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根在第十六届世王大会文化论坛上的讲稿

弘扬祠堂文化 倾心留住乡愁
著名作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大声疾呼:“尽管多元文化、消费文化形成风潮,传统文化看似与社会生活疏离,但它其实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心中的定力,因此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记者,过去我是事件的记录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兼作家,我要当好时代的记录者。如今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志愿者,中国古镇古村落田野调查是我退休后的自发行为,我觉得有责任把所见所闻、把亮点和问题一起写出来,让社会来一道思考。10多年来,我先后到全国300个古镇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2019年8月由冯骥才题写书名、阮仪三作序的《寻访中国古村镇》正式出版后,我马不停蹄继续奔跑,最近又完成了它的姊妹篇《探访中国古村镇》,共用50万文字、800幅图片,如实地反咉了中国古村镇保护的现状。
中国古镇古村落被人们称之为“最后的精神家园”,王姓乃世界三大姓之一,根据2020年最新统计,中国王姓人口数量有1亿,占全国姓氏的7.1%。作为王氏后人,每当我踏进古镇古村落,立刻沉浸在祠堂文化、庙宇文化、书院文化之中,我先后拜谒过1000多座祠堂,一见到“三槐堂”“叙伦堂”“崇本堂”牌匾便肃然起敬。江西吉安富田古镇宗祠最负盛名,现存古祠堂200多座,王家祠堂“诚敬堂”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建筑大气、结构精巧,占地面积3646平方米,被誉为“江南第一祠”,在王氏祖先的牌位前,我三拜九叩,心潮澎湃。
“崇宗祀祖,敦睦族谊”,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它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同时,祠堂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可以说就是一座民俗博物馆、一部家族变迁史。
当今社会,如何传承祠堂文化、留住乡愁,让祠堂成为基层的文化宣传阵地,成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历史文明是一个文化大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之本。弘扬祠堂文化最终要靠有“文化自觉”的保护。这些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确立非遗文化、确立文化遗产日,但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弘扬祠堂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民众的自豪感,让更多熟悉当地文化、对祠堂文化有热情的民间人士参与保护与抢救。
祠堂经历几千年传统社会发展和近百年社会大变革以后,从贵族独有转向平民共享,由发展繁荣走向走向逐渐衰落。如今,农村中很多祠堂因为客观原因被拆毁或被占有,在留存的祠堂中,很多优秀的物质文化被破坏,对于祠堂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拿什么弘扬祠堂文化?回首这10多年,我欣喜地看到袓国各地对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祠堂文化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
无锡惠山古镇目前已发现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57座祠堂得到了修复和恢复。早在2002年,无锡便成立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小组,专家学者清醒地认识到,祠堂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家园”,是无锡乃至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也是祠堂文化独特性的表现。为配合申遗,当地专门成立了祠堂文化研究会,在研究祠堂历史故事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祠堂文化的热爱者、研究者。作为民间组织,十几年来,他们聚拢民间研究力量,对祠堂文化进一步深入发掘,努力为祠堂文化内涵提供更多的佐证。到2013年,他们重新大修了1948年以来的家谱内容,新增了8本家谱,找到了十几个分支。同时,他们将祠堂布置作为突破口,努力体现祠堂主人的性格特点,展现其立家之本,把故事讲好、工程做细、庭院做精、文化挖透、活动有味,将深藏在祠堂背后的文化内涵显露出来,通过一些传统礼仪的回归,让年轻人甚至是孩子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对祖先的尊崇和家族的归属感。
徽州古祠堂在古徽州建造较早,数量特多,总祠、宗祠、分祠、支祠、家祠种类丰富,且花费巨大、建构精美,是徽派建筑的三绝之一。位于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是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被誉为“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20年前由于年久失修,屋顶蒿草丛生、瓦件散失,屋面开裂渗漏导致的木构件的腐朽开裂,屋内砖石质文物风化严重。为了尽可能保存文物原有的历史信息,龙川村遵照《文物保护法》对胡氏宗祠进行抢救性保护,古祠的木雕艺术、祠堂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內外游客。
歙县棠樾牌坊群旁拥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支祠只奉男主,不奉女主,清嘉庆间,两淮盐法道员鲍启运策划并主持修建了“清懿堂”俗名“女祠”,用以安放鲍氏妇女神位。谁会想到几百年后的1995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指定要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女祠“清懿堂”。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在此欢聚一堂,这座具200多年历史的女祠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成为女性自由和尊严的象征。
众所周知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更是把祠堂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追根溯源,我们的祖先都来自洪洞大槐树。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400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州大地、乃至五湖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潮与日俱增。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洪洞县大力弘扬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一次为期10天的“寻根祭祖节”,主祭日为清明节,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表达他们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从而寄托了乡愁。
为了还原祠堂文化,近20年来不少地方根据历史记载,选择合适的地方重新修建祠堂,这都是为了不让一个宗族的文化中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可见中国人对祠堂文化的重视。重新修建祠堂,首先,要注重原真性,对祠堂建筑遗址的保护和修缮要依照原来的历史和文化,做到“修旧如旧”,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祠堂的历史感和尊严感。其次,要保持完整性,将文物古迹和周围环境作为整体一同来保护,让人们感受到祠堂在整个村落中的地位和秩序。再则,应考虑到永续性,加强对祠堂进行长久和连续性保护,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特别注重其内在精神层面的保护,让居民融入其中,成为保护祠堂及弘扬祠堂文化的主体。
中国古镇古村落被人们称之为“最后的精神家园”,王姓乃世界三大姓之一,根据2020年最新统计,中国王姓人口数量有1亿,占全国姓氏的7.1%。作为王氏后人,每当我踏进古镇古村落,立刻沉浸在祠堂文化、庙宇文化、书院文化之中,我先后拜谒过1000多座祠堂,一见到“三槐堂”“叙伦堂”“崇本堂”牌匾便肃然起敬。江西吉安富田古镇宗祠最负盛名,现存古祠堂200多座,王家祠堂“诚敬堂”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建筑大气、结构精巧,占地面积3646平方米,被誉为“江南第一祠”,在王氏祖先的牌位前,我三拜九叩,心潮澎湃。
