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召开

世界王氏网山东讯(王明佩 耕夫 网工)2021年9月20日,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在台儿庄王氏会馆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鲁南文史爱好者晋和,峄阳贺氏家族委员会会长贺田慔,峄阳王氏家族委员会会长王明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秦梁洪王氏族谱主编王玉书,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王作国,山东煤炭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王基森,峄阳王文化研究会顾问贺敬艾,峄阳王氏金马家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成山,退休教师王昌运、王昌洪,族人代表王克举等。


会议由峄阳王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王明佩主持。

会上,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王作国首先发言:
一、关于祖源问题
吾峄阳王氏始祖元初迁峄居高山社下所村,至明初占籍小山子,发展兴盛于明清时期,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与孔府联姻,明清时期峄县属地八大望族之一。但因祖源问题,一直困拢着我们,并在族人中引起争议。
据创修族谱载,“因世远代湮,家乘久失,即先茔勒文半瘗沙壤,自暹祖以前无凭考稽”。四修族谱又载,“溯吾族迁峄,初居下所村,七世名讳湮没无考,家乘缺如,卜吉始大,肇基小山”。八世暹祖之前无凭考,並非不可考,当时由于受交通、信息、史料、家乘缺失等因素的局限,而无法考证,或没有去考。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水无源则涸,树无根则枯,人无祖则无生。寻根问祖,正本清源乃人之本也。峄阳王氏家族根在哪里,族人众说纷纭,传说有三,一是来自瑯琊王氏,元初迁峄阳;二是来自三槐王氏;三是来自山右望族,明初迁峄。
(一)来自瑯琊王氏的依据
创修族谱序称,“暹祖以前矣,不滋惧乎!几为踌躇,几为权宜,姑以可考者序之断,辞诸后人也”。
临沂琅琊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研究会会长王孝俊先生,依椐《临沂琅琊王氏族谱》记载,“王琮元初迁居峄阳”, 先后两次来峄寻访,1994年找到小山子王明秀等人,並进行座谈,“王明秀讲,我们原称《兰陵王氏》,始祖最早是从临沂来的……”。座谈后初步认定峄阳王氏始祖就是王琮,来自瑯琊王氏,
峄阳王氏家族委员会成立以后,主持人克银公,带领家族委员会主要成员亲临瑯琊王氏孝友祠探根谒祖。在祖源的考证中,明卷、明佩、明贵等族人,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寻访族人宗亲,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教授等对《峄阳王氏族谱》序、《创修家祠碑记》等,进行解读,综合分析,确认峄阳王氏上源是瑯琊王氏的历史事实。
据《峄阳王氏族谱》记载,吾族康熙乙亥年(1696年)创修族谱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三修族谱,其谱牒均称《兰陵王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修族谱改为《峄阳王氏族谱》。这是吾族首次使用峄阳王氏称谓,其意,峄阳王氏是兰陵王氏的延续,也是说峄阳王氏就是兰陵王氏。其因,据《峄县志》关于峄县历史沿革述:峄县、兰陵历史渊源,地域多变,密不可分,并多次易名,实属一地。从家谱的名字《兰陵王氏族谱》就知道生活在这里的王氏族人一定是瑯琊王氏的后裔。
《创修族谱.序》载,“吾族自高、曾祖以来,以孝悌开家声,而其后以诗书张大。孝友淵睦,协和于家,休哉”。以“孝友”著称的家族只有琅琊王氏,“孝悌”是这个家族的标志,不仅写进了家训中,而且成为族人的自觉行动。质藻祖把它写进家谱中,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就是告诉族人,兰陵王氏(峄阳王氏)就是瑯琊王氏的后裔。
(二)与三槐王氏的渊源
据王孝俊《采访宗亲记》述,“与峄阳王氏主持人王克银会面后,把所带家谱让王克银查看,“王琮元初迁居峄阳”,王克银阅后,非常高兴说,我们是“三槐堂王氏”,很早以前,族人们就在背褡上印着“三槐堂记”4个字,这是公认的事实”。年长的族人都还记的,小山子大殿桌椅上写有“三槐堂”字样,小山子小学内挂有“三槐堂”牌匾,这足以说明峄阳王氏与三槐王氏的渊源,是同根同源,一脉传承。
(三)山右望族,明初迁峄之说。
峄阳王氏族谱记载,馥亭祖的“墓志表”述,“先世山右望族,明初始迁峄,耕读世守,代有隐德”。这是缄祖为馥亭祖撰写的“墓表”,呈给翰林院编修曾任监察史黄爵滋的。山右望族,明初始迁峄有存疑。一是没有依据,历次修谱均无记载,创修谱序载,“暹祖之前无凭考稽”,也就是说先祖们都不知道的事情,缄祖怎么知道 ,如果是后来缄祖考证的,为什么三至五修谱仍没有写入谱序中。二是如果是黄爵滋撰写的“墓表”,虽然他学识渊博,也不可能知道小山子王氏家族史。三是山右望族是哪家王氏,明初迁峄,是自我迁徙,还是大移民,这些都没有表述清楚;四是明清时期太原王氏辉煌极至,瑯琊王氏知者甚少,是否受“天下王氏出太原”,明朝大移民的影响,云云。
二、关于峄阳王氏名称问题
吾族名称是称峄阳王氏,还是称小山子王氏,族人有争议,众说纷纭,甚至误解为称峄阳王氏就是不要小山子了等等,其实非也。峄阳王氏、小山子王氏是同一姓氏两种称谓,其涵义不同,反映出家族门第等级的差异。峄阳王是以郡号冠名的姓氏,可称之郡姓,而小山子王是以发源地或发祥地冠名的姓氏。从概念上讲,峄阳王氏是广义的,是指峄县(州)行政区划范畴内的名门望族,小山子王则是狭义的、是俗称,仅是一个家族姓氏的标志而已。
峄阳含郡号之意,不仅地域广,更蕴藏着丰厚文化,而小山子区域范围小,文化内涵少,不利于家族的联宗与发展,故吾族称峄阳王氏,而不称小山子王氏,也充分体现了先祖的大智慧、大胸怀、大格局,高瞻远瞩。对家族的发展壮大,弘扬家族文化,扩大家族影响,提高族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封建门阀制度盛行时期更显得尤为重要。

