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经·龙梅王氏世系上至迁琼入定南九的考证

(王弘诲公像来自广东韶关南华寺,他从南京回乡途中应意大利人要求画的真像)
龙梅王氏世系上至迁琼入定南九的考证
王明经
作者简介:王明经,字贡士,小名发。迁琼入定开创南九王氏委周廿六世孙,迁居定安县龙梅村(今雷鸣)王氏弟廿世孙,明代解元进士、资正大夫、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第15代直系后裔。大学本科学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结业。历任海南教育学院学生会主席,国营彬村山华侨农场中学团总支书记,海南职工秀英子弟(中小)学校校长,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科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驻琼企业)督导组副组长,海南省工人运动研究会团体会员代表理事,海南省总工会副调研员,海南省地方志学会会员。
前言: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四房始祖王弘诲,明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封官二代正二品,其父亲王允升与祖父王禧。 《明代进士登科录》记载弘诲兄弟五人、曾祖 是禧父亲,而不是兄弟四人、禧父亲不是瑞、瑞是弟父亲。由于史志和谱牒失误,清代重修后迁居始祖诸多(龙梅谱三个--高峰、摘云、禧;龙楼谱五个--高峰、摘云、禧、秀山、允可),乱了谱首世系与行略。龙梅从明代一个村发展到清代五个村(李家龙晓坡与龙楼、美种与仙楼坡)情况怎么样?到底谁是龙梅始祖?后人难以知晓或知之甚少,我竭诚尽力,不辞劳苦十七载,终于弄清楚迁居始祖“弟云”及承先启后关系,尤其是田氏、叶氏配偶(坟墓名存实忘)之迷,龙梅村五房始祖“弘谔公配陈氏”探究已得出结论。
明代创谱人弘诲、清代重修懋曾的外家人周瑞莲为清代第一次修谱撰写“续修王氏家谱序”,记述中说“龙梅王氏家谱自王宗伯公始创”,说明清代第一次谱是续修(续修明代创谱的叫做二次)而不应该重修(重修称一次是毁了上次创谱)。清代初1702年懋曾通过乩卜求仙,凭借着苏东坡的地位和身份,以仙人的方式叙述出来的所谓《乩序》,编造龙梅先人“先儋后临再龙梅”,将创谱人弘诲前五世宗弟--秀山-- --禧--允升,重修成懋曾前五代祖禧--允升--弘诲--汝鲲--昌言,丢掉开村始 祖前三代(弟--秀山-- ),明代有许多历史资料足以说明。
龙梅有明代贡生李钟岳撰写对联说明世系,上联(瑞三子弟公)……(三槐堂祐公)……(南九、龙梅);下联(弘谟、弘诏、弘诰、弘诲、弘谔)……(弟--秀山-- --禧--允升)……(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至三槐始祖祐公前100代)。二是王弘诲报录的《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说明禧之父是 而不是瑞、弘诲是五兄弟而不是四兄弟。三是王弘诲诗文,说明先祖来自三槐堂,原姬姓、太原改王姓名子晋;五房弘谔妻子是陈氏。四是田氏叶氏碑文,说明禧是田氏男子、叶氏之孙,明代元孙不是玄孙。五是叶氏禧允升墓,说明叶氏先立而向不同于后立的禧与附立的允升,隐藏着王仕衡为禧葬地指穴是云氏妻子的关系,从而得知云氏是龙梅始祖妣、弟之妻子。龙楼与白水塘:一是大宗先世宗图(龙楼谱世系图是龙梅弟八世昌裕回旧址考证获得,龙梅谱取消禧前三代是九世懋曾重修谱所为),说明秀山是瑞三子弟之子即瑞三传孙,而弟就是迁居始祖考,也就是南九王氏家族七世祖考。二是弟云祖墓误为摘云祖墓,说明迁居始祖妣是云氏,弟云祖墓是公氏合葬墓。三是最早谱序即族谱原引,说明弘诲是六世,他的前面有五世,五世允升生六世弘诲,并非允升二世与弘诲三世。四是《千里圹铭》,说明允可大于允升,龙楼就是长支(大宗)、龙梅就是次支(小宗)。南九:一是明代四个旧序,说明委周一世、良三世,中间并非存在三世。二是各支迁居一览表与近世表,说明七世弟公迁居龙梅村、六世瑞公迁居龙田坡村,瑞生三子名字是效、敬、弟,龙梅迁居始祖考是“弟”公。

世系提示:目前现实有三种称呼,为了避免以下犯上,参照南九王氏明代18村统一称呼,应以迁琼入定南九委周为一世祖,以此类推。
按照迁琼入定南九委周是一世、良是三世、瑞是六世、弟是七世、禧是十世、弘诲是十二世、昌言是十四世、懋曾是十五世;按照迁居龙梅弟是一世、禧是四世、弘诲是六世、昌言是八世、懋曾是九世;按照原来龙梅禧是一世、弘诲是三世、昌言是五世、懋曾是六世。世系如下:委周(南九)--元--良--安--德--瑞(龙田坡)--弟(龙梅)--秀山-- --禧--允升--弘诲--汝鲲--昌言--懋曾(龙楼是鼎字派)……
“龙梅始祖”是王弟与云氏(摘云祖即弟云祖),明代中叶王弟从南九下村迁来定居、妻子云氏娘家文昌,称龙梅一世祖,统一按照南九王氏家族(下同)称七世祖;“上统传始祖”王秀山妻叶氏(王禧祖母)称八世祖,王秀山是瑞“三传孙”,即南九下村瑞三子王弟传的孙;九世二兄弟,长王琔是长支“上分支始祖”,次王 (原错误为王瑞)妻田氏是次支“上分支始祖”;十世王琔子王赞乏,王 子王禧(叶氏孝孙、田氏“元孙”即长孙)生二子,长王允可、次王允升,称“统传始祖”;十一世王允可出嗣王赞是长支“下分支始祖”迁居龙楼等地(十四世昌裕迁龙晓坡,十七世吉字派迁龙楼),王允升是次支“下分支始祖”住龙梅等地;十二世王允可子弘诜弘规二房而弘规乏,王允升子弘谟弘诏弘诰弘诲弘谔五房而弘诰与弘谔乏;十二世龙楼弘规乏十三世龙楼汝麟嗣(因为《继例》规定先嗣大后嗣小、勿丢大嗣小,而汝鹄嗣弘诰是三嗣三,所以二嗣二汝麟应该嗣弘规),十三世汝麟又乏,十五世龙楼鼎元又二嗣二(十三世龙楼汝字派七人:二四六七乏,三嗣龙梅三房,一后人迁白水塘等地,五后人迁龙晓坡与龙楼等地);十二世龙梅三房弘诰乏,十三世龙楼汝鹄三嗣三(借长还长,借次还次)生昌业,十四世昌业又乏,十五世龙楼鼎焕又三嗣三;十二世龙梅五房弘谔乏,十四世龙梅次房克明即昌经嗣(十四世龙梅长房三人乏、次房才出嗣)后人迁美种与仙楼坡等地;十四世龙梅长房昌鲁乏,十五世龙梅次房鼎辅长嗣长,十五世鼎辅又乏,十六世龙梅次房如圭又长嗣长。