“崇宗祀祖,敦睦族谊”,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它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同时,祠堂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可以说就是一座民俗博物馆、一部家族变迁史。
当今社会,如何传承祠堂文化、留住乡愁,让祠堂成为基层的文化宣传阵地,成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历史文明是一个文化大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之本。弘扬祠堂文化最终要靠有“文化自觉”的保护。这些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确立非遗文化、确立文化遗产日,但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弘扬祠堂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民众的自豪感,让更多熟悉当地文化、对祠堂文化有热情的民间人士参与保护与抢救。
祠堂经历几千年传统社会发展和近百年社会大变革以后,从贵族独有转向平民共享,由发展繁荣走向走向逐渐衰落。如今,农村中很多祠堂因为客观原因被拆毁或被占有,在留存的祠堂中,很多优秀的物质文化被破坏,对于祠堂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拿什么弘扬祠堂文化?回首这10多年,我欣喜地看到袓国各地对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祠堂文化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
无锡惠山古镇目前已发现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57座祠堂得到了修复和恢复。早在2002年,无锡便成立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小组,专家学者清醒地认识到,祠堂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家园”,是无锡乃至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也是祠堂文化独特性的表现。为配合申遗,当地专门成立了祠堂文化研究会,在研究祠堂历史故事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祠堂文化的热爱者、研究者。作为民间组织,十几年来,他们聚拢民间研究力量,对祠堂文化进一步深入发掘,努力为祠堂文化内涵提供更多的佐证。到2013年,他们重新大修了1948年以来的家谱内容,新增了8本家谱,找到了十几个分支。同时,他们将祠堂布置作为突破口,努力体现祠堂主人的性格特点,展现其立家之本,把故事讲好、工程做细、庭院做精、文化挖透、活动有味,将深藏在祠堂背后的文化内涵显露出来,通过一些传统礼仪的回归,让年轻人甚至是孩子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对祖先的尊崇和家族的归属感。
徽州古祠堂在古徽州建造较早,数量特多,总祠、宗祠、分祠、支祠、家祠种类丰富,且花费巨大、建构精美,是徽派建筑的三绝之一。位于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是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被誉为“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20年前由于年久失修,屋顶蒿草丛生、瓦件散失,屋面开裂渗漏导致的木构件的腐朽开裂,屋内砖石质文物风化严重。为了尽可能保存文物原有的历史信息,龙川村遵照《文物保护法》对胡氏宗祠进行抢救性保护,古祠的木雕艺术、祠堂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內外游客。
歙县棠樾牌坊群旁拥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支祠只奉男主,不奉女主,清嘉庆间,两淮盐法道员鲍启运策划并主持修建了“清懿堂”俗名“女祠”,用以安放鲍氏妇女神位。谁会想到几百年后的1995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指定要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女祠“清懿堂”。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在此欢聚一堂,这座具200多年历史的女祠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成为女性自由和尊严的象征。
众所周知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更是把祠堂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追根溯源,我们的祖先都来自洪洞大槐树。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400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州大地、乃至五湖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潮与日俱增。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洪洞县大力弘扬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一次为期10天的“寻根祭祖节”,主祭日为清明节,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表达他们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从而寄托了乡愁。
为了还原祠堂文化,近20年来不少地方根据历史记载,选择合适的地方重新修建祠堂,这都是为了不让一个宗族的文化中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可见中国人对祠堂文化的重视。重新修建祠堂,首先,要注重原真性,对祠堂建筑遗址的保护和修缮要依照原来的历史和文化,做到“修旧如旧”,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祠堂的历史感和尊严感。其次,要保持完整性,将文物古迹和周围环境作为整体一同来保护,让人们感受到祠堂在整个村落中的地位和秩序。再则,应考虑到永续性,加强对祠堂进行长久和连续性保护,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特别注重其内在精神层面的保护,让居民融入其中,成为保护祠堂及弘扬祠堂文化的主体。
祠堂文化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国家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的建设,为祠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祠堂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许多方面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环境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转型的情况下,怎样思考与年轻人需要、城乡融合的进程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进化”路径,以使这些集结了大量文化信息、凝聚着浓浓乡愁的宝贵文化财富,长期、系统地传承下去,把古祠堂在内的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发挥祠堂文化慎终追远的凝聚、教化功能,赋予其新风尚,在与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弘扬传播中寻找更好的结合点,不仅成为乡风文明的良好载体,而且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乡愁。

王喜根,江苏扬州人,资深记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扬州古巷风情》《农耕年华》《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探访中国古村镇》。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第十六届世界王氏联谊
2021年11月23日第十六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胜利在海南岛儋州 [详细内容]
- · 第十六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胜利在海南岛海花
- · 王喜根在第十六届世王大会文化论坛上的讲稿
- · 中国行吟之山西《安泽赋》
- · 【党史天天看】“铁人”王进喜
- · 南安贵峰村:感知诗词文脉 点亮文明乡村
- · 家谱——家训
- · 家谱浅识
- · 秦安家谱系列之七:王氏家谱
- ·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 · 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