国以后,曾舍弃阳羡茶而独爱北苑茶,将其作为皇家贡品。甚至,南唐统治者多次将建州茶送给北周王朝,以换取短暂和平。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王审知重视茶叶生产,陆羽撰写的《茶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运用,使当时的福建茶叶生产出现了新气象,即福建的每个州域都有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因为优越的地理气候和悠久的产茶历史,再加上闽国统治阶级的技术扶持和政策鼓励,闽东、闽南、闽北三大茶区的茶叶生产迅速规模化,并且设立起一定数量的官方茶园,以满足官方贸易和统治阶级的私人享用。直到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王审知病死,终年64岁,谥忠懿。王审知死后,闽国的政治陷入比较混乱的局面,具体表现为皇权内部的政权争夺战和统治者无法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造成的乱局。这种政权的内耗和内部矛盾对经济的影响相对而言较小,茶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按部就班地发展着。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杜牧《茶山诗》)。种植茶树的人多了,制作茶叶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品茶论事、养生的风气浓了。五代毛文锡《茶谱》曰:“建州方山之露芽及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治头痛,江东老人多味之。”五代吴越王的幕僚黄夷简,北宋统一后到安溪别业,作了对联:“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福建续志·卷90》)。唐末宋初,福建有五个州军产茶,即福、建、汀、南剑、邵武。官办和私办的焙茶场有1000多处,建安郡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据黄鉴的《文公(杨亿)谈苑》介绍:北宋初,建州有腊面茶,每年产五六万斤,渐增到三十余万斤。《建阳县厅续题名》说:“矧其山水明秀,二桥如画。茶笋连山,称妙天下,人家池榭,多奇卉珍树”。宋朝时期茶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其中,片茶就是蒸青团茶,散茶则为蒸青散茶,不是后世的炒青。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团茶在蒸青以后,还要经过压榨、研茶等工序以后,用模具做成龙团凤饼,而散茶则是蒸青完成后,在适当加工烘干。根据宋人饮茶习惯和文化风气,片茶是当时的主流,皇宫内院和上流社会,都是饮用片茶为主。宋朝片茶中,又以北苑贡茶最为出名。当然,在封建社会,上供给皇家的肯定最好的茶叶。虽然除皇家以外的上流社会,无法饮用御茶,但上有好下必附,民间仿造龙团凤饼茶非常多,饮茶人也以此为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许次纾《茶殊》记载:“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宋太宗时期 “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飲,龙凤茶盖始于此。”到了宋真宗咸平年间,丁谓出任福建转运使,专事监造贡茶,并且创制了大龙团凤饼,得到真宗赏识,被封为晋国公。仁宗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又改小龙团。小龙团在当时非常珍贵,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有过详细描述:“茶之品莫贵於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也正是丁谓和蔡襄的大力创新,博得皇帝喜爱,北苑茶成为岁贡之御茶,而二人也得以加官晋爵。苏轼有诗云:前丁后蔡相宠加”。宋徽宗不但自己点茶品饮,与人斗茶,还写下了一本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对北苑贡茶详解著述。也正是宋徽宗的喜爱,使得北苑贡茶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不管是北苑茶的品类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宋朝初期。根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北苑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相比太平兴国初年的“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多了太多太多。
  欧阳修曾有诗云:“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唐宋时代,随着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即水经》或谓“水品”)、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一系列品茶论水专著的问世,全社会重视烹茶文字和赞扬茶叶的诗词多了,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北苑茶出名于唐末及后来的五代十国,南唐时即有李氏善制茶,被封为北苑使。历经两宋三百年而闻名天下,不得不提到闽王在唐末五代为“闽茶业”奠定的基础。福建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王审知兴茶功不可没。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