龙梅始祖弟上下世系情况说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始建于明代中叶,始祖王弟与云氏(即摘云,海南方言摘读滴、普通话滴读弟),王弟是附近南九下村王瑞的三子(龙梅、龙楼谱世系行略记载:禧--瑞公之子,实际上是王 之子;瑞公之子即三子是王弟)。龙梅迁居始祖多至五个有没有人胆敢去问的究竟?除了弄不清“龙梅始祖”、“上统传始祖”、“上分支始祖”、“统传始祖”、“下分支始祖”是什么情况?而“三传孙”是越说越模糊;加上清代避讳时将“玄孙”改为“元孙”与文字上取消“ ”字等诸多原因,造成开村始祖“少三代(弟--秀山-- )”。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龙楼族谱及白水塘薄谱世系图显示:摘云讳高峰--三传孙--秀山,他们族谱世系与行略称秀山为高峰摘云的三孙或三传(因为瑞三子弟传龙梅龙楼,所以龙梅复亨堂是三瑞堂,龙楼谦亨堂是三传堂);龙梅族谱删除相关世系图与行略记载,并且在“龙梅始祖”高峰摘云与“统传始祖”王禧之间插入三代“靖疆--殿最--瑞”,乱显“三”字错误造成三百多年世系无法承先启后。错误原因:其一,清代避讳时将“玄孙”改为“元孙”与文字上取消“ ”字,王禧父亲是王 错成王瑞,元孙前是“三代”并非“四代”;其二,“三传孙”的“三”是瑞三子的“三”,南九下村瑞三子王弟传的孙王秀山才是“三传孙”;其三,龙梅族谱与龙楼族谱重修时附于谱首的两篇《乩序》及评言。

二、南九大宗祖祠与龙梅合族祖祠各有一副对联落笔都是“高北斗与冠南溟”,说明南九与龙梅颇有渊源①:南九联--直焕鸿图秀挺北都高北斗,朝垂燕翼支蕃南九冠南溟;龙梅联--世远泽犹新想当年立德立功激之为节义焕之为文章赫奕家声高北斗,时移风不易看此日学诗学礼处可以修身出可以范俗渊源庭训冠南溟。南九与龙楼族谱记载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的《劝孝歌》和《百忍歌》,而清代重修龙梅族谱和定安县志及《天池草》等没有收录;正如瑞公迁居龙田坡、瑞公三子弟公迁居龙梅一样,南九族谱记载而龙梅、龙楼族谱没有;龙梅、龙楼族谱记载一世禧是瑞公之子,错误将“瑞公三子弟”记载成禧( 公之子才是禧),禧变成迁居始祖又不知道如何跟南九瑞公承先启后,让田氏与叶氏充不明女人,难怪南九与龙梅的关系脱节多年(别说瑞公三子弟迁居定安县另一个龙梅,它明代没有王氏家族)。禧以“元孙”名义立王母田氏碑(南九王安妻子吴氏碑称王母吴氏),说明王禧既是田氏的孝男又是长孙,而不是玄孙立碑,所以说元孙前有四代“瑞--殿最--靖疆--高峰”非常错误。(龙楼谱世系图是禧五世即弟八世委周十四世昌裕回龙梅旧址考证获得,龙梅谱取消世系图禧前三代是弟九世委周十五世懋曾重修谱所为)龙楼的委周十九世孙受龙梅十五世懋曾重修谱影响,伪造阳公招安南九,生子四独存高峰迁居龙梅②。

三、龙梅合族祖祠与龙梅王氏族谱有明代贡生李钟岳撰写的对联,让后人考证迁居龙梅世系有了实际的依据,得知弟公上至龙田坡瑞公与迁琼入定开创南九委周公及山东三槐堂祐公到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山西太原姬姓改王姓名子晋处于祐与黄帝两者之间):以三瑞(瑞三子弟公)堂(复亨堂应改回三瑞堂)材经三槐(三槐堂祐公)庙祀迁琼肇造入定贻谋陟降两阶(南九、龙梅)闻笑语,将五凤(弘谟、弘诏、弘诰、弘诲、弘谔)楼(八角殿应改回五凤楼)手筑五世(弟--秀山-- --禧--允升)③宗祊翰苑文章兰台事业云仍百代(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至三槐始祖祐公前100代)见羹墙。里面讲到“迁琼肇造入定贻谋陟降两阶(迁琼入定开创南九)委周--元--良--安--德--瑞--(摘云即弟云从南九下村迁居龙梅)弟--秀山--琔、 --赞、禧……”而没有讲“先儋后临再龙梅”。“迁琼肇造入定贻谋”是指迁琼后“入定”发展并没有迁居过儋州、临高或文昌。康熙儋州志与儋县王氏支系记载王肱字公辅活103岁来自临高县,他不是入琼始祖就不可能与苏轼一起南下,而苏轼“身边只带一小儿子”也没有外人,苏轼与王肱字公辅就没有关系,“开琼始祖寿庵”是王肱字公辅就更不符合史实,“先儋后临再龙梅”迁徙路线纯属虚构(图名人苏东坡、名村买愁村、名事“奏考回琼”说上关系):开琼始祖寿庵(儋县)--钰--昌琮--遗璧--永清--文瑛(临高)--上台--联角--怀源--琱--阳--高峰(即摘云)--靖疆--殿最--瑞--禧。