接着,秦梁洪王氏族谱主编玉书发言:
拜读峄阳王氏族谱感慨万千。
峄阳王氏自始祖肇基峄阳小山子,凡七百年余年,赓续二十八世,族裔数万。清康熙乙亥岁(1695)始创修家谱,嗣后330余年间,五度续修。
峄阳王氏族谱创修、重修及三修谱名均为《兰陵王氏族谱》,四修更之为《峄阳王氏族谱》,五修延续之,六修谱时在峄阳名下后缀小山子三字,叫作《峄阳小山子王氏族谱》。
六次修谱,充分展现了峄阳王氏族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甘于付出的大爱,编纂者的聪明才智也尽皆显露。
《创修家谱序》中强调,谱牒的作用不能片面理解成“徒载其名、详其氏、志人丁之众寡、分支派之强弱”,其作用是“明宗系、联族姓、述先德、裕后昆”,这与当今提倡发扬正能量有异曲同工的意义。
关于谱名的更替,历代主创人员在序文及跋中均未作说明。王玉书查阅有关资料,认为可从历史地域名称的变化中看出端倪。兰陵,战国楚置,后屡有废复,元至元二年(1265)废兰陵县,入峄州。据《新元史·志第十三》载:“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明清两代均无兰陵县。兰陵已降为镇,小山子不属其管辖。峄州因葛峄山而得名,州治在葛峄山之南,故有峄阳之别称。小山子系峄阳治下,先祖当为光大门楣而易“兰陵”为“峄阳”其苦心如是。
谱牒名称应当一以贯之,不可擅动。今谱名后缀小山子,让人误以为小山子王氏不是历史上的峄阳王氏,而是峄阳王氏的一个分支,实为不妥。
早期的《兰陵王氏族谱》族谱本是暹祖一支的族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发现逵祖后裔。五修谱时,逵、暹二祖后裔得以团聚,合谱成功,实乃一大幸事。
据峄阳王氏《创修家祠碑记》载:“由始祖而下二世至六世皆单传,至八世始有逵祖、暹祖。逵祖生四子,皆失考;暹祖生六子而三支无传。”记述十分清晰,给后世敬宗收族留下了空间。
对于八世祖逵祖暹祖孰长孰幼,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王玉书认为应当“从古人不从今人,从史志不从笔记,从文字不从传闻”。
六修谱时,因对《创修家祠碑记》的记载认识有所偏差,而凭空杜撰出八世祖达祖,乃大谬也。
历次修谱,均未对峄阳王氏祖源作记述。这是他们亦自不明,出言谨慎,而不会是编纂者的疏漏。
峄阳王氏溯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清资政大夫黄爵滋撰写的《馥亭王公墓表》云:“先世山右望族……”说是馥亭公的孙子王缄所提供的资料。若果如是,王缄的祖父馥亭公作为《重修兰陵王氏族谱》主修,并作谱序,为何只字未提?祖辈不言,其孙何敢妄言?之后几度修谱也未遵循此说。况山右(今山西)地域大也,何州何府何县,茫无头绪。究竟王缄是否提供此信息,无从查证。是否黄爵滋亦袭从世俗传说而有此言?由此看来,“山右”说过于宽泛、模糊,让人无从究寻。
目前,有识之士不为名利,为此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考证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认为始迁祖乃琅琊王氏三十二世王琮。略感不足的是其间衔接尚不完美。希望进一步查遗补缺,使其日臻完善。

