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宋经文与王本谦:万寿岩前的当代师生故事续篇
原标题:<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邓友华丨宋经文与王本谦:万寿岩前的当代师生故事续篇――闽学四贤、三明神祇与地域文化座谈会侧记

我2018年曾写过《宋经文与王本谦:万寿岩前的当代师生故事》。在我为《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1结构结尾高潮戏时,我特地将倒数第二单元设计成“万寿岩:从古到今的文化血脉”,在写过万寿岩保护历程和五老叟之后,写的就是此篇。如果说,那时我是为了突出自己钻研出的思想,为了彰显翠云书院的元素,将他们这对当代师生硬摆上去,如今却是生活将这对师生自然而然地跟翠云书院连在一起了。

宋经文老师讲座之前
2021年7月9日晚上邢保兴来电话,讲后天晚上想请宋经文老师讲三明的神祇,问我要不要去听下?我说好呀。他讲在军分区那附近派出所上去一点的地方。昌平也会去。看看要不要叫蔡建境、林日上也去。他还特地交代我要早点去,先是他做东的晚餐,再是座谈会。
从写过伐木场和邢保兴以后,并同他一起参与翠云书院的调研活动以来,我们多有合作,我已经知道这老兄文化感觉很好,善于捕捉和定格美的瞬间,也特能把握和发挥文化先机,且活动能力很强,常常对我有促动。我是只追一只兔子,他能同时追两只兔子。他这大忙人常出奇招将两样事情放在一起做,这下又是这样。
随后,他还发来邀请函。
我发现邀请函上面的讲题多了杨罗李朱,而且时间是座谈会的;地点标的是:列东派出所上行200米,原邮电学校礼堂 现众艺联盟艺术馆。他的意图我明白了,就是地点还不清楚具体位子。

7月11日傍晚我提早去参加保兴邀约的座谈会,我在路上时就打电话给保兴确定地点,然后坐公共汽车到市政府东下车往派出所那条路自己走进去。看到头一个大门,门口没牌子,不知是不是,再往里走里面又有个大门,但有点像宿舍区。我就再回头到头一个大门口,然后给保兴打电话,他说很快就到,我原地等他。
过一会,他车开来了,叫我上车,说是在里面。车进第二个大门后有一小停车场停了好些车,细看地面划着球场的线,是以前的小球场。三明市区因地形东南侧沿线有好几条路通往山脚下,都是通到不能通为止的,军分区后面这条路我以前没来过,这天是头一次来。我们下车拿着照片支架等东西,是往右手边上山边的房子。
保兴说他前面有跟王源楠讲想请宋经文老师,叫王源楠也来,结果王源楠一听就说是应该叫宋经文老师来岩前才对!所以保兴上午就带宋经文老师去岩前,是余峰开的小车。看的也是那些地方,中午是岩前他们招待的。我还特地问,那翠云书院遗址也去了?他说也去了。
保兴再出去接人,我留在大厅里,按保兴的吩咐在沙发上整理照片,按编号排序。上次在岩前开会,外面走廊上挂着的就是这些照片。
忙完后我都一身大汗,用纸巾擦汗之余,看到有书架,抽出本《三明诗群》来看。

这是2013年黄莱笙和詹昌政一起编的,我知道有这本书,也猜想着可能有选我弟弟邓跃华的诗,但我没去向市文联要这本书,故会拖到这时才头一次看到。这下倒是迫不及待地翻开查证了,果然上面有收我弟弟邓跃华的诗,两首。我便将书的封面、目录和跃华的诗拍照下来。





忙着这些的同时,我心想,我2018年那次写1的结尾,在宋经文与王本谦之后,写的就是三明诗群里蔡其矫、范方、黄莱笙的三代师生故事,我还怕人家说我生拉硬扯,是有意将三明诗群和翠云书院搅在一起写的。时过三年,这下众水汇入闽江,众人认可闽学,杨罗李朱的三明文脉已经把大家都统在一起成为共识了。
不久,宋经文老师、王本谦教授和三明在线曹总就到了,我和宋老师他们聊天讲话。我对宋经文老师用本地话说听说你老子过世了?他讲是哦。我说我是后面才听人说的。他说是不想声张麻烦大家。随后的闲聊中我不由地赞叹,在我认识的人中,在永安是阿芬姐的公公婆婆高寿,且两夫妻都在世,可惜她公公一百岁时,她婆婆刚去世了。再就是三明的你父母亲,你父亲一百岁时你父母亲都健在。