四、依据《临高文物》与王勇记者等人在《海南日报》发表的海之南:因诗扬名的临高买愁村,得知临高买愁村是美巢村并非凤谭村,它没有王氏家族,村左边为吴姓,右边为冯姓。定安县雷鸣镇龙梅王氏先人清代初认为从没有王氏家族的临高买愁村分支而来是错误,1986年却认为从临高东英镇凤谭村分支而来更错误,现在认为从没有王氏家族的临高皇桐镇买愁村迁临高东英镇凤谭村再来龙梅那是无中生有。清代初1702年懋曾通过乩卜求仙,凭借着苏东坡的地位和身份,以仙人的方式叙述出来的所谓《乩序》讲:文瑛迁居临高买愁村。并没有说徙居临高买愁村后迁居凤潭村,这都是后人所为,甚至临高东英镇凤潭村、波莲乡苏来村、南宝乡南宝墟和加来镇王文瑛后人都被认同祖同宗亲兄弟,睁着眼睛说瞎话,造成龙梅王氏世系越说越离谱。
五、儋县王氏支系记载,王肱字公辅(正德琼台志称王肱,字君辅)是从临高迁来儋县松林乡历木村,并非“从儋历木村迁临”。定安县龙梅王氏至今认为先祖“先儋后临再龙梅”,胡说王肱原籍是浙江山阴县(今绍兴),瞎扯王肱一路相陪苏轼从浙江杭州到广东惠州及儋州(县)。因为王肱字公辅并非入琼始祖,苏轼入琼身边也没有外人,所以说王肱字公辅与编造的号寿庵没有任何关系,以王肱字公辅号寿庵为开琼始祖乱编《龙梅王氏族谱》与上报《海南王氏通谱》误导后人。

六、南九族谱《各支迁居一览表》记载:七世弟公迁居龙梅村、六世瑞公迁居龙田坡村,这是明代年间从南九迁出17个村中最早的2个村,说明龙梅迁居始祖考是“弟”公(摘云祖就是弟云祖、祖妣就是云氏)。南九族谱《近世表》记载瑞公生三子名字是效、敬、弟,而后人对于没有全部使用反文旁字名的“弟”表示质疑不应该(南九瑛与瑞是兄弟,瑛五个子用反文旁的字名,而瑞三个子不一定都用反文旁的字名。如龙楼龙梅的琔与 是兄弟,琔子是赞、 子是禧,赞与禧并非是相同的偏旁字;又如龙梅弘诲仲兄弘诏生三子,长汝鹏、次汝鹤、三日旦。这些都是明代年间发生的史实,厚颜无耻的人随意否认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造成“弟”字名龙梅人无法接受而爱理不理。当然,主要原因还是龙梅人清代初通过“乩序”认为迁居始祖是“高峰”才将错就错成“摘云”。既然南九下村七世弟公迁居定安龙梅村,弟就是龙梅始祖考,始祖称高峰摘云实际上是弟云。长子效跟父亲王瑞去创建龙田坡村,仅五代就乏(说明大儿子随父辈居住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瑞公没有跟小儿子弟居住后患无穷);次子敬留南九下村,敬裔孙(南九11世家辑、家辟二个公迁耽古)八代14世汝贵与汝英从南九下村迁龙田坡村。至于文昌临高村晋昌系王瑞,他是游来定安县城附近东厢都山椒村被王观佐收养定居,山椒族谱与琼州府志记载有这个史实,所以说文昌临高村晋昌系瑞公与定安县李家都龙梅村无关。山椒族谱记载王瑞在养父王观佐行略里名字写没错,但王瑞单独记载行略时便错写成王端,造成他孙辈移居外家湳白村,而从他子辈算起仅五代就乏,说明养父与养子不同族收入养父族谱不对,后人勿明知故犯。


七、《定安县志》乡都(图)现存较早的清代康熙版,李家都63个村内有龙梅,但没有龙(黄)楼与龙(陈)绕坡、美(梅)种与仙(新)楼坡,说明明代只有龙梅村;清代后期《定安县志》的光绪版与宣统版,李家图(都)内有龙梅、龙楼与龙绕坡,还有美种与仙楼坡,说明龙梅从明代一个村发展到清代已经五个村(李家都范围内有南九与南九下村)。

八、龙梅与龙楼两村之间的墓园原葬有七世祖摘云即弟云与八世祖考秀山两座祖坟,附近挖出《千里圹铭》得知,1534年龙楼王汝宾与其妻岑氏生子王千里(龙楼允可--弘诜--汝宾--千里);而龙梅允升--弘谟(1532年生)。因为弘诜孙千里小于弘谟2岁,所以千里父汝宾大于弘谟,汝宾父允可大于弘谟父允升,允可就是长支,允升就是次支,与龙楼及白水塘薄谱的长支次支相同。而通过双方认定允升支为大宗、允可支为小宗依据极其荒唐,认为允可支有关支子两次承嗣允升支有关后裔系“小宗保大宗”之举,既颠倒大小又违背传统的大儿子分家迁出去、小儿子随父辈居住的习俗。面对死者读报《千里圹铭》,由于站的角度不同、理解也就不同,除了乱标点外,译出允尚是允可、允升兄弟的大有人在,主要是“因依”两字的译义,有人认为是“相依”,我认为是“办法”,具体注译如下:《千里圹铭--千里,王,允(包容)。尚(即使)汝宾与其妻岑氏结发之二年所生子也(也生子);尚(即使)十一岁而丧父与吾母孤苦(无依无靠、生活贫苦)因依(办法)既(已经)出幼(幼既出)。……千里之生在嘉靖甲午八月之十二日……》。


九、明代王弘诲报录《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家状(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出版、宁波出版社2006年出版):曾祖 ,祖禧,父允升与母莫氏生五子--长兄弘谟、次兄弘诏、三兄弘诰、四弘诲、五弟弘谔(妻陈氏)。说明禧是 公之子而不是瑞公之子、瑞公三子王弟(妻云氏)是龙梅始祖而龙梅后人却误称为“高峰与摘云”。龙梅有五房而不是四支、美种五房祖是弘谔不是昌经或克明,克明公祠应改为弘谔公祠。至于琼海市石壁镇传说祖上叫王弘弼,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从定安龙梅迁徙过来定居的说法。我已经通过琼海市王氏研究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并深入石壁镇及附近乡镇村庄调查,且得到他们的族谱为证,王弘弼是从定安龙门迁徙过去,与定安县龙梅村没有任何关系。
十、依据明代王弘诲报录《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家状得知,龙梅次支“下分支始祖”王允升生五子,即弘字派有五房。长房孙昌字派三兄弟有两兄弟子夭,也就是昌字派乏了,次房才出嗣;三房乏本来应该是四房后人嗣,而四房只一子一孙一曾孙无法出嗣,养子不能入宗也不能过嗣,所以只好考虑龙楼长支“下分支始祖”王允可三房来三嗣三。为什么不让龙梅二房的子孙过嗣呢?虽然二房有三子五孙,但是已经过嗣一房与五房了。再说,如果是第三子或第五孙过嗣的话,那是另一种嗣例了,叫做不压线。从大原则上说“承嗣方法有两种”:就是不压线或长承长次承次三归三四归四中间断头尾交叉。根据龙梅龙楼早期的承嗣事实与南九、龙楼族谱记载的嗣例,应该是排除不压线承嗣方法,执行后者的嗣例。至于龙梅族谱取消嗣例,造成两种承嗣方法有时混用乱了世系,现代人要学会辨别是非,勿盲目崇拜个人。