山东煤炭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王基森发言:
今天受峄阳王氏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参加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这为滕阳、峄阳两族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根据峄阳王氏与滕阳王氏的祖考有关资料记载,下面就滕阳王氏与峄阳王氏两族渊源谈点粗浅的见解。
一、吾滕阳王氏,远族系出琅琊。溯吾通祖,元初由沂州宦游来滕,卜居于微山北王家楼,后迁居六炉店与兴仁庄七百余年。据祖茔碑文记载“远祖世居沂州,宦游来滕,遂占籍。”祖碑立于元二十三(1287)年,三世远祖如下:通祖,长子失名,本支滕阳王氏祖为通祖次子春祖。春祖生五子:珪、玠、玺、球、琰。
春祖墓誌铭记载,吾族为琅琊王氏,微山北王家支系,先世历元迄明,屡遭兵灾水患,谱蝶失传,班讳无考。
吾大公祖有子三:长子儒廷祖,卜居六炉店;次子献廷祖,明末迁至兴仁庄;三子俊廷祖迁往峄邑小山村。
三支祖自分支二百余年(乾隆四十六年之碑文记载),族属蕃衍,散处四方,为恐后世年远湮支派,失次爱,使后世子孙勿忘水源木本之意,盖闻礼重亲,亲昭穆有序,吾族恐自今后支远派分,班次未定,世系难稽,谨拟二十字为将来命名班次,庶昭穆,不致紊乱云:
奉毓延基广,绍宗葆庆传,昭明光建永,慎学敬修全。
二、峄阳、滕阳王氏两族族源相同点的衔接
峄阳王氏和滕阳王氏的谱载:两族的始迁祖均系沂州琅琊王氏,元朝初年迁居峄滕,至今700余年。元或明时期,谱牒遗失,均有缺支断代,因历史久远,考稽困难。为族源、播迁、传承等史实,溯源谒祖,实现先祖的夙愿,现将两族家谱予以简述。
据明卷先生的撰文所载:(一)、两族谱载史实
《峄阳王氏族谱》创修于清康熙乙亥年(1696年),至今已五次修谱,传承二十八世。经考证:峄阳王氏始祖王琮生于淳祐十一年,系王览第32世氏孙,元朝初年,避难战乱,迁峄置业,卜居下所村。明朝初年,肇基小山子,二至七世名讳无考稽,至八世有逵、暹,九世从兄弟十人,十世鸿祖励志为学成才出仕寿官,成为家族中兴第一人,从此家族振兴,成为鲁南苏北望族。
今又查阅《滕阳王氏族谱》创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谱载:“恕我通祖当元初由琅琊来滕卜居王家楼,传三世,迁六炉店,历十数传大公祖,中间相去二百余年,明季天崇年间,王大公有三子,长仍居六炉店,次迁兴仁庄,三迁峄邑小山子。自元迄明残碑断碣焉,莫存难考世系。故创修谱以王大公为始祖编叙世系传承,至今传十八世。
(二)、 两族谱载其相同点是:
1、上源均系琅琊王氏
2、始先祖均系元朝初年迁峄、滕
3、传承世系基本相同
4、两族都有上系先祖名讳缺失事实。
峄阳王氏二至七世名讳缺失,滕阳王氏通祖传春祖,春祖五子——珪、玠、玺、球、炎,历三世至明季王大公,中年相去二百余年,莫存难考。
滕阳王氏祖居微山北王家楼,这片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村落遗址,碑文记载的多为元代至明早期之历史内容,且大多是圆头碑。期待着文考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微山北王家楼遗址进行抢救牲的考察和挖掘,为滕阳王氏溯源谒祖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对于国家,对于我们王氏家族,是一个机遇,也是了解吾滕阳王氏微山北王家楼先祖状况的一个契机,供大家参考讨论,谢谢。

