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这就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成“更”或“鼓”;
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
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就不得不提宋朝的夜生活。
宋朝的夜生活对比前朝各代而言,是相当自由和开放。夜市闹到“三更半夜”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因为在唐朝,城市生活是实行宵禁的。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律令,要笞打二十下。
到宋朝初年,这些律令就全部废止了,宵禁也被完全解除,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还有,我们现在把时间说成是“几点钟”的“点”,也是来源于古代的“更”。为了把时间分得更细些,古人又把一更分为五个“点”,一“点”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
当然,这个“点”不是“小”的意思,这里的“点”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就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更夫用绳子穿到孔里把“点”系在手上,报时的时候用手打“点”就可以了,时间久了,“点”也就成了一种计时单位。现在说“打点”一词也是来自这里。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汉语成语的产生,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也就没有“三更半夜”的今天。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我们经常说的“三更”
现在熬夜的人很多,熬夜的原因也各有各的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 [详细内容]
- · 我们经常说的“三更”和“半夜”是怎么来的
- · 家谱: 中华文化特有种类
- · 提醒!福建这些高速收费入口关闭!
- · 祭祖文化,一种扎根于宗族的乡土情怀
- · 宗族文化 || 宗族文化怎样“卷土重来”?
- · 念好实事求是的“真经”
- · 党史上的今天丨9月13日
- · 人们常说的家谱传承,究竟是在传承什么?
- · 使古石碑上文字清晰的简单方法
- · 编制家谱时,如何搜集家谱资料?
最新排行
- · 槐树典故:门前一棵槐 财源滚滚来
- · 闲话"贵姓":哪几个姓不能叫"免贵"?
- · 关于“岁进士”与进士的称谓
- · “王”为第一大姓 新百家姓排序出炉
- · 王氏分布图
- · 中国王姓宰相151人
- · 清明节
- · 新安联谊会会旗征集图案之一
- · 琅琊王
- · 历代姓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