十一、弘诲公《庆仲兄七十九寿章》一文提到“兄今三子领四孙,弟也一子才抱孙”,说明弘诲公讲养子汝龙既不能过嗣也不能入宗。不同族收入养父族谱混淆血统就更不应该,前人有例后人勿明知故犯。琼山文山村周世和生六女,分别适夫家姓氏:林、许、吴、蔡、王、蔡,五女适龙梅王弘诲姓王,其他女适夫家没有姓王;因为王弘诲养子汝龙来自周氏姐妹儿子,所以他原先并非姓王,不同祖宗分居云头。
十二、龙梅龙楼合祭摘云祖坟是弟云祖坟(海南方言摘读滴、普通话滴读弟),就是说七世祖考是弟公、祖妣是云氏(因为琼州云氏发源地在文昌,所以“弟云”祖坟被误为文昌人祖坟)。龙梅族谱1702年重修时附于谱首的两篇《乩序》是懋曾命子扆录的,误说“名高峰”遂迁於定之龙梅、高峰是龙梅之始祖,而懋曾1716年死前才另外写“摘云祖坟种松记”;龙楼族谱1868年修谱时说“名高峰号摘云”迁定龙梅为龙梅之始祖,该谱也另外写“摘云公扫祭田”。虽然《乩序》是错误的,但是弟云祖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摘云”的字音误解源于“站高峰可以摘云”,可以说“弟”公与“云”氏合葬后人有所不知。
十三、龙梅龙楼族谱记载:松垄坡三座明代坟墓叶氏(八世祖妣)、禧(十世祖考)、允升(十一世祖考)连在一起,他们去世时间前后是叶氏、禧(梅崖)、允升(龙泉);行略记载禧公卒葬於松垄已向坐亥之地(叶氏不同向),时举人中书舍人王仕衡精於堪舆为指葬穴。为什么精於堪舆的举人中书舍人能来为我们的先人指葬穴?查阅云氏族谱十一世前得知,文昌云氏七、八、九世三个女人适未详,而十世王仕衡妻子是九世云 长女(云氏入琼始祖分四支,唯有次支留居文昌,而次支又分四房。六世云子真生於洪武己酉九月初十日卒於乙未三月十五日,四女适未详;七世云峅生於洪武庚午八月二十日卒於正统丁卯六月二十一日,次女适未详;八世云霌生於永乐乙未正月十九日卒於成化戊子二月初八,三女适未详;九世云 生於景泰癸酉正月二十九日享寿八十,长女适定安县举人中书舍人王仕衡)。由此可知,王仕衡与其妻子均为迁琼十世,而王弟是迁琼七世明代中叶迁居龙梅,六世云子真四女、七世云峅次女与八世云霌三女分别为迁琼七、八、九世适王弟符合情理。因为云氏三个女人适定安的话正好是明代中叶(1360--1552)年间,所以说其一女为龙梅龙楼一世祖即南九王氏家族七世祖王弟的妻子。


十四、龙梅族谱记载(仍按禧公一世论述,改正后应各加九世):九世廷琇与十世宗智、宗德、宗裔、宗宽移居美种村,十三世定字派创建美种五房公祠,名称克明公祠。克明即昌经是五世,其祖父弘诏即德铭是三世。根据锦联得知,德铭公祠称二房,克明公祠称五房又是为什么呢?德铭公是弘字派,兄弟五人中他排列第二,这就称二房了,那么称五房就应该是弘字派的第五弘谔才对。为什么世系上接到昌经而没有弘谔?查阅龙梅王氏族谱发现,昌经次女适美种村,这就是接到昌经的原因,而弘谔与嗣孙昌经的关系还在龙梅村。为什么说弘谔是乏呢?因为克明公祠锦联上说“五房孙”,就是五房由孙辈来嗣。二房弘诏是三世弘字派,五房弘字派就是弘谔而不是昌经或克明。

十五、龙梅族谱德铭公祠与克明公祠锦联虽然落笔不清楚(仍按禧公一世论述,改正后应各加九世),但是靠前说明时间早,“二房对三世”、“百代庙对五房孙”明明白白,况且克明公祠锦联上说“五房孙”就是五房由孙辈来嗣。因为“百代庙”是指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至三槐堂祐公,而“五房孙”是指五房弘谔由二房弘诏孙昌经即克明嗣,所以克明公祠不能弃了弘谔公,弘谔公才是五房祖。又因为弘诏即德铭公祠与克明即昌经公祠同时提到二房、五房与三世,也就是说二房与五房都是弘字派,而弘诲公自记五房弘谔在《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五房祖理所当然是弘谔,而不是昌经或克明,他是五世祖。龙梅龙楼王氏二支共七房兄弟互不承认世系,造成龙楼支二房三子汝鹄出嗣龙梅支三房弘诰与六世鼎焕出嗣五世昌业争论不休,导致龙楼二房弘规与龙梅五房弘谔乏也不敢记载嗣关系。龙梅三世五房就有三个房乏而嗣如下:龙梅长房三世弘谟的五六世乏,龙梅次房三世弘诏的六世鼎辅嗣,六世又乏龙梅次房三世弘诏的七世如圭又嗣;龙梅三房三世弘诰乏龙楼四世汝鹄来嗣生昌业,五世昌业又乏,龙楼六世的鼎焕又来嗣;龙梅五房三世弘谔乏,龙梅次房三世弘诏孙五世昌经即克明嗣。由于嗣者继续祭拜原来的祖先,造成龙楼弘规后人是谁没有人知道;美种与仙楼坡即使知道自己是五房祖人,后人却不知道五房祖是谁④。