峄阳王文化研究会顾问贺敬艾发言:
寻根觅本,追源探流,为人之天性,中外皆然……几年来我以峄阳王文化研究会顾问的身份,随明佩同志为溯源考证族史,去了山西洪洞县、王家大院等等,无迹可寻!又多次到青岛臯虞,济南、临沂等地考证,为此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考证工作,呕心沥血的付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量的事实依据证明峄阳王氏始迁祖乃出至自琅琊。
峄阳王氏溯源要对事不对人,“山右“之说既不认可“琅琊考证”而自己又不考证,真是秀才见了兵有理也说不清了。琅琊族谱谱载记载一支人迁居峄阳,完全可用“排除法”,查查峄阳其他王姓有没有人承认始祖“王琮”,若无其他人承认,很可能就是峄阳(小山子)王这支人!

退休教师王昌运发言:
我今天第一次参加家族书院的讨论,学习不少家族文化知识!大家都围绕峄阳王氏族源充分作了发言,我的看法,像我们年龄大的族人都还记的,我们过去的背搭子、口袋、桌椅上写有“三槐堂”字样,小山子学堂都挂过“三槐堂”牌匾,,每年春节写对子春联都有 “三槐世泽远,两晋家声长”是三槐堂王姓的楹联。在这一点我们已达成了共识没有什么可在争论的,至于上源有的说山右望族太原王氏,有的说是琅琊王氏,依据事实由专家学者评说,让历史见证!

会议由退休教师王昌洪做会议记录

退休教师王成山继续发言:
金马王氏祠堂2007年落成,供奉祭祀者始祖至逵祖二房暹祖灵位。堂联是:“三槐世泽盛德巍巍前古后今有如是;两晋家声英才济济天高地厚無己时。”三槐世泽; 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两晋家声。典出东晋•王导出身琅琊王氏,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上联点出北宋时称的三槐王氏,下联讲西晋、东晋琅琊王氏翰墨仕臣的家风。全联主述本源和宗亲光辉族史,标示峄阳王氏上系源流之所在。使外姓人家对我族文化产生崇敬之情,使族人宗亲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努力奋进为家族争光之感。
金马王家是峄阳王氏第八世逵祖之传人。所建宗祠代表家族根基,彰显家族文化,其名称应当是一致的。小山子与金马各代表了八世暹、逵两房族人,都是峄阳王氏的一部分,只说小山子王,或只说金马王,显然不能表述峄阳王氏的全貌。
为此,我想就溯源谈几点看法:
一、峄阳王氏族源系三槐,明朝末年由应昌祖迁金马至今360余年,我们的族人一直 延续优良家风,岁数大的族人都还记的,口袋上、农村婚丧嫁娶办酒席所借的桌椅条凳都有“三槐堂记”,4个字 , 这足以说明峄阳王氏与三槐王氏的渊源,是同根同源,一脉传承。
二、峄阳王氏源流在三槐证据确凿充分。
因此,峄阳和三槐同根共祖,血脉相连,一脉传承。《族考》在台儿庄和峄城两次研讨会上得到族人宗亲代表的认同,并于2010年清明节族委会为始祖王琮立碑。族考实现了溯源谒祖,完整了峄阳王氏传承的历史,体现了孝悌之家风,体现了家族宗亲的团结和谐,体现了家族文化的悠久,才不愧称峄阳王氏是古老、文明和有文化的郡望家族。始祖王琮从时间吻合,又与八世暹、逵二祖生活年代衔接上考证都十分可伩。
三、峄阳王氏家族居峄县下所村,小山子村至今传承28世,因为在小山子发祥地兴旺发达,成为峄阳王氏的望族。老百姓出于对我族的敬仰羡慕,以族居地俗称小山子王,这是客观事实。小山子王的称呼,不但过去现在这样称呼,而且未来还会这样称呼下去。其实小山子王、金马王和峄阳王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就像一个人的名讳和字号一样,有联系又不能代替。
提出一个问题暹、逵二祖谁是长房,谁是二房一直是金马后人的一个心结,请各位专家、学者、谱牒爱好者给以考证。

