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书家训》信里智慧:读书明理 身心践行
按语:知行合一很难的,虽然本来并不难,因为人的劣根性很难根除。5、6月份为了赶书稿,疲劳作战,积劳成疾,腰痛很厉害,7、8两个月不得不停工。典型的欲速则不达。后悔莫及,又花钱,还耽误功夫。如果松弛有度,不紧不慢,应该已经完成了书稿。平常夸夸其谈,事上手忙脚乱。我本俗人呀!惭愧得很!

信里智慧:
读书明理 身心践行
第二封和第四封信,因为后人保管不善,或者被水泡坏了,或者被虫子蛀蚀了,绝大部分内容已经丢失。我们把三封信放在一起赏析,重点是第三封和第四封。
第三封信是在江西省临江府写的,起因是途中意外遇到弟子回乡,顺手写了一封平安家书,内容简单明了。但是,越简单明了的内容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俗话说,真正的大道理往往简单明了。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做个好孩子;医生对病人说,保持好心情。道理非常简单,内容却奥妙无穷。
在家书中,王阳明希望儿子“读书执礼,日进高明”,八个字再简单不过,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一旦真正做到,可以成就圣贤人格。为什么读书?为了考试升学?为了学一门吃饭的技术?为了愉悦心情?为了打发时间?为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书,有多种;读书目的也不一样。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道理,更要身体力行,如果不身体力行,结果怎么样?道理是道理,与自己身心没有什么关系。“执礼”就是身体力行,就是要知行合一。“礼”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礼节、礼貌那样肤浅,而是一切的行为规范,这里的“行为”还包括心念。把“心动”看作“心行”,是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里的“执礼”,是要求儿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包括心念思绪都要合乎道德规范,合乎法律法规。简单的两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是行为上遵守公德和法纪,圣贤教育的要求是思想上也要遵守道德和法纪。
“日进高明”,这里有一个典故: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上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每天洗澡,洗去身上的灰尘,今天洗干净,明天再洗干净,天天洗得干干净净。这个典故中的洗澡包含两层意思,明显的意思是给身体洗澡,隐含的意思是给心灵洗澡,让心灵每天干干净净。心灵干净了,就像房子打扫干净后变得窗明几亮,心灵也明亮起来。心灵明亮,就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的人,被称赞为高明。心灵打扫干净了,好比是心灵空了,有空间了,才好学习更高明的道理。这个解释是一般意义上的解释。王阳明对此还有更深一层的解释,他说心灵干净了,与生俱来的良知就彰显出来了。良知才是最高明的。王阳明临终时说的“吾心光明”就是指良知彰显出来的光明。

读书明理,明白了道理,人就变得理性,不再容易感情用事,不再被欲望束缚绑架。第四封信的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给孩子穿衣吃饭,都是过分,没有不充足的。孩子往往是穿得厚捂出来病、吃得多撑出来病。亲和爱,不管是因亲而爱,还是因爱而亲,都是感性成分居多,感性就不理性,往往是过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的时候多,吃饭时心理的贪欲绑架了生理的需要,吃多了,吃撑了,吃出来了病。
“读书执礼,日进高明”,换一种好理解的说法是,读书明理,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天天进步。这里的“读书”是指读经典的书。每天读经典,坚持三五年,按王阳明的说法,一定会变得神清气爽、心明眼亮。这就是儒家说的,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变化自身的气质,让男人变得更帅,女人变得更美。
信外故事: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圣贤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既是王阳明的生命智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知行合一,真实内涵是什么呢?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知行合一的提出
1.知行合一提出的时间、地点
明正德三年,即1508年,虚岁37的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荒山野岭的艰难生活中悟道了。悟道后,他对自己过去学道、修道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自己过去“格竹子”求道的方法犯了方向性错误,真正的求道方法是向心内求,真正的修道方法是在心上修和事上磨。
正德四年,贵州省按察司提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席书聘请王阳明到省城贵阳文明书院当主讲老师。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提出了知行合一。
2.提出知行合一的时代背景
知行合一在当时的贵州缺乏知音。