十六、龙梅族谱记载: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1599年(己亥)致仕回乡,1601年(辛丑)创建龙梅“三瑞堂”与“五凤楼”;清代1708年(戊子)懋曾重修改名“复亨堂”与“思敬亭”(清末民初琼山人王国宪叫做奉恩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叫做八角亭,“文化大革命”变成八角殿至今),1711年(辛卯)重新回主。龙楼族谱记载:龙楼“谦亨堂”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75年(乙未),重修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庚申),1862年(壬戌)落成并回主。因为龙楼“谦亨堂”堂名是参照清代龙梅堂号“复亨堂”而起,所以依据龙梅明代堂号“三瑞堂”应起名“三传堂”。明代李钟岳对联挂在龙梅五凤楼--“五凤楼”对“三瑞堂”,说明龙梅堂号是“三瑞堂”,而“瑞三子弟传”龙梅龙楼,龙楼堂号起名“三传堂”,以示先立“三瑞堂”后立“三传堂”(中国传统习俗是祠堂宜分就不合;小儿子随父辈居住、大儿子分家迁出去)。
十七、龙梅族谱重修于公元1702年,龙楼族谱跟龙梅族谱分开纂修初稿1868年,当时与龙梅1702年谱序保持一样的错误。1901年发生矛盾后龙楼创新谱(四五个迁居始祖:高峰摘云、禧、秀山、允可),根据莫开国创谱序可知此次修谱是以秀山为迁居始祖,生二子琔与瑞,琔生赞而乏,瑞生禧而禧之长子允可出嗣赞。禧是 公之子错误成瑞公之子(其实手写世系图上“瑞”字只见王字边,另一边已经擦掉糊涂不清,说明先人已经知道“瑞”字错了。弘诲公报录《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家状重新出现,可见田氏坟墓荫出的礼部尚书旨在追本溯源),这就造成了龙梅龙楼后人与文昌临高村人互认世系的笑话。但愿清代初1702年应该续修而重修的错误族谱早日纠正,让明代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诲创谱得予修复(修正清代以来的谱、复归明代谱)及延续。
注:①南九王氏族谱与次支元年庚薄是两个不同版本。族谱《近世表》记载瑞公娶妣何氏生三子,长效、次敬、三弟,公妣合葬加曾岭甲向有碑,族谱《行略》记载瑞公:遇本县罗尹(明代定安知县罗昌)逃婢於道;而年庚薄却记载弟为养子,瑞公卒葬於加曾坡岭地之原,在於明弘治十年(即1497年)葬有碑。为什么南九族谱不承认年庚薄弟为养子的记载呢?除了记载双墓与单墓不同外,岭与坡岭不同,甲向与地之原也不同;尤其是从定安县志记载中得知,罗昌是明代正德七年即1512年任知县,而年庚薄记载瑞公1497年葬显然是错误,瑞公卒后罗昌才任知县是不可能有《行略》记载瑞公传里所讲相遇之事,所以年庚薄有关瑞公的记载已被南九族谱否定。由于年庚薄胡编乱造弟为养子,造成弟公身份不明,以讹传讹必须纠正。只有认识到弟是瑞公三子,才能知道“三传孙”是瑞公三子弟传的孙,也就是“瑞--弟--秀山”,龙梅(龙楼)王氏世系及族谱才能清原正本。

②龙梅族谱与龙楼族谱重修时附于谱首的两篇《乩序》及评言,好似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寿庵为开琼始祖,不同的是龙楼族谱说“名高峰号摘云”迁定龙梅为龙梅之始祖,而龙梅族谱仅是说“名高峰”遂迁於定之龙梅,是高峰又龙梅之始祖,还将“龙梅始祖大明处士摘云公”作为神位于祠堂拜之,真是不可思议。龙梅懋曾命子扆敬录的东坡公乩下挥重修族谱序如下:寿庵先生即开琼之始祖……阳生四子独存长名高峰,遂迁於定之龙梅,是高峰又龙梅之始祖,峰之子靖疆,疆之子殿最,最生瑞,瑞生禧(编造15代假名字号谥,让禧接上变成“先儋后临再龙梅”),禧生允升,龙泉即其号也,龙泉復生四子,长弘谟、次弘诏、三弘诰、四弘诲。因为康熙儋州志人物志与儋县王氏支系记载:王肱,字公辅,并没有“寿庵”,从临高迁来儋县而不是从儋县迁往临高;又因为弘诲公《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家状记载:禧之父亲是 ,而不是瑞;允升生五子而不是四子,长弘谟、次弘诏、三弘诰、四弘诲、五弘谔。所以说懋曾命子扆录的东坡乩下挥重修族谱序错误,甚至将禧生子二的长子允可后人迁居龙楼、允升生子五的五子弘谔后人迁居美种删出世系图贻害无穷。懋曾重修六合岭二祖妣正二品夫人陈氏莫氏墓铭,改写碑文删除允升五子弘谔名字(碑文改写习惯是保持中间部分,左右两部分都有改的可能,一般是改一边,龙梅后人改写田氏与叶氏碑文也是改一边)。
③王弘诲以兄弟五人名义即五凤(弘谟、弘诏、弘诰、弘诲、弘谔)为开村五世祖(弟--秀山-- --禧--允升)手筑宗祊于明代,清代懋曾为他前五代祖(禧--允升--弘诲--汝鲲--昌言)重修祖祠。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1599年(己亥)致仕回乡,1601年(辛丑)创建龙梅“三瑞堂”与“五凤楼”,清代1708年(戊子)懋曾重修改名“复亨堂”与“思敬亭”,后人称“复亨堂”与“八角亭”再称“八角殿”,清代违背明代尚书王弘诲兄弟意愿、造成开村始祖“少三代(弟--秀山-- )”实为不孝。龙楼族谱及白水塘薄谱最早谱序即“族谱原引”中写道:龙梅发祥寿官应贡先达、流芳世代、善行邑乘旌楊,特简、龙泉五世其昌诞降宗伯。说明龙梅王氏五世龙泉生六世宗伯的史实,也就是说宗伯前世有五代(龙梅入村始祖算起)、并非龙泉二世与宗伯三世。寿官即禧,特简即允可、龙泉即允升,五世即弟--秀山-- --禧--允升,五世其昌即五世之后子孙昌盛(五世允升的子弘诲官至礼部尚书),诞降即降生,宗伯即礼部尚书,诞降宗伯即降生礼部尚书王弘诲。
④弘诲公在《寿伯兄歌》的序中写道:伯兄文铭翁以今岁辛丑寿七十矣,小弟亦年六十;仲兄德铭行年六十有七,陈氏妹寿五十有二;一时同气四人,俱偕老齐眉,康强无恙。四人是指伯兄文铭、仲兄德铭、弟媳陈氏妹与自己忠铭。《寿伯兄歌》七言古风长篇六十句中写道:仲氏今年六十七,季妹五袠加二数;弟也驰驱念载余,五陵衣马缁尘土。仲氏是指德铭妻子唐氏,季妹是指最小的妹妹,小弘诲八岁,嫁与琼州名门陈箕南。弟是指弘谔,妻子陈氏妹寿五十有二时他驰驱念载余,即快跑廿年余,说明陈氏妹仍然居住龙梅村才能参加伯兄文铭的祝寿。