峄阳王氏家族委员会会长王明华发言:
一、以上各位的发言、认定峄阳王氏族源三槐王氏,琅琊之胄我非常赞同。第一届家族委员组织有关人员赴临沂考证、确认祖源在瑯琊,并撰写了考证报告,组织多场报告会在族人中宣讲。峄阳王氏考是正确无误的,溯本清源没有错,从史料、谱牒的考证,吾峄阳王氏始迁祖是三槐一支,王琳之孙,王公富之子王琮,有谱牒为证。峄阳王文化研究会又进一步考证,撰写了数篇论证文章阐述祖源问题,分别在今日头条、世界王氏网,世界王氏刊物,峄阳王文化刊物上发表,并在第十一届(台湾)世界王氏大会上作主体发言,得到了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广大族人、宗亲的认同。
二、 关于下所村与小山子
小山子村位于原峄县南部凤山脚下。(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镇),明朝永乐年间立村,均属峄县(兰陵)管辖。《四修家谱采访序》记考:“溯吾族迁峄,初居下所村,七世名讳,湮没无考,家乖缺如,卜吉始大,肇基小山”, 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下所村是吾族发源地、小山子是发祥地,碑文记载“山东省峄县祈彭乡高山社下所村”,始祖王琮传下后裔峄阳王氏,至明中前期因水患十世鸿祖近山迁村至今小山子村。不能把下所村和小山子混为一村。
因南宋王朝灭亡,始祖王琮元初随大批士族从临安北徒迁居下所,下所属唐朝建制,所乃兵营矣。后始祖购买作为居所,遂改为下所村。并在下所东南建立墓地,俗称东老林。至今存有遗迹。
在小山子村、演武庄东里许,小河西有汉墓群,村人用土挖出,后又掩埋。原有的圆头記事碑,文革期间已被村里毁掉修桥,现桥头留有碑碎石数块,多数文字无法考证,仅有”峄州”46个字样清晰可见。
演武庄曾是下所演武炼兵的场所,后我族人建房居住改为演武庄,比小山子早几百年。还留下古井一口,出士文物铜盆一个,盆下有唐字名文,后因故被杨家卖掉。
2014年至 2019年,王明卷,王明佩,王作国,王明华,王京吉,王光玲,贺敬艾等人两次到下所村遗址(现族人称东垅子),始祖墓地遗址(俗称东老林)进行考察。下所村的遗址,挖掘出墙基,发现了元、宋时期文物,出土了青砖、瓦片、铁器火盆、瓷器碎片等文物。
下所村存在无可争议,不管谁不承认,都不影响下所村存在的事实
三、峄阳王氏与小山子王氏
峄阳含郡号之意,不仅地域广,更蕴藏着丰厚文化,而小山子区域范围小,文化内涵少,不利于家族的联宗与发展,故吾族称峄阳王,而不称小山子王,也充分体现了先祖的聪明智慧,高瞻远瞩。对家族的发展壮大,弘扬家道文化,扩大家族影响,提高族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封建门阀制度盛行时期更显得尤为重要。
从家谱谱牒及创修家祠碑记看,吾族姓氏均称兰陵王氏,民国三十三年四修谱改称峄阳王氏,无一处称之小山子王。小山子王只是众族姓对我族的俗称。
吾族姓氏是称峄阳王,还是称小山子王族人有争议,众说纷纭,甚至误解为称峄阳王就是不要小山子了等等,其实非也。峄阳王、小山子王是同一姓氏,同一宗族的两种称谓,只是其涵义不同,反映出家族门第等级的差异。峄阳王是以郡号冠名的姓氏,可称之郡姓,而小山子王是发祥地冠名的姓氏。从概念上讲,峄阳王是广义的,是指峄县(州)行政区划范畴内的名门望族,小山子王则是狭义的、是俗称,仅是一个家族姓氏的标志而已。为此我亲自赴南京拜访了王耿教授,他说:八年前就来台儿庄就峄阳王氏牌坊的命名谈了个人的看法,并翻阅了我们的族谱,把“峄阳王氏”改称“小山子王氏”是把蛋糕越做越小!谢谢大家!

峄阳贺氏家族委员会会长贺田谟发言:
首先感谢峄阳王文化研究会邀请参加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听了各位的发言,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峄阳王氏为老峄县八大名门望族之一,史上名人辈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家族文化积垫。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声望。
寻根问祖,正夲溯源,是家族大亊, 做家族工作总得有一部分无私奉献的人,出钱、出物、出力不图回报,在座各位就有这样的人,值得尊重,值得学习。
讨论发现,在溯源问题上发现不同观点的争执。其实是属正常现象。不认可“琅琊”或“山右”可和对方一同去考证,不去考证又不认可对方的考证,这样就说不通了。我认为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加强沟通,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增强族内团结,齐心做好家族亊业。因为本人对峄阳王氏家族源流知之不太全面,说的有不对的地方, 请于指正。谢谢大家!