明代科举考试主要内容出自《四书五经》,其中《四书》《诗经》《周易》内容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诗经集传》《周易本义》为官方指定考试参考用书。朱熹“知先行后”的思想在明代中前期支配和统治着思想界。
读书人要做官,要服务社会,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圣贤经典。圣贤经典是古圣先贤生命实践的心得总结,可以用做指导人生的生命智慧。圣贤学问首先是身心学问,但是不少人却仅仅把它当做听听说说的口耳学问,当做读书做官的垫脚石和敲门砖。结果,一些人做人做事表里不一,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小肚鸡肠,患得患失。知先行后和知行不一,贻误读书人,祸害士风和民风。
知行合一的内涵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更着更深层的内涵。
1.知行合一的“知”
王阳明把“知”分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德性之知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按俗话说是老天爷给予的;闻见之知即后天通过眼睛和耳朵看来的和听来的。闻见,只是略说,详细说不仅仅指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而是包括血肉之躯的全部感知。德性之知即良知,纯善无恶;闻见之知,因为是后天学习来的,有对有错,有善有恶。闻见之知即我们现在统称的知识,这是眼睛和耳朵在良知的指导下学习来的。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良知,其次是善知识。善知识与良知的差异在于,善知识不一定是纯善,良知是纯善无恶。
2.知行合一中的“行”
这个“行”有两层意思,分显性之行和隐性之行。
显性之行,这个好理解,即我们身体行为,具体可以细分为眼、耳、鼻、口、身、四肢,直至全部有形的血肉之躯的所有动静存在形式,包括行住坐卧、视听言动等。
隐性之行,是什么行为呢?王阳明的学问又被称为阳明心学,这个心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血肉心脏,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形无相的觉知,这个心有终极意义。心如何行动呢?通过念头,念头又被称为意,简单的意是意念,复杂的成了思绪、思想。从法律意义上说,意念和思想没有善恶,但是在道德修养中,恶意即是恶。在阳明心学语境中,起心动念即是行为。
心是身的主宰,行住坐卧、视听言动都受心的支配。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的支配,显性之行和隐性之行,都可以归入心行。
3.知行合一的真实内涵
明白了知行合一中的知与行,自然就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实内涵。良知呈现时,自然而然会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善知识在心上呈现时,良知自会提醒自己;恶知识在心上呈现时,良知自会提醒自己。良知自然知道是非,知道恻隐,知道羞恶,知道辞让,这些是良知的本然属性。王阳明说,良知人人有,不分聪明和愚蠢,不分善人和恶人,就连盗贼,被人指称盗贼时还扭捏不安呢。
良知,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根本智慧。知而不行,是缺乏自律;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知行合一,真实内涵是在良知的提醒下即知即行。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1.知与行(理论与实践)
单纯的知不是真知,知行合一的知才是真知。知行不可偏废,知行一定要合一。
2.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龙场悟道后提出了知行合一,为什么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又提炼成致良知呢?知,有良知和善知识之分(知既然有善知识,也必定有恶知识,知行合一中的知,不含恶知识),知仅仅为善知识时,这个知行合一是不完善的,这时候的知行合一目的是致良知。
良知有即知即行的属性,一旦致良知,知行合一是自然而然的。知为良知时,知行合一等同于致良知。这时,知行合一既是功夫,又是本体。人人心中有良知,良知是非分明,良知可以随时提醒,只要愿意接受提醒,愿意按良知提醒而行动,人人都可以致良知。这时,致良知中的“致”,就有行的意思。
致良知,含有两层意思,做功夫讲时,是行良知;做本体讲时,是良知行。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1.起心动念处为善去恶
道德修养重行为,更重心性。心性指导行为,心行主宰身行。
2.人生价值在行动中体现
知行合一,必须落实在行上。一个人心再好,再善良,总是坐在屋子里空想,终是于事无补。一个人的价值,一定是通过行为来体现。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
按语:知行合一很难的,虽然本来并不难,因为人的劣根性很难 [详细内容]
- ·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里智慧:读书明理 身
- · 古代的一字并肩王是多大的官
- · 海南省各市县王氏宗族代表座谈会召开
- · 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 · 家谱: 中华文化特有种类
- · 提醒!福建这些高速收费入口关闭!
- · 祭祖文化,一种扎根于宗族的乡土情怀
- · 宗族文化 || 宗族文化怎样“卷土重来”?
- · 念好实事求是的“真经”
- · 党史上的今天丨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