龙梅四世祖禧称王母田氏元孙之奥秘
“皇明恭懿孺人王母田氏墓,嘉靖六年丁亥元孙禧立”这是龙梅四世祖王禧为“王母”田氏撰写的碑文,那么落款“元孙”又应如何理解?经考证得知:三百多年来的迷惑跟三千多年前的典故息息相通。
“元孙”有多种解释,“元孙”是长孙时指长子之长孙,或指最年长之孙,或指排行最大之孙;清代避讳时才将玄孙改为元孙。王禧为田氏立碑是明代,为什么不称“孝男”而称“元孙”呢?那么典故里的“元孙”怎样讲?孔安国传:“元孙,武王。”孔颖达疏:“武王是太王之曾孙也。尊统於上,继之於祖,谓元孙,是长孙也。”这里的“元孙”(周太王古公亶父--周王季--周文王昌--周武王发)跟碑文所指一致,因为王禧虽是田氏之子,但他要向王弟(妻云氏)--秀山(妻叶氏)--琔胡氏、 (妻田氏)--赞张氏几代祖先祈祷,所以称“孙”;“上”指王赞是因为王禧长子王允可出嗣王赞,所以王允可祖父是“王琔”,王禧次子王允升祖父是“王 ”,而“祖”是指王 及以上祖。王禧追尊田氏为“龙梅王母”,就像武王发追尊父亲姬昌为文王一样。
大宗先世宗图显示:(龙梅始祖)摘云讳高峰--秀山(妻叶氏)--琔、 (妻田氏)--赞、禧,禧是龙梅始祖的四世祖;龙梅族谱祝文里摘云也是龙梅始祖,而将禧说成是龙梅始祖的四支始祖,造成龙梅一世祖不知是摘云还是禧(龙楼族谱世系图是龙梅弟八世昌裕回旧址考证获得,龙梅族谱取消禧前三代是九世懋曾重修谱所为,而龙楼十三世孙受龙梅重修谱影响才跟错)。禧以孝孙名义为秀山妻子叶氏立碑,从秀山算禧是三世祖,那么从摘云即弟云算自然是四世祖,并非四支始祖。


史籍《帝王世纪》记载:姬昌娶太姒为妃,生有十个儿子,他们是:伯邑考、周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被纣王作为人质,长期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害。其后,姬昌立次子发为嗣,称为元孙(因为武王发虽是文王昌之子,但他要向几代祖先祈祷,所以称“孙”)。姬昌逝世后,姬发即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代。武王拥有天下后,追尊父亲为文王。
禧之孙弘诲72岁①最后一次做生日时赋诗:於皇我烈祖,受姓分姬②姜③;粤从文武后,浚发暨灵王。子晋让储位,求仙学丹方;山中才七日,阅世千秋长。千秋表祯符,仙箓衍无纪;绵邈越汉乔,绳祖昭来许。入朝著奇踪,双凫传只履;北斗朝南弧,庆寿从兹始。诗中“文武”指文王武王,跟禧自称“元孙”所指典故里的文王武王是相同的先祖,这是公孙一致为后人认祖归宗留下的遗笔,说明龙梅统传始祖王禧称王母田氏元孙与周代武王发称父亲文王昌元孙毫无二致。
注: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暮年时往往会产生世事无常、生命苦短的无奈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弘诲公72岁生日时,他邀请了家兄中唯一在世的已八十高龄的仲兄德铭,以及南九王氏18村莫、吴、周、程、褚五老女性尊长,赋诗七章,从原姓姬到文王武王灵王及王氏开宗始祖子晋都谈及。家宴提及五老在龙梅、龙楼谱弘字派配偶中只有三位,另外两位同辈女性要查南九谱才能找到,说明龙梅始祖王弟原来住在南九下村(龙梅凡办喜庆事必请南九王氏明代18村派代表参加)。
②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有四妃十嫔,生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即姓姬,另外13个儿子被黄帝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宗族系统的称号,而周武王发则以国名为氏,周氏是姬姓这个大宗族系统的分支称号。周武王发及其当周代天子的子孙后代还是姓姬,不是姓周。周代初年奉后稷为周族始祖是因为他在邰建立诸侯国,古公亶父再从邰迁徙至周原称为周族,后人称周国。
③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姜嫄是炎帝的后裔,踩巨人足迹生婴儿弃。这个婴儿像不祥之物遭几次抛弃而不死,姜嫄便以为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抚养。因为最初想抛弃他,所以取名为“弃”,就是后来的周族始祖后稷。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非常崇拜。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后来后稷的裔孙周武王发建立了周代,周代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龙梅统传始祖禧是上统传始祖母叶氏孝孙
“明故祖妣孺人叶氏之墓,孝孙王禧立”这是龙梅(下)统传始祖王禧直接为(上)统传始祖母叶氏撰写的碑文,并非没有父辈与堂兄弟,同辈分的孙王赞及父辈早逝而乏,王禧享寿八十有奇。碑文中王禧以孝孙名义为叶氏立碑,说明祖妣叶氏是他的祖母,王秀山是他的祖父。
由于人们不清楚“上统传始祖”秀山与叶氏生“上分支始祖”琔与 ,龙楼世系图与行略记载秀山叶氏、琔胡氏与瑞(应该是 )田氏、赞张氏与禧陈氏、允可允升实名坟墓葬地清楚,怎么双方协商就认定王禧没有堂兄弟“王赞”及其父亲“王琔”?甚至否定“允可出嗣为大宗赞嗣子”和允可为“大宗”的记载,“统传始祖”王禧代“下分支始祖”允可允升的“上分支始祖”琔 及孙辈赞立碑意味深长,难怪三百多年来龙梅龙楼王氏兄弟为上统传始祖母叶氏坟墓争乱不休。
明代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是禧的第3代孙,他依据谱谍原则(3代可以创谱,300年可以重修族谱;30年小修-续谱,60年大修-续谱)创修《龙梅王氏合族谱谍》,而禧的第6代孙(弟的第9代孙)王懋曾没有续谱却重修族谱并改堂号,造成后人争占坟墓,兄弟之间欠缺和睦。
龙楼后人撰写“摘云公扫祭田”与龙梅懋曾1716年死前撰写“摘云祖坟种松记”有些模糊,摘云公应该是弟云祖(祖含公与氏),卒葬龙梅与龙楼两村之间的墓园。左边还有入村二世祖考秀山公墓,南边是昌裕妻子何氏墓,三座明代坟墓从北至南排成一字形(特殊的右大左小)。弟云祖墓前横路下是赞公墓 ,均坐东向西,因挖水利渠道而推毁墓茔。