我问宋经文老师:在历史的潮流奔涌过去以后,我们现在回头看去,在抗日战争时期来三明的人中有三家人最出名,一是陈景润一家,再就是巴桐(原名郑梓敬)一家,然后就是你这一家。
宋经文老师跟杨庆桢先生一样大我一轮,是老师辈,他对三明往事比我还更清楚,纠正说:“还有黄医生一家。”
我说:“是哦,黄医生去世时本地人有上千人去他,连他的家人都想不到!”我再接着刚才的话题问道,“陈景润一家是1943年从闽侯经永安来三明的,巴桐一家是约1945年经沙县来三明的,你家是像巴桐他家那样的吗?”
宋经文老师说:“我家是1945年从杭州一路走路过来的,我们是经永安到三明的。”
我问起好像看到他有篇文章讲到三明历代英才,他讲这本书上就有选进去。他从包里拿出《走在求索的道路上》,翻给我看。我看后说就是这篇。还问他这本书是不是你出一半钱?他说是他自己弄的,钱全自己出。书号一万多,其他加起来总共三万多点。

我想起他20世纪60年代初是在岩前呆过的,我就问他以前去爬翠云岩所看到的样子。我伸出两个拳头挨在一起,说翠云书院就在两个岩之间的一块平地上。你那时去爬山看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他说那时的山和树是原样,房子没有了,平地还在。我说去朱山的小路就是往那去的,也还在。他说是还在。那山上有人去挖黄杨树头做盆景。人们叫翠云岩是秀才岩。他用本地话又说了一下“秀才岩”。我说也有人用官职叫“侍郎岩”,那可能是只有读书人才懂得,才会那么叫的。他说那时人们就有说,杨时等人在那洞里读书,十天半月才下来买米等日用品。聊天时我想到我也该去我问问我小叔叔。他以前也在岩前呆过的。听听他们眼睛所看到的样子是什么。
后面人陆续都来了,保兴也到了。感觉人还没到齐的样子,保兴说,余峰晚上有演出,林日上有主持个活动,蔡建境晚上有饭局。就这些人。保兴说,前面先发那篇文字的邀请函,人们以为是后面的时间,再加上他上午忙着带宋老师去岩前一下没空说晚餐的事。他这下再联系人。
后面我看时间迟了,催保兴要开始了。


王本谦的最新作品易经歌曲
就餐前,邢保兴让黄海波播放王本谦的最新作品易经歌曲。
在充满古韵的深沉歌声中,王本谦教授拿着大16开的作品集,将自己近期的创作成果讲给宋经文老师听。
在最近的翠云书院田野调查和市非遗的活动中,我和王本谦教授多有接触,知道他的这一创作活动。不久前,还在市文学艺术院院长林晓晶发的朋友圈中得知了歌曲集专辑出版发行的消息。
《诚乐—易经新释歌曲集》专辑是根据易学家、词赋家、福建立人教育集团董事长游惠松先生所著、并于2018年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诚徵——易数宇宙法则》(以下简称《诚徵》)专著而创作和录制的主题歌1首、与《易经》六十四卦相对应的64首、尾声1首,共66首歌曲。


《诚徵》一书,以数理和易理为切入点,以天文学、地理学、宇宙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为理论依据,特立独行,厘清了易卦的排序方法。“游子卦序”使《易经》卦序回归本源。“天地卦气运行图”是对《易经》原理的正本清源和推陈出新,为《易经》构筑了一套崭新的思想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游先生独创性地将《易经》六十四卦写成六十四首宋体词。用宋词文体解读《易经》每一卦的卦义和爻义,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使《易经》的画面感更强,更贴近读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诚徵文化便于推广、交流和应用,主创团队组织、邀请了37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民族的优秀中青年作曲家、37名优秀编曲、国内优秀乐团和乐手、160名优秀歌手、32名业内优秀录音师、3位中国著名混音师前后花了一年半多的时间,根据游先生所著的宋体词意,以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语言口吻、欣赏习惯等方面为出发点,通过对《易经》从多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创作并录制出了风格多样、形式丰富的66首适合当代人们欣赏和传唱的歌曲作品,完整填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易经》歌曲的空白。
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喜事,相信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的这些歌曲专辑,必将成为人们喜欢,经久不衰的精品力作。[1]
看着王本谦教授跟宋经文老师汇报似的交谈,我不由想起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在万寿岩前师生相遇的风云际会,在仅仅过去近60年之后能有如此具有全国影响的丰硕成果,他们这当代版的师生故事充满了从杨罗李朱千年一脉传承下来的师生间文化传代的伟力!
说话间,市社科联蔡建境主席也来了,他也对《诚乐—易经新释歌曲集》专辑很感兴趣,并向王本谦教授要,可能王本谦教授这下只有放一套在这里,便讲下次拿去给他。