鲁南文史爱好者 晋和发言
今天,认真聆听了峄阳王氏各位长辈的研讨发言,感到获益匪浅,深受启发。经认真拜读峄阳王氏族谱,并查阅相关资料,我完全同意大家的意见,峄阳王氏源自琅琊王氏,为三槐堂王氏后裔。下面,我主要就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谈几点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第一,家族历史文化研究重在追根溯源。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如果连自己的祖宗都搞不清楚,那么,这个家族就很难称得上是名门望族。只有追根溯源,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才能解决好“家族往哪里去”的问题。同时,追溯家族历史,既是追寻家族的根在哪里,也是对先人的尊崇与缅怀。
第二,家族历史文化研究重在传承发扬。家族文化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一个家族引以为荣、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个家族能否兴盛壮大,惠及子孙后代,最重要的就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只有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子孙后代才能因此受益。
第三,家族历史文化研究重在探讨发掘。特别在史料缺失的情况下,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应广开言路,百家争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宜闭门造车,唯我独尊,更不能搞一言堂、文字狱,闭目塞听不利于家族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广泛传扬。
第四,家族历史文化研究重在敬祖睦族。公祭先祖表其心,弘扬祖德尽其孝,传承家风振其族,明晰渊源知其根,是每个家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家族成员应求同存异,团结一心,携手同行,共同做好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峄阳王族人代表王克举发言:
今天有幸参加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本人倍感荣幸。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家真知灼见可谓耳目一新,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感到遗憾,今后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增加对家族文化的知识了解,刚才大家就峄阳王氏族源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观点比较明确。现在我就峄阳王氏族源是否从山西迁民而来谈点看法,看看山西移民史,如果峄阳小山子王氏原是“山右”望族,为何官府非要从山右将我望族带着资产翻越太行山迁到下所村置业呢? “山右”望族指的是那个望族,从何地迁到下所村,这点
要拿出考证的证据。

峄阳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明佩做总结讲话:
今天召开的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见,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是鲁南文史爱好者晋和先生应邀专程从新疆赶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很感动。就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特别是谈到“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家族历史文化研究重在追根溯源。如果连自己的祖宗都搞不清楚,那么,这个家族就很难称得上是名门望族”,很切合实际。
听了大家的发言,在族源考证中,寻访族人宗亲,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字资料,碑文拓片,宗祠对联,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教授意见,证据确凿充分。有的宗亲精心拜读各个时期版本的族谱,谈了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与会代表统一了认识,终于破解了我族祖源之迷, 揭示了峄阳王氏肇宗琅琊的历史事实,峄阳王氏乃琅琊之胄有理有据。
我再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峄阳王氏上源是“山右”、还是琅琊族系,近年来族人争执不下。由于历史久远,再加上族谱记载不详,甚至出现自相矛盾,我们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论证,拿出经得起验证的依据,确实错了应予纠正,无休止的争论于事无补。
二、族谱编纂对每一人、每一事均应字斟句酌,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人凭空杜撰八世王达,乃大谬误,给后人留下来极坏的影响。
三、峄阳王氏溯源研究,应当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不要排斥异己,唯我独尊。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无法一致的可以暂时搁置。要加强沟通用证据说话,以理服人,无凭无据、强词夺理要不得。
四、家族理念要团结至上,变对立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最重要的是莫忘敦亲睦族,常怀一祖同宗、一脉相承之情,和睦相处,这是一种胸怀、包容。因为家族溯源观点不同而产生了个人恩怨,是极不明智之举。我真诚希望在家族溯源上,族人们要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携起手来,共同维护名门望族的辉煌。这对我们峄阳王氏家族,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最后,对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再次感谢大家对峄阳王氏溯源研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古人讲:“狮子守大门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中,不少重要的建筑物门前都有两个大石狮子坐 [详细内容]
- · 古人讲:“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是何
- · 八宝山第1墓是谁?谁的墓被祭拜最多?特殊
- · 《王阳明家书家训》:王阳明的血统、学统和
- · 党史上的今天丨11月12日
- · 山东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召开
- · 王明经·龙梅王氏世系上至迁琼入定南九的考
- · 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寻海南王大琳太公支脉
- · 漳州市壹加壹慈善协会给海南王居正研究会贺
- · 贺福建石狮太原堂举行成立90周年庆典
- · 南安风物之《寺庙诗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