龙梅龙楼族谱记载松垄坡①三座明代坟墓叶氏、禧、允升一起而右大左小(叶氏是秀山妻子),自南九至龙梅龙楼同一线上,但向有所不同,叶氏坐壬向丙、禧与允升坐亥向巳,禧卒葬於松垄坐亥之地,而允升是附葬於松垄同一坐亥之地,说明他们的去世时间前后是叶氏、禧、允升。由于建村历史的特殊(从南九迁居龙梅)才右(南九)大左(龙梅)小,清代以后的人则认为左大右小而不愿接受事实,不明白明代安葬坟墓奥秘就弄不清楚龙梅、龙楼上下世系情况。另外,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与原配夫人周氏及侧室夫人刘氏坟墓也可以得到证明,他们的坟墓是右大左小(弘诲孙昌言公与妣坟墓也是右大左小。昌言公与原配宜人陈氏合葬右边,侧室吴氏招魂附葬於公之旁东向即左边,由于现代人不懂明代右大左小安葬坟墓奥秘,重新立碑时将侧室吴氏合回昌言公、原配宜人陈氏一起,侧室吴氏坟墓变成本山土神来扫祭,结果是主持者与宗孙没多久就归天,至今一直没有人知道是啥回事)。

龙楼族谱记载:一世瑞公之子禧;一世摘云三孙秀山娶叶氏生男二,长琔、次瑞,说明秀山妻子是叶氏。但是,禧与摘云同时是一世,好像禧与摘云是同一个人,而瑞公既是禧父又是秀山子,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于龙梅始祖摘云讳高峰“三传孙”秀山变成“三传”秀山或“三孙”秀山,所以不知道“三传孙”秀山是瑞公三子弟传的孙,也就不知道瑞公三子弟是龙梅始祖,更不知道入村始祖高峰摘云并非实名(摘云是弟云)。 公错误成瑞公,造成“三传孙”秀山的祖父瑞变成“三传孙”秀山的子瑞, 公之子禧不是迁居龙梅一世祖而是龙梅四世祖。
注:①人们认为松树是弘诲公从南京带种子回龙梅种植起来的,便将这个坡叫松丛、松林、松垄,其实只有“松垄”才是正确的地名。因为南九下村四支的王瑞父亲德与祖父安葬地早已称松丛坡,所以龙梅是后人不能再称相同名字。龙梅后人要对松林进行管理和发动族人种植松树,使其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松林”,那是错上加错。又因为松垄意思就是坟墓,所以坟墓葬地变成园林违背祖先本意。
龙梅是南九王氏明代十八村之一
南九王氏明代18村(祖)祠堂传说含糊不清(村祖诸公无法讲清何世),经深入分析南九王氏族谱(明代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创谱,明代创与修共三次①,清代重修谱也三次②,现存族谱旧序、近世表与各支迁居一览表等)后才知道:由于明代年间(1368--1644)社会不稳定,造成南九王氏先祖迁居到17个村,所以说包括南九称南九王氏明代18村符合史实,而南九王氏18村祠堂或18祖祠堂说法不见经传。
南九族谱《进主捐题记》阐述:乾隆年间创建祖祠(重修大宗祠),最初回主12个,即1世委周、2世吉--元、3世良③、4世保--定--佑--安、7世敞--敷、9世惠、10世才美;嘉庆年间邀集18村兄弟捐资、道光年间邀集18村兄弟仅得10村捐资。既然具备回主条件的明代18村祖及其后裔没有全部回主,就不能说18村祠堂或18祖祠堂。尽管邀集18村兄弟捐资但不全是明代18村,所以对于南九王氏其他村来说,似乎没有讲18村祠堂或18祖祠堂(祠堂能分可以不合是惯例)。
迁琼入定南九委周有两个儿子吉与元,由于两大支分开篡修族谱,造成随意插入或抽出几代,即使我修对了你又改错,我后人反抄你错的,反复犯错。次子元随父亲委周迁琼入定南九创谱较早(明代1469年),世系本来是对的,而长子吉分修谱插入三代福彪、长祁、文经后再插到六代“福彪、长祁、文经、宝继、正玉、东坤”是“三无即无生辰无配妣无葬地”错误,南九元公族谱又跟着插入三代④后再抽出。
南九《各支迁居一览表》记载:南九王氏除了从南九迁居他村后再迁出或未祥以外,只有21个村明确从南九下村迁出,其中明代17村、清代5村(相同1村)。明代17村是:保公支11世锜公迁南梅,12世廷谟公迁黎田;定公支6世陈理公迁正统,10世绎公迁琼山石头,11世耀文公迁琼山合埇,11世耀前公迁澄迈大坡;佑公支12世廷琳公迁排溪,13世国定公迁南庄,13世可德公迁雷鸣;安公支6世瑞公迁龙田坡,7世弟(龙梅误称摘云)公迁龙梅,8世规公迁后坡,10世克己公迁赤古坡,7世敷与10世自修二个公迁琼东王村,7世㪙与11世元勋二个公迁南曲,11世元弼公迁琼山县,11世家辑、家辟二个公迁耽古。清代5村是佑公支15世绪公迁耽古、世雄公迁龙门上村、世美公迁后埇与安公支14世嘉言公迁宜召、17世元连公迁乐会。南九王氏明代18村中仅有11个村(南梅、黎田、正统、排溪、南庄、南九、龙田坡、后坡、赤古坡、琼东王村、南曲)参加南九联修族谱。另外几个村没有参加是因为对接不上南九王氏世系,既有南九对上世系理不清原因(如:跟宗达宗义关系一直没有理清。根据临琼始祖宗达公自记与宗义自记⑤得知,他们的宗族在北海,兄弟四支潜隐各处--一住於定安南狗,说明他们来自妫姓,改姓地是北海,他们跟定安南狗可能有关系,并非与定安南九下村有关系。根据南九王氏七世孙敞明代旧序与弘诲公72岁最后一次做生日时赋诗可知,自己来自姬姓,改姓地是太原),也有迁居始祖前后对不上世系原因(如瑞公三子王弟与云氏迁居龙梅是龙梅始祖,之所以称为高峰摘云,是因为懋曾不愿意去南九认祖归宗,死前只是写下“摘云祖坟种松记”,说明龙梅始祖不是高峰就是摘云,甚至禧是一世祖也没有否定),所以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几个村从南九下村迁出都是明代,而清代后再从18村继续迁出至今才有几十个,传统公认南九王氏明代18村,龙梅是南九王氏明代18村之一。
注:①南九王氏明代开始创修族谱共三次四篇旧序,说明委周带子孙迁琼入定开创南九。第一次成化五年(1469年)九月九世孙才美敬撰旧序:我祖委周公迁定传三世至良公开创南九始定版籍;十世孙惠敬撰旧序:我支祖发迹於定之南九,固我亲族之亲者在南九。第二次弘治年间(1496年)七世孙敞敬撰旧序:溯我鼻祖讳晋出自周家本灵王太子,自废为庶民人时人谓之王家始称王姓,传至元、威二公,一居太原,一居瑯琊;代远年湮固不得而详考,惟至委周公迁定为我本支迁定之始祖,自委周公传三世至良公开创南九始定版籍。第三次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十世孙熙载敬撰旧序:惟计自委周公迁定以来又几百年(1276-1536)於此;委周公吾族入定之始祖传至四世,分为保公、定公、佑公、安公又小宗四支之始祖。