我因上次写他为了写师生故事,让他屈居一篇的三分之一篇幅,而我写过三明文化界好些人都是一人一篇,我有再补写他一次的念头已经很久了,从看到林晓晶转发那链接开始,我就想写这歌曲集专辑了,这下就也凑热闹向他要文字资料。
王本谦教授很快就发四个链接到我微信上,我拿起手机就看到了,两篇报道,两首歌曲。
点出其中一篇报道,就跳出这样的文字:中国报道讯(谭静 报道)2020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诚乐—易经新释歌曲集》专辑主创人员王本谦、肖发灿、蔡海生等一行如约来到了中国唱片总公司(北京)录音棚,与中国唱片总公司侯钧副总经理、中国高级录音师、混音师张小安、袁立军先生、中国唱片总公司高级编辑罗威先生一起就专辑66首各曲目的混音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元化的长时间交流与审听、校对,对各曲目音频母版进行了最终定稿。[2]
左起:蔡海生 王本谦 张小安 袁立军 肖发灿


左起:郑君胜 王本谦 蔡海生 肖发灿

另一篇报道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文中称:“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日前出版发行了《诚乐——易经新释原创歌曲》CD专辑,专辑由5张光盘,一本歌谱组成,这是首部以《易经》为题材的歌曲专辑。”“我院声乐系陈俊玲教授受邀演唱了《真珠髻•火泽睽》和《西湖月•风泽中孚》两首作品,音色甜美,古风雅韵,受到广泛好评。”[3]

在这样的传统音乐渲染下,这个地域文化座谈会的主题显得更深邃悠远,意味深长了。
宋经文老师主讲
19点半多时,按蔡建境主席的意思,餐品撤去,只留下茶杯,宋经文老师这侧只留下他主讲,其他人坐侧边和对面。
宋经文老师讲了将近1小时。
他说他在全国各地跑了很多地方,跑的时候他发现了四贤特别是朱熹的影响很大,他甚至看到最古老的朱熹的形象,是戴着皇帝帽子的。还看到杭州的街头就有朱熹的塑像。到了杭州的萧山那边呢,就看到了杨时的塑像,整个雕塑得最大,非常,非常实用,而他们的景点都是用杨时的当时情况。这个渠,那个桥,都用它的典故,历史故事来用一个。我这样走完以后,感觉到人家宣传的力度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跟不上趟。

宋经文老师接着讲神祇。他说:我想先讲一个问题就是,这神灵和现代雕塑是同出一辙,我把神祇也分成三种。一种是抽象性,什么叫抽象什么呢,就是飞天之类的抽象想象;第二种呢是人物;第三种是地域性的神祇。分成三大类。那么现代雕塑呢,也是三大类,一种是艺术雕塑,我们在公园里看到了这个量很多,第二种雕塑是伟人雕塑,第三种就是英雄,群雕英雄。神祇跟雕塑是技术的方法不一样,基本上是跪拜烧香,叩头烧纸,点蜡烛。那么对现代雕塑呢,这个特别是人物雕塑呢,我们是默哀,什么行礼,禁止放鞭炮,送花圈,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这两种性质,都是在曾经在活着的时候都做过这样或那样的好事,所以人们崇拜他,信任他。所以神祇和现代雕塑同出一辙。只不过是敬拜方法不一样而已。
三明的神祇啊,是非常多种多样。从最早的天体崇拜,最早之前的崇拜,有着石头崇拜。最典型的在清流的一个地方就是拜一个大石头,石头盖了房子,然后呢,老百姓呢,都到那儿去祭拜,有什么事都要杀猪杀羊,杀鸡多少去就一块石头到什么地方。
三明的地方神呢?我的感觉是这样啊,因为佛教什么佛教拿走,道教什么道教拿走,而真正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是地方神祇。现在呢,我根据指导资料去了解,地方神祇纳入了宗教局管理范畴。开始重视这份工作了,那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个地方神搞清楚摸摸出来,到底怎么回事?

