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王达事,赏十二“讼”,修完善身

但在这些记录里却缺少了王达公的生卒年。为此,我从无锡图书馆和网站上查找有关资料,比较真实靠谱的是两条:一是《明实录》,这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在“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八中有:“永乐五年六月乙未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达卒”,“卒年六十五。”二是明朝内阁首辅、文学家胡广为王达撰写的《翰林侍读学士奉直大夫王公墓志铭》(《胡文穆公文集》卷十三)。里面写明:“公生于元至正庚寅 月 日,卒于大明永乐五年六月乙未,享春秋五十有八。”两者记录的王达的卒年一致,但年龄上相差了七岁。为此,我对胡广及其和王达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胡广在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朱棣为帝时出任太子侍读。永乐年间历任太子右庶子、内阁学士、翰林兼左春坊大学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王达公也是在明文皇帝(朱棣的谥号为“文”。)“即位后擢翰林院编修”的。胡广和王达几乎是同时期、同部门的幕僚,为王达所撰的“墓志铭”应当是比较正确的,即王达生于元至正庚寅(1350年),卒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享年五十七岁。
在考证王达公的生卒年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明初“东南五才子”解缙、王达、王璲、王洪、王偁诗文词章都是一时之秀,都在翰林院任职,为朱棣皇帝侍从左右。其余四人后来均被朱棣整肃,被诬被累(牵连)死于狱中。而王达去世后,朝廷命令相关机关,护送其灵柩还乡,成为“唯一善终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看到光绪丁亥年(1887年)的《金匮王氏谱》(即《琅琊王氏无锡支谱》的前一版),其中附录了王达公所著的《天游集》十卷,拜读了卷六中的十二篇“讼”文后,心中疑虑豁然开朗矣!
讼:本义是争论。《说文》:“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另有“打官司”之义。《正字通》:讼,争曲直于官有司也。还有“谴责”、“责备”的意思,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王达公在《天游集》里辑录了十二篇“讼”,曰:讼心、讼目、讼耳、讼口、讼足、讼名、讼过、讼交、讼睡、讼酒、讼色、讼志。所讼者,皆与人的身心有关。十二“讼”七百八十余字,原文繁体、无标点,下面忝作简化和句读,稍加注释,析之赏之。
一、《讼心》
茫然其欲,蕞尔其躯。彼比胥接,纷纷拏挐。昔我小时,固勿能御诸;今其老矣,千虞万踣,躬历夫患难之余,于此不惩,于此不趋。与物日逐,何时已乎!锄其秽,澄其污,湛然清寂,庶可救渠。不然,五千里荒漠之地,一落陷穽,孰得而恤余哉?
蕞尔:小小的。 胥:皆,都。 虞:忧虑。 踣:跌倒。 渠:他。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礼记》说:“总包万虑谓之心。”在古人看来,心不仅代表实体的心脏本身,还是主导人们思考、记忆、感知等精神活动的器官。所以,孔子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王达公把心作为“讼”的第一对象,认为需要“锄其秽,澄其污,湛然清寂,”方能在“茫然其欲”中挽救“蕞尔其躯”,以免“一落陷穽”不“得而恤”。这正是儒家先正其心再修其身的最好体现。清心寡欲,自感其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境界、“无欲则刚”的豁达心态,在这篇“讼”里表达了出来。
二、《讼目》
悠悠古今,赫赫经史,不克自娱,炫彼红紫。色搂于瞳,贼袭于意。意扰情迷,颠倒咈戾。况尔命屯,动辄失次。今如弗惩,后必颠坠。理不顺者,汝宜力制。制之于外,养之于内。夫如是,不徒怡于晚年,庶足保身而游世。
克:能。 咈戾:违逆。 屯:艰难,困顿。 庶足:希望足以(能够) 游世:优游于世。
三、《讼耳》
言有是非,声有淫雅。入汝耳来,汝宜辨者。汝不克辨,杂好是戕。万古灵台,于焉弗光。以心听声,以耳听心。心耳弗戾,邪莫能侵。汝不听我,溺于淫哇,汩汩没没,害其身耶。
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 戕:残害,伤害。 于焉:从此;于是。
戾:违背。
淫哇:淫靡鄙俗的声音。
四、《讼口》
古人之言,讬以宣德。今人呶呶,以辩为益。汝既不贤,汝又无力。以言夸人,致冤招敌。屡惩屡悔,屡生外尤。不克悛彼,语诞心羞。呜呼,齿将老矣,途斯窘矣,从今勇于沈黙事天而已。
宣德:宣扬圣德。 尤:过失,罪过。 悛:悔改,停止。 斯:于是,就。
五、《讼足》
尔昔居乡里之中,好侠好游,以才自恃,不知早休。今汝羁于朔漠,衣食困于弗周,尚欲萦萦扰扰、不改其尤耶?一榻清风,半窗明月,非礼勿动,当静怡而改辙也。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泛指北方。 萦萦扰扰:纠缠搅扰。
以上四篇联在一起正好诠释了儒学先祖孔子的一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的时候讲解“克己复礼为仁”的。当然,孔子的“礼”是周礼,即周朝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的典章制度。而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礼教——社会公德——却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克己就是要约束个人的私欲而不能为所欲为,复礼就是要遵守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所以,王达公一再告诫:“色搂于瞳,贼袭于意,意扰情迷,颠倒咈戾,”要“制之于外,养之于内”;“言有是非,声有淫雅。入汝耳来,汝宜辨者”;“以言夸人,致冤招敌,”要“勇于沈黙”;要改掉“好侠好游,以才自恃”,注意“非礼勿动”、“静怡而改辙”。这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在京城翰林院伺候皇帝就显得更为重要,王达公时时“讼”诫自己,谨言慎行,克己复礼,不可谓不智也!
