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里智慧:千教万教 教儿子向善

2021-10-04 22:42:33来源:王阳明良知之声

打印 字号: T|T
      《示宪儿》中的宪儿是王正宪。正宪是王阳明叔叔王衮的孙子,8岁时过继给王阳明做儿子。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到江西赣州上任南赣汀漳等处地方巡抚,正宪和母亲诸氏随王阳明来到赣州。正德十二年一整年和正德十三年前半年,一年多时间,王阳明奔波在外,爬山越岭,指挥打仗,剿匪安民,没有时间教育儿子。他先后委托弟子冀元亨和薛侃给儿子当老师。正德十三年下半年,剿匪工作基本结束,王阳明把工作重点转向辖境内的文化教育建设。他在辖境内兴办社学和书院,撰写教学大纲,选拔和培训老师。社学,顾名思义,即社区学校。
  
      《示宪儿》大约作于这个阶段,正宪虚岁11,王阳明47岁。
       王阳明根据青少年教育特点,把教育内容写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易于儿子熟读成诵。根据科学研究,青少年13岁以前记忆力最好,这个年龄段会背诵的内容终生不忘。青少年可能一时不理解内容,不要紧,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像种子一样在心中生根发芽。伴随着生活的继续教育和生命成长,这些内容就会转化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滋养人的身心生命。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恢复一个人天生的本性。他说,老师教育的目的是这个,学生学习的目的还是这个。这个本性就是良知,良知是至善的。至善,在儒家经典《大学》中代表最终的真理。最终的真理究竟是什么,不好理解。教育少年儿童,越简单越好。于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内容就简化成了“善”。儒家的教育目标和目的,都是教人向善,通过教人向善,建设和谐社会。圣贤人格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表里如一,教别人家的孩子学善人做善人,教自家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内容,学善人做善人。
 
        “善”字意义比较单纯,世俗社会容易理解。其实,儒家的“善”有着更丰富的意义,这个更为丰富的意义可以用“仁”来表示。圣贤人格不仅仅体现为“仁”,还体现在智慧和勇敢上。智慧、仁爱、勇敢,是圣贤人格的全面体现。
 
      一个家族有资格制定家训的成员必须具备圣贤人格,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别人。
 
      这篇家训有四个特点:
     1.读经典,明道理。这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不是贬义词。人性懒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自觉自律。做不到自觉自律,就需要经常提醒。这个提醒的闹钟,既包括老师和长辈,也包括经典书籍文章。
 
     2.孝敬长辈,友爱同辈。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只有家长和兄弟姐妹关系。儒家的孝敬,不能片面理解,不能理解成傻瓜一样的愚蠢的孝敬。孝敬与友爱,一扩展,就能很好地处理儒家倡导的五伦关系。五伦关系,包括父母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朋友关系,基本涵盖了人与人的全部关系。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条家训有王阳明家的特色。王阳明学问好、道德高,弟子多。他官阶高,部下多。弟子和部下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把对他的尊崇扩展到正宪身上。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心地善良,不忘根本。这条家训突出了王阳明学问的特色。行为善,有可能是装出来的伪善;心地善,才是真正的善。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1.王阳明家书家训,千叮咛万嘱咐,都是教导子弟为善去恶致良知,为什么没有教导子弟钻研技术学本领呢?大致有这样两个原因:(1)王家家大业大,守成是第一位的,创业是第二位的。(2)王阳明提倡的是圣贤学问,是君子学问,是解决心灵需求的学问,而技能学习解决的是人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
 
      2.从善入手,可以走向至善,这是儒家修身的方法。王阳明说,为善去恶可以致良知。
 
      正宪虚岁21,父亲去世。王阳明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千教万教教他向善,希望他能做个圣贤。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