我们最大比较熟悉的就是太保,我们这一带很多太保公就是这样,他那个斧头这样子下去,他就说这个是从民间故事里传来的。一老头子,早上吃豆腐看到有小鬼投毒,然后呢,抓个小鬼,砍死了三个,跑走了两个,然后自己把那个水喝完了,就把这种黑脸的拿个斧头样子的形象就这样出来了。
宋经文老师在讲话时邢保兴上前调整话筒,低声说:“你靠近话筒,靠近点,不好意思,这样子会好,很好,你再往前一点,很好,开始!”
宋经文老师接着说地域文化。其中他说道:怪,为什么怪?因为它本土文化,本本世族是本土的人,土著人很少很少很少!因为我当时在忙工作的时候呢,有一个列东人,叫魏植杰的,解放前做文化馆似的民众教育馆馆长,他被迁移在中村,他就讲这些事情。他说,当年他在中村的时候发现两个典型,中村在挖地的时候挖出一个汉代的钱币。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呢,他发现在中村住的时候,每年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都有很多这个老百姓,山上最远的地方的老百姓到他们中村来讨饭。讨饭的比较多,哪怕是一个米粿糍粑,就可以拿回去,以后他就上去偷看了讲给我听,他们是把这米粿糍粑放在四环八仙桌下面,然后呢人跑进去,把它吃掉。那种本地话中说的“畲客”、“畲客婆”,才是中原汉民大批南迁以前当地的土著人。
这个魏植杰就是我外公,他逝世前一个月被小市政协请去写县志,所以能跟宋经文老师有短暂的交集。好在这细节说给了听得懂的人,不致湮灭。

宋经文老师接着又讲到地方神,像我们这样的这种神,我认为啊,我们在研究些什么呢?最主要的是要抓住方式来研究。原来在工作的时候非常热,就是说反封建迷信啊,要下去清扫,忙要烧掉,这样的事我也干过!后来,反正我去的地方,我讲了一条,你能够讲得清楚,什么时候什么菩萨我就不烧,讲不清楚,没有名字,就烧!因为当时烧得很厉害,连那个就是,那种大肚皮那个?不是五仙姑,五仙姑不会大肚皮,财神也不是,就那个五谷仙,他是神农氏,但是当时不懂。老百姓也不懂,老百姓文革以后也不懂得,包括我们,现在懂啦,不过当时很多领导都不懂啊,烧,烧!
宋经文老师再说着地方神祇的各种见闻。因为是座谈会似的讲座,口头述说这些,比较典型,随意,散漫,然而也形象,生动,亲切。他以前是写过一篇《三明神祇的崇拜与信仰》,收入他的文集《走在求索的道路上》,其书面语言就严谨、全面和深透多了,但却是有“板着面孔”的嫌疑。尽管当面聆听和捧书静读各有千秋,但文中所附的《三明市部分寺、庙、庵、观一览表》,很是齐全,殊为难得。
宋经文老师再说到四贤。先说杨时。他说:因为当时的观点将乐是杨时的出生地。后来出生地争来争去,我就回避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打没意思,三明的自家兄弟。我强调宋代的,这就没话讲;但我大部分故事都是在明溪采访的。这个肯定是存在的。当时整个山都爬遍,我认为一个好处,都爱跑,可以走,走到那个地下不走了,我就一条毛巾,一个牙刷就可以走天下这样走的,所以走到哪里算哪里。
他再说曾经沿着朱熹的足迹走闽南的故事。闽南的故事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很多故事与众不同。但工作完成一半。有脚印,跟着脚印走得更顺。所以这样一走之后,发现真的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东西那么简单,哪一个到一个地方,都有留下足迹,包括故事在内,如果把这样的信息串起来,以后我们的文章就好做了。只是现在我总感觉到力不从心,已经78岁了!
最后,宋经文老师总结道:“说三明的地域文化,在座的可能只有友华是本地人。”
坐在他右手边的我说:“那不止哟,本谦也是,练总也是。”
他再说:“三明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要爱她!”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座谈会的尾声
然后是蔡建境主席讲话。深入浅出地讲了蛮久的。他把孔孟时的儒学、有了朱子之后的新儒学、直至如今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仍成为官学的当代儒学给说清楚了;也把闽学的源流,以及杨时和朱子比如后者金句特多的特点给说清楚了;并委婉地点到建阳和三明在朱子文化建设上的差距。我是像上次听黄莱笙的讲座一样很认真地听的。我是个文化个体户,能让我认真聆听并能有启迪和共鸣的,他算是黄莱笙第二了。


蔡建境主席讲完后,保兴叫我讲,我只简短地讲几句。

后面是一女生说,然后是我身边的《三明在线》的曹总说,再后面是大家轮着说。

我特意加了蔡建境主席的微信。他说那天都没空多坐一下。我向他要他写的书。
散会后邢保兴送其他人先走前,有交代我们几个人,宋经文老师、蔡建境主席、王本谦,还有我,留下来再聊一会。
保兴过会回来,一女生送走同伴后又回来听我们讲话。
保兴灵敏得很,他拿着小型摄像机在开始淘蔡建境主席的金句,他问蔡建境主席:“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闽学四贤是哪八个字?”