六、《讼名》
内由不足,好于外张。闻过其情,鬼神降殃。名虽煜煜,躬则累累。五千里外,万悔莫追。名者宾也,躬者主也。逐主纳宾,深可耻也。
内由:内心的法式、机缘。 闻:名声。 煜煜:明亮,炽盛。 躬:身体;自身。
老子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提醒人们思考关于名利、财富和生命的关系;并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就是说,过分贪图名利,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加节制地敛财,最终会自食恶果。王达公深明此理,“闻过其情,鬼神降殃。”“名者宾也,躬者主也。逐主纳宾,深可耻也。”正是这种把名利当作身外之物的思想境界,才使他学会知足,看淡荣辱。这是生活的大智慧,生命的真保证。
七、《讼过》
人生世间,不患有过;过而不改,厥罪斯大。忝名缙绅,德弗克理。奔奔外驰,曷思为己?踰四十年,老景日寻。堕落穷乡,犹不怆心。心日益惛,过日益炽。汝真小人,圣贤所弃。
厥:其。 忝:谦辞,自愧。 曷:怎么,为什么。 寻:将近。 惛:迷乱,糊涂。
《左传》里就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些话都是劝导人们知错就改。苏轼直言:“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就是说,改正错误要毫不吝惜,听从善言要象流水一样迅速自然。达公这篇“讼”里明确警示:“过而不改,厥罪斯大”,“心日益惛,过日益炽”,假如成为了“真小人”,则“圣贤所弃”了。不难想象,这么畏惧有过的人自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做事了。
八、《讼交》
汝德狂妄,好交非友。倾囊罄箧,惟恐其后。曲意徇物,弗计有无。悦彼外人,馁此妻孥。今遭末路,萧然一身。纳纳乾坤,闵者何人?尤天怨人,不知命也。姑书斯言,式劝来者。
罄:用完,用尽。 徇物:追求身外之物。 萧然:寂寞冷落。 纳纳:包容貌。闵:怜恤,哀伤。 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交友重要,交友有许多好处,这是毋容置疑的。但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样交朋友却大有讲究。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结交正直的、诚信的、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而结交趋炎附势的、表里不一的、夸夸其谈的朋友是有害的。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不欺、不吝、不隘、不强者,可与人为徒。”意思是:不欺骗,不吝啬,思想不狭隘,不自以为是强迫他人,这样的人可以做朋友。晚晴名臣曾国藩更是告诫:“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真正的朋友是真心相待,患难与共;真正的朋友是相知相惜,心灵契合;真正的朋友更是清淡如水,悠悠绵长。因此,王达公以“好交非友”会带来“倾囊罄箧”、“曲意徇物”、甚至“悦彼外人,馁此妻孥”的恶果“式劝来者”,以免末路“萧然”,无人“闵者”。这对后人来说,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效啊。
九、《讼睡》
黑蚖无情,砺齿撑喉,昏昏不知,为其所囚。宰予昼寝,师故责之。我为人师,不克警而,岂不自愧、岂不自悛?宜乎!壁立万仞,以心事天。如此,则仇自退,则智自圆。昭昭一镜,日亲圣贤矣。
宜乎:恰然。壁立万仞:岩石高耸貌,比喻象大山一样刚正不阿。 昭昭:明亮。
孔子看见自己的学生宰予“昼寝”(大白天睡觉,抑或上课打瞌睡)便大动肝火,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从孔夫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来,宰予昼寝浪费的是千金难买的大好光阴,实在是不应该。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学生犯了错误就严厉地批评教育。王达公自“洪武中以人才举,除大同府学训导,入为国子监助教”(朱彝尊《耐轩公小传》)执教讲课,传授儒学。从这篇《讼睡》可以看到他象孔子那样,严格要求学生“壁立万仞,以心事天”,不负日月,“日亲圣贤”。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流年似水,吾辈当只争朝夕!
