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陈家祠,广州的文化乡愁

2021-11-13 20:00:14来源:祖源文化传播

打印 字号: T|T
       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一座人所向往的国际大都市,有着太多太多著名的景点,无论是灯红酒绿的珠江新城,还是充满着现代气息的天河体育中心,抑或是诸如陶陶居、白天鹅、莲香楼等承载着广州味道的粤式茶楼,流连其中,无不令人爱上这座传统与现代气息兼备的华丽都市。但无论这座城市多么华丽,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求学的过客。作为一位异乡人,在广州唯一让我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能够扎根的地方的,便是广州的著名民间艺术博物馆——陈家祠。
       陈家祠,自从在书本上看到有关它的记载后,这三个字便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据书中记载,陈家祠规模庞大,格局工整,严谨对称,从头到尾都是奢华的艺术工艺,堪称岭南艺术的明珠。但陈家祠真正吸引我的,其实并非它在建筑领域上的非凡成就,而是因为它在我们陈氏子孙的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以上是百度百科关于陈家祠的部分介绍,每每念此,内心都会无比激动与自豪。因为它不仅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更是我在广州这个如森林般的大城市唯一可以寄托乡愁的地方。
 
      怀着对陈家祠的向往,于是与好友相邀,一定要参观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陈氏祠堂。上午早早地起了床,天空灰蒙蒙的,相约时间未到,便再次打开《本来广州》一书,翻阅任何有关陈家祠的一切。好不容易,相约的时间终于到了,天空也逐渐放晴,阳光透过树叶,稀稀疏疏地洒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我踏着急切的步伐,赶公交、挤地铁、换路线,只为尽快的一睹陈家祠之风采。
 
      随着距离的拉近,陈家祠的轮廓逐渐浮现,果然与想象中的相差无几。一轮堂皇的门坊映入眼帘,上面刻制醒目的四个大字:陈氏书院。本想就此进入,但陈家祠已不是昔日的宗族祠堂,而是成了一个经改造的民间艺术博物馆。要想进去参观,只能在不远处的小门买票进入。不知道是无心玩笑还是有意自嘲,调侃道:“什么时候连回自己的祖祠都要收门票了?”当年溥仪买票回紫禁城时,是否也会如我般慨叹呢?
 
      由右堂进入,进而参观中堂和左堂。一路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藏品,或精致华美,或精巧绝伦。但陈家祠的真正魅力,远不于此,而是在于它那集岭南建筑艺术于大成的“雕梁画栋”,“三雕二塑一铸一画”,无不让人为之惊叹。“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二塑”即灰塑和陶塑,庭院内,“三雕”与“二塑”交错辉映,屋檐、墙角、栏杆、栏板,细节之处尽显真章。“一铸一画”分别指代铁铸和彩绘,精美的雕工,生动的彩绘,奇妙的组合,无不彰显着陈氏书院昔日的富丽堂皇,共同组成建筑艺术的“七绝”,就连郭沫若先生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然前人之述备矣,无数的文人墨客为陈家祠舞文弄墨,却鲜有陈氏子孙为其追昔抚今。当步入中堂,看着昔日密密集集的先祖牌位如今荡然无存,本想以深情一躬来慰藉我难以存放的乡情,内心突然间多了一丝寂寥。问了旁边的工作人员,才得知事实的真相。原来历史是如此的荒谬。当年日军侵华霸占陈家祠,未曾动过祠堂分毫,而文革期间,陈家祠却被大肆破坏,族谱与牌位被销毁得荡然无存。以陈家后人的身份,我切换回标准的粤语,或许彼此都是陈式子孙,所以与这位工作人员交谈甚欢,她的指导与讲解下,了解了更多关于陈家祠的历史。
 
       建造陈家祠所需的资金巨大,为了节省费用,特意建造在郊区,而且是边建造边设计,从现在看到的后面部分一步步建到如今富丽堂皇的前面部分。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陈家祠周围的环境,也由不毛之地变成了繁华之都。陈家祠竣工后,并非叫陈家祠,而是起名为陈氏书院。原因很简单,在那个封建的君主专制年代,能够拥有规模如此庞大的祠堂,除了帝王之家,其他家族除非皇帝特许,否则一律禁止。但书院就不一样了,书院的规模任凭你的个人喜好。因此为了绕开帝王的约束,特意改名为“陈氏书院”。前些年间政府规划本想拆掉陈家祠,消息一经传出,陈氏子孙闻讯而动,据理力争,最终政府同意保留,将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陈家祠堂改造成广州的文化地标——民间艺术博物馆。了解到这段曲折的历史后,内心忽然间略感惆怅,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炙热的阳光照在身上,我只觉燥热。
 
      漫步庭院,忽闻一阵桂花飘香,内心渐渐回归平静。环视周边绿植,脑海里浮现了一个画面:豆雨空晴,桂花飘香,一阵阵吟诵经典的读书声不时从祠堂传出,不觉喧嚣吵闹,只叹岁月静好。时间会掩埋掉很多东西,被历史洪流裹挟而滚滚向前的生命或许微不足道,但陈家祠注定会成为一代又一代陈氏学子的精神坐标,鼓舞着我们不断奋力前行。临别之际,夕阳的余晖落在身上,回望这座古老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祠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仿佛看到了私塾里敬师读书的画面.....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