蔡建境主席说:“当时黄莱笙也问我,闽学之于三明的意义和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朱子故里,闽学源头’。黄莱笙听后说,这是划时代的!”
我在旁边听了即想,这应该是指这提法在三明地域文化研究史上的地位。其实这块土地的文脉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是很遗憾地是,很多人视而不见。我听后也跟黄莱笙一样深有同感,便接口说:“黄莱笙文化感觉很好,宋经文老师文化感觉也很好,这下知道蔡建境主席的文化感觉也很好。”
邢保兴听了都笑起来。他常听我说“文化感觉”,但不知道在三明文化人中会让我说文化感觉很好的人屈指可数!
谈话时我还问过蔡建境主席:“是不是尤溪那个村就是桂峰村蔡氏的?”保兴说,“他姓蔡,肯定是的。”我说:“那不一定,姓蔡的人很多。”蔡建境主席说是桂峰村出来的。是蔡某的第二十几代孙。
谈话时坐我身边的王本谦教授听到蔡建境主席讲到朱子学说的精华就是“格物致知”时,他就说起给岩前小学校歌谱曲的事情,说他们给的歌词他不满意,就自己写成这样,他一句句念出来:
吾侪奋起兴中华
――岩前小学校歌
万寿岩前是我家,
山环水绕美如画,
翠云书院声名远,
春暖校园遍地花。
岩前小学我爱她,
师生同学情无价,
格物致知求真理,
吾侪奋起兴中华!
本谦在问:“‘格物致知’用在这里,‘格物致知求真理’可以吗?”
大家都说用在这里很好。
我在一边听了都高兴。我又淘到金子了!
当晚散场后,这天的感受是让我有续写第四本的感觉了,觉得这个座谈会、蔡建境主席的著作,王本谦的易经歌曲,已经有一组文章能有一个新单元了。
次日,我看到邢保兴发来一则新闻稿的文字后,就在等着他发《保兴走三明》过来,因为我要看到头天上午他们陪同宋老师去岩前会见其老友王源楠(全国劳模)、查看翠云书院遗址地、杨时重孙子杨士凖迁居岩前形成的杨厝弄及其建筑(门楼)构件、红军机关驻扎过的古厝“郎官第”、参观其亲历保护过的万寿岩古人类遗址。我最关心的是王本谦教授有没有去?
好不容易到15点15分邢保兴有发个链接过来,我马上点出来看,却是写葡萄的,我都想留言是要新的,忍住没说,过19分钟又来个新的,这下才是了。我看到尾巴有去岩前的照片,而且是本本谦也有去的,这就是我想要的了。这链接一看,就真的是不爱写也得写了,因为这是上篇《万寿岩前当代版师生故事》的续篇。生活已经把近60年来的师生故事与万寿岩和翠云书院这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我还能不写吗?

注释:
[1][2]谭静:《传统文化守正创新〈诚乐〉即将面世》,发布时间:2020-10-17 15:30 来源:中国报道;责任编辑:贾璐维。
[3]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年3月2日《音院动态|我院陈俊玲教授受邀演唱〈诚乐——易经新释原创歌曲〉CD专辑作品》
二0二一年七月九日至七月十三日
更新于 07-14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邓友华丨宋经文与王本
原标题:邓友华丨宋经文与王本谦:万寿岩前的当代师生故事续篇――闽 [详细内容]
- · 邓友华丨宋经文与王本谦:万寿岩前的当代师
- · 王致远宋碑之一:天文图
- · 王致远宋碑之二:地理图
- · 12岁就办个人画展,最后成就王明中的却是舞
- · 温州舞蹈教育家、中华韵创始人王明中逝世,
- · 明朝苏州永昌王俸:岁月匆匆不掩瑜
- · “儿孙自有儿孙福”,它的下句才是精华,可
- · 修家谱的目的和意义
- · 家谱的两大价值:历史和文化价值
- · 对于女人不能上族谱这件事你怎么看