因此,“六馆诸生多趋公之门以请益,公诱掖开诲讲说论议终日不懈,成德达才之士彬彬然出公门下。”(胡广《翰林侍读学士奉直大夫王公墓志铭》)
十、《讼酒》
大禹圣人,犹惧于酒。败德致愆,此物为首。一杯到腹,四体翩翩。不矜者矜,不贤者贤。匪言勿宣,匪由勿语。古有良规,吾今告汝。以志率气,兀不动摇。持之有恒,德音孔昭。
愆:罪过,过失。 矜:自大,自夸。 匪由:不合法道的话。气:人的精神状态。 德音孔昭:善言很精妙。
十一、《讼色》
人生百年,自有乐者。以色戕身,大不智也。精或一摇,神斯挠矣。当慎不慎,坐令毙矣。今困蒺藜,天或启予。放心物外,余其所宜。云行雨施,鱼跃鸢飞。一静自亨,天其佑欤!
挠:阻碍,搅扰。 坐令:致使;空使。 云行雨施:广泛施行恩泽。
亨:通达,顺利。
自古以来,酒与色总是受人褒贬。爱酒者把酒比作“天乳”、“甘露”、“太平君子”、“天禄大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恶酒者则把它比作“祸水”、“毒药”、“致疾败行”、“亡国之物”,痛恨之情深入骨髓。爱色更是人之常情,所谓“食色,性也”,“无色路断人稀。”而恶之者则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色是刮骨钢刀”。其实,酒和色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是不好的东西,并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关键是怎样对待、怎样把握。古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明智的作为。所谓“酒香夺志,色满销魂”,苏东坡就直言:“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晚清学者金缨所著《格言联璧》也说:“醉酒肉饱,浪笔恣谈,却不错过一日?妄动胡言,昧理纵欲,讵不作孽一日?”“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情欲不可使有余。”看王达公对酒色之“讼”:酒是“败德致愆”之首,必须坚持“古有良规”,“以志率气,兀不动摇”;色是“戕身”挠神之事,需要“放心物外”、智之慎之,“一静自亨”。可见,把控酒色,克制自己的欲望,莫让私欲过盛而伤及自身,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必修课和自律条。达公之见“予其惩而毖其后”,警其世而醒其人也。
十二、《讼志》
人既有身,不可无志。志者,立身之大节、保德之深计。汝也弗仁,知而弗立。杌陧万端,尤不自戢。我今告尔,尔谛听之。身在天涯,是汝立时。
大节:高远宏大的志节。 深计:大计。 杌陧:不安定,困厄。
戢:收敛;停止。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志支配一个人的气节,而气节是支撑一个人的身体的。同时期的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至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志。”立志可以让人清楚自己的追求,而不偏离方向、迷失自我;立志可以让人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不朝三暮四,颠倒迷乱。“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无所底乎。”(明·王阳明语)自古以来,把立志作为人生第一等事,不立志无以成学问、无以成功名、无以成伟业的哲言隽语有很多,到了王达公这里,立志的重要性是:“志者,立身之大节、保德之深计。”——立志就能立身(安身立命),立志就能“保德”(保全德操)。所言是何等平易、何等明了、何等智慧啊!
读完十二“讼”,一个清心寡欲、克己复礼、淡泊名利、改过不吝、谨慎交友、为人师表、修身正心、立志躬行的儒学长者的形象清楚而高大地屹立在眼前。十二“讼”既是达公对自己的全面责备,也是对读者的全面警示;既是达公内在修心、外在修身的完美诠释,也是对读者重视言行举止、遵循道德操守的箴言规语。它不仅让达公成就了功名伟业、成就了五才子中“善终人”,更让后人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汲取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智慧。严以修身,谨言慎行,我们就可以不断摒弃自己的恶习,做到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于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广大的领导干部都能够不断进行反省,不断地约束自己,守住小节,管住小事,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就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古人的经典智慧是历史文化长河遗留下来的产物,达公这种修身养性、力臻完善的理念和精神为我们后人为人处世、力求完美提供了有力而有益的影响和教育。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考王达事,赏十二“讼
初识王达是在《琅琊王氏无锡支谱》(民国十年版)里。作为该支 [详细内容]
- · 考王达事,赏十二“讼”,修完善身
- · 科学家的故事丨“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秘诀
- · 党史上的今天丨11月4日
- · 党史上的今天丨11月5日
- · 【香道故事】“神农尝百草”与香~
- · 湖广填四川、南迁广东珠玑巷,十大迁徙寻根
- · 天朗壶山秋一卷,日斜兰水锦千張
- · 遗音绝响 名家经典·王文淡先生诗词选
- · 中国行吟之《匡庐诗稿》
- · 修谱时,失系的族人,该怎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