1.明代第一次旧序: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九月九世孙才美、十世孙惠敬撰。
2.明代第二次旧序:弘治年间(公元1496年)七世孙敞敬撰。

3.明代第三次旧序: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二月十世孙熙载敬撰。

②嘉庆九年即1804年十五世孙鑑撰写“重修谱序(清代一次)”说溯我始祖讳委周公迁居定南九三传至良公创基南九、历有可考。然而,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八世孙天楷撰写“二次续修谱序”却说:“悦祖被谪来琼遂居於琼之南门紫竹街棲焉,疑即我族来琼之远祖也、然究难徵寔”。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十世孙立经谨识“悦公迁琼存疑”已经阐明:惟考之郡志,宋代谪宦并无悦公其人,自唐宋以来迁谪来琼者、官无大小志皆备载、不当於悦公缺之,是悦公是否迁琼誠为一大疑案。然则我一世祖委周公是否为悦公四传曾孙、年久事湮亦难徵信,又旧谱载悦公系晋国公祐五代孙、而载祐公以下生传考之正史更多误谬。
③对照明代与清代族谱,发现三世祖良公既不是南九开基始祖,也不是全族发源始祖,惟有迁琼入定开创南九一世祖委周公才配得上此辈分。如时间可以说明:弘诲(生于1542年)……懋曾(生于1647年)每两代均为30-35年;如果委周中举人(1276年)时23-50岁,那么委周至德就是每两代均30-35年,所以说良公1373年才迁南九以后的30年生两代不符合情理。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十世孙熙载敬撰旧序:自委周公迁定以来又几百年於此(南九);如果良公1373年开基南九,至1536年仅163年,那就不是明代熙载所说的委周公迁定於此几百年了!
④南九王氏族谱记载:一世委周、二世吉与元、三世良,委周--宋端宗丙子科即1276年举人官未赴任而迁琼入定开创南九;吉--南京进士翰林院官拜参知政事右中丞(冒充),吉生子三,长平立籍万州、次强立籍临高、三文立籍琼山。清代“三次续修族谱序”误引用万州城北王氏族谱,认为万州的吉(王吉冒充王保保,王保保生父赛因赤答忽蒙古族人并非汉族人王委周、弟弟脱因帖木儿并非定安南九的元)与南九的良均为明初洪武六年即1373年渡琼,造成委周下随意插入三代(理由是1276与1373之间相距96年之久)。大元初丙子年,也是宋端宗丙子年,即1276年,这一年是试图顽抗的南宋余部与已经建国的元朝在中国南方交锋混战的年代。这样,战乱的影响也势必波及举人委周候选知县而官未赴任,导致他迁琼入定南九才传至三世良公。委周迁琼是入定南九的必须,并不是居住琼山府城。
“王保保生父爆光,身份颠覆《明史》:不愧是朱元璋得不到的男人”一文发表指出:1990年,洛阳东郊邙山南麓,出土的王保保生父赛因赤答忽墓志铭,完全推翻了《明史》对王保保身份的记载。王保保的亲生父亲,不是什么“王”姓汉人,朱元璋对儿媳“王氏”(赵敏原型)身份认识出现了错误。在给舅舅察罕帖木儿做养子之前,王保保就是元朝太尉赛因赤答忽的儿子。他的本名就是扩廓帖木儿,他还有个弟弟脱因帖木儿和一个妹妹观音奴(赵敏原型爱称)。王保保本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贵族。
王保保的生父,赛因赤答忽是元朝太尉,但没在《明史》立传,因此长期被误认为是“王”姓不知名男子。相反,他的舅舅兼养父,察罕帖木儿是元朝的“平叛”顶梁柱,朱元璋都很忌惮他。所以,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就将他的“汉名”王保保,传为了“乳名”,认为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位“王”姓汉人。包括朱元璋,也是如此认为的,王保保的妹妹,是以“王氏”之名记载的。朱元璋及当时汉人认为:王保保兄妹,是有着蒙古血统(母亲),接受蒙古教育长大的汉人(父亲),这也是《明史》记载错误的信息来源。
⑤宗达宗义兄弟的后人四支分居四处:宗达自记讲宗族北海,而北海是妫姓改王姓发源地;宗义自记讲四支潜隐四处:一住於琼山理幕,一住於澄迈沟前,一住於定安南狗,一住於乐会新寨。根据南九王氏七世孙敞的明代旧序与弘诲公72岁最后一次做生日时赋诗可知,自己王姓发源地是太原,而太原是姬姓改成的王姓,并非妫姓改王姓,所以宗达宗义兄弟的后人四支分居四处与定安南九无关。

2021年11月9日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古人讲:“狮子守大门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中,不少重要的建筑物门前都有两个大石狮子坐 [详细内容]
- · 古人讲:“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是何
- · 八宝山第1墓是谁?谁的墓被祭拜最多?特殊
- · 《王阳明家书家训》:王阳明的血统、学统和
- · 党史上的今天丨11月12日
- · 峄阳王氏溯源研讨会
- · 王明经·龙梅王氏世系上至迁琼入定南九的考
- · 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寻海南王大琳太公支脉
- · 漳州市壹加壹慈善协会给海南王居正研究会贺
- · 贺福建石狮太原堂举行成立90周年庆典
- · 南安风物之《寺庙诗栏》
最新排行
- · 海南王氏渡琼各祖派实录
- · 海南王氏渊源
- · 海南王氏渡琼先祖一览表
- · 拜访入琼始祖恂公支派修谱理事会
- · 南京王耿教授为海南王氏族谱编排字辈行第
- · 海南王氏渡琼始祖探讨
- · 海南王氏家族千年兴衰录
- · 溯根谒祖寻莆田王潮开闽宗支
- · 关于海南王氏谱牒文化研究
- · 三槐堂在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