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书家训》信外故事:阳明心学的创新性发展·致良知与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一、致良知学的特点
正德十五年秋,平定朱宸濠叛乱事件整整过去了一年,应皇帝朱厚照的要求,王阳明重新向朝廷上奏了平叛捷报。在重新制作的捷报中,把贪功的皇帝和皇帝的宠臣都列入了平乱有功人员的名单中。在平乱中寸功未立的皇帝和几个宠臣心满意足,离开住了半年多的南京,踏上了回北京的路程。
一直担心皇帝安全、又受困于这几个宠臣诬陷的王阳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回首往事,是谁引导他平安地走出了重重险境磨难?是龙场悟道后心中开启的这个“知”。这个“知”真是良师益友,是真知,是良知。他心中良知的概念形成了。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通天岩讲学时,他口中的“致知”已经是“致良知”这个意思。致良知,这个词组据现有文献,最早出现于正德十六年他写给弟子邹守益的信中。
致良知学,起步于正德三年他虚岁37时的龙场悟道,形成于正德十五年秋他虚岁49时的赣州讲学,和正德十六年春他50岁时的南昌讲学,成熟于晚年他在浙江绍兴讲学时,成熟的标志是“四句教”的出现。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顾致良知学的成熟过程,尤其是回顾龙场悟道,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1.致良知学科分类:心性生命科学。
2.致良知的方向是回归内心,不能从身外事事物物上寻找。
3.致良知的方法是回复到心的本然状态。本然状态即《道德经》说的自然而然状态。自然状态,意味着一切的人为因素都是干扰。《道德经》说,致良知要一天天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后是无所作为,回归自然。据此,致良知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无执著、无作为、无自我。
4.致良知的意义是获得心灵的终极自由,获得道德的终极实现,获得人生的生死自由。
二、致良知学的局限
龙场悟道后,弟子徐爱等不少人都有疑问。他们问到:“老师,您说回归内心,外面的事就不管了吗?”王阳明举孝敬父母做例子,他说,一个人孝敬不孝敬父母,全在于自己的心,孝心并不能出现在被孝敬的 父母身上。弟子容易被说服,朋友不容易被说服。顾璘既是官员,又是著名诗人,他提出了类似疑问。嘉靖四年(1525),54岁的王阳明给顾璘写了一封万字长信,在信中提出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说法。
王阳明最初提出致良知,是要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致了良知又怎么样呢?他说,致了良知也只是知道个天理。孔子被公认是圣人,圣人意味着已经致良知了。但是,孔子到鲁国的太庙,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不时地请教太庙里的工作人员。弟子问孔子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他让弟子去请教农民,因为他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圣人。
王阳明一生建立的不朽功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剿匪安民、平叛定国的军事功勋,二是记录有他致良知学的著作传世。他的军事智慧来自于他几十年来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他的不朽著作来自于他一生的学习、实践和总结。这绝对不是他在贵州龙场坐几个月山洞就能悟得出来的。
他说的“心即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表述为“心物一元”,心物一元,是有前提的。比如,阳明心学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是“岩中花树”。故事内容是,一天,王阳明带着弟子到绍兴会稽山去游学,随行的还有他的朋友。这个朋友对由“心即理”推导出来的“心外无物”不理解,指着山中一棵开满了花朵的花树质问王阳明说:“您说心外无物,但是这棵长在山中的花树,它的花朵每年开开落落,除了孤芳自赏,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对体验到“心即理”的人来说,这样的疑问是不存在的。对没吃过天山雪莲的人,无论如何给他解释天山雪莲的滋味,他也难以明白真正的味道。王阳明怎么办?只能通过诡辩来给他解释。
致良知学是有局限的,它仅限于生命学层面,致的是自己内心的良知。王阳明说,这个良知是天理,是道,是生天生地、生鬼生神的那个万事万物的母亲。但是,我们认识一个人的母亲,不见得就认识这个人,更不见得就认识这个母亲的孙子和重孙子。
被顾璘质问后,王阳明有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说法,他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范围仅限于做人和做官。
三、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特点和效果
致良知,从《大学》“格物致知”发展而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从《大学》发展而来,是从“致知格物”转化而来。在四句教中,王阳明说,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创造性地解释、发明、发展了儒家经典《大学》第一章的内容。但是,受时代的局限,受他寿命的局限,致良知学仍需要继续创新性地发展。封建社会,把一切的科技发展视为奇技淫巧。作为圣贤的王阳明,晚年把军事智慧也视为阴谋诡计,对弟子避而不谈。
如何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王阳明没有说清楚,没能说清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制造航天飞机,不对材料科学进行研究,只向内心使劲,很可能是南辕北辙和缘木求鱼。
还从格物致知说起。
致良知学中的“格物”,研究的是内心,得到的是天理,获得的是心灵的解放。
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中的“格物”,研究的是事务,是物质,方向不同,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也不相同。它的特点如下:
1.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学科分类,研究事务的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物质的属于自然科学。
2.研究对象是物质和事务,研究目的是获得物理和事理。借用《道德经》的说法,这样的研究需要天天用功,刻苦钻研,积累知识,提升见识,最后得出崭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规律。据此,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有执著,有作为,有自我。这个“自我”不同于一般的自我,而是一个大格局的自我。
3.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意义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解放人类的身体,让人类走得更远、更快、更高,让人类活得更舒适;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让人与人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健康,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世界更和谐、更文明、更长久。
4.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意味着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是以致良知为前提,这样的研究没有个人的自私自利和患得患失干扰,用心更纯净,格局更高远,获得成就也必将是伟大的。比如举国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钟南山院士等等。现代的圣贤并不少。
总结一下:致良知属于道德科学或者说心性生命学,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者能够获得个体心灵的解放和身心最大限度的健康,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后者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两者像雄鹰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浚县 阳明书院
浚县 阳明书院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
这封家书是从广西写给大家庭的。大家庭里有继母赵夫人,有三个 [详细内容]
- ·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外故事:阳明心学的创
- ·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里智慧:积善之家必有
- · 史上最全170个生理常识,太齐全了!(建议
- ·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里智慧:为善去恶,是
- · 道法自然,书法之妙
- · 厚重濮阳·明朝尚书王崇庆传说故事:王尚书
- · 四川遂宁市王氏文化交流会部分宗亲代表到红
- · 王氏奥运军团全名单 人数居各姓氏第一 王
- · 开闽圣王、福建人祖先王审知墓重大发现
- · 